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天目新闻今年以来|天目观察数字货币时代 用户能否保护好个人隐私?( 二 )


对此 , 穆长春表示 , 数字人民币定位于替代部分现金 , 如果仅仅关注个人隐私保护 , 忽视数字时代下金融产品和服务便利化、规模化、跨地域所带来的风险 , 央行数字货币将会被违法犯罪所利用 , 产生严重后果 。
今年以来 , 数字人民币诈骗案件频发 。 例如 , 在苏州、温州等地 , 假借数字人民币推广之名开展传销诈骗 , 冒用数字人民币名义在资产平台开展交易活动等 , 涉案金额在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 而个人信息也随之泄露 。
“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将为公众提供体验更好、更加安全的支付服务起到积极作用 。 ”穆长春直言 , 央行数字货币收集的用户信息少于传统银行账户和电子支付 , 如果匿名程度过高 , 大量的非法交易将从电子支付流入央行数字货币 , 沦为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洗钱等犯罪的工具 。
那么 , 央行既然提出了“可控” , 是否又和尊重隐私安全背道而驰?
“有的人认为 , ‘可控’是在交易流程和数据端口等客户隐私领域方面的可控 , 以为央行能够进行控制和支配 , 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告诉天目新闻采访人员 。
在陈佳看来 , 从技术层面理解“可控”二字 , 数字货币底层的区块链技术能够保护隐私 。 区块链作为金融科技主流技术 , 在境外加密货币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 在机制设计层面 , 主流的区块链加密领域的技术已经很成熟 , 足以对抗常见的隐私泄露风险 。
而当下 , 在数字人民币仍在试点中 , 隐私保障仍有不完美之处 。 正如穆长春所言 , “匿名可控”的真正落实 , 还需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天目新闻采访人员 , 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的特征 , 就设计初衷而言是不会泄露隐私的 , 但是数字人民币在实际的存储与交易、流转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是否能够完全按照行业与法律规范来进行 , 是否能够杜绝其中可能的违规失范问题 , 关系到当前数字人民币体系是否存在泄露隐私的风险 。
“要做到保障用户隐私信息 , 数字人民币的制度设计应该除了匿名之外 , 还要实行交易流转与存储信息的前后台物理分离和法律隔离 , 只有在获得法律严格授权范围内才可进行后台信息的查询与溯源 , 否则数字人民币很难在应用层面获得较高的接受度 。 ”柏文喜表示 。
本文转自:天目新闻今年以来|天目观察数字货币时代 用户能否保护好个人隐私?】至于“数字人民币”名号的诈骗事件 , 柏文喜建议 , 应从发行、支付、存储、流转体系的全过程作好数字人民币的识别与防伪、可溯源与可追责等即时、快速体系的搭建与维护工作 , 这样才能对涉及数字人民币诈骗问题进行较好的防范和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