城市|城市水灾预警不能“有字无图”( 二 )


认清城市洪涝风险的连锁性、突变性与传递性 , 是强化洪水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 。
新世纪以来 , 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1%提升到2020年的63.9% , 城镇人口从4.59亿增长到9.02亿人;与此同时 , 城镇建成区面积从2.24万平方公里扩展到6.03万平方公里 。 规模空前的城镇化进程对我国防洪抗旱形势产生了全局性的深远影响 。 一方面 , 城市向低洼易涝区和山丘区扩张 , 加剧了洪涝与山洪对城市的危害 , 2006年以来 , 城市看海几成常态 。
另一方面 , 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 , 农村和偏远地区堤防常年维护与汛期抢险的能力明显削弱;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率的提高 , 一旦从事集约化经营的种植养殖大户遭灾 , 面临的将是难以承受的巨大损失 。 水旱灾害已构成区域返贫的潜在推动因素 , 风险不容忽视 。
应对城市型水灾害的策略与建议
对于城市型水灾害 , 尤其当暴雨洪涝达到超标准的规模 , 完全依靠工程措施控制是很难的 。 客观地说 , 像郑州这样极端暴雨的灾难规模 , 远超防洪排涝工程的调控能力 , 是对应急响应体系与能力的实地检验 , 也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
首先 , 明确城市的高风险点 。 城市遭受不同规模超标准暴雨洪涝的袭击 , 受淹范围与危险程度是明显不同的 。 运用现代化的暴雨洪涝仿真技术 , 可以给出不同规模及不同组合条件下的城市洪涝风险图 , 据此识别出水深、流急的高风险点 , 为应急决策与响应提供基本的依据 。
其次 , 健全与完善分级预警与应急响应的体制机制 。 分级预警涉及灾害种类、危及的范围、危险的程度与紧迫性 。 我国已经建立了蓝、黄、橙、红四级预警体制 , 气象、水文、国土、应急等多家部门根据各自的分工与掌握的信息分别发布暴雨、洪水、地质灾害与防汛等预警信息 , 但是这些有字无图的预警难以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所理解 。 另外 , 我国也已建立起自然灾害的四级响应制度 , 编制了四级响应的各种预案 。 但是这些预案大多未以风险分析为基础 , 且多年未针对变化环境进行过任何修编 , 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不强 。 尤其针对郑州这种创纪录的暴雨 , 实际规模已经大大超出通常意义上的红色预警级别 , 更无相应预案可循 , 这也是本次应急反应迟钝的原因之一 。
第三 , 全面加强抢险救灾、转移安置的能力建设 。 面对超标准规模的城市洪涝灾害 , 要全力搜救死伤人员 , 为因灾陷入困境的人与家庭提供帮助 , 尽快恢复城市生命线系统(交通、通信、网络、供水、供电、供气等) , 保障城市基本生活用品的供给 , 尽快排除关键区域的积水 , 恢复与保障医疗系统的正常运转 , 做好卫生防疫 , 清理与处理好倍增的水灾垃圾等 , 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 , 也需要全社会的动员与参与 。 没有平时的准备和足够的能力建设 , 再好的预案 , 也可能无力实施 。
第四 , 恢复重建应考虑更具灾害韧性的要求 。 大灾之后的恢复重建 , 如果只求恢复原样 , 当下次灾害来临 , 仍难免再次成为水毁的对象 。 针对气候、环境的变化趋势 , 灾后重建中如何使社区以及城市更具适应性与耐淹性 , 是韧性城市建设中必须把握的机遇 。
【城市|城市水灾预警不能“有字无图”】最后 , 大灾之后 , 务必认真总结与反思 , 找出水灾中暴露的薄弱环节与新的迫切需求 , 为修订与完善相关法规、创新防灾减灾与减轻风险的运作机制、健全灾害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基本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