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如何把现实中的业务抽象成产品?( 二 )


1)自上而下
一般用于已有拆分关系的场景,然后在原有的关系上进行增删改。
具体内容为,先梳理顶层颗粒度最大的元素,然后再梳理下一层元素,直至达到目标颗粒度。
2)自下而上
一般用于没有元素关系或需要破坏关系的场景。
具体内容为,先尽可能找到目标颗粒度的元素,可能一下子就可以找到,也可能是先找到某一层元素,然后再进行拆分,直至找到目标颗粒度。
所有的元素找出来后,按一定的条件进行归类聚合,视情况决定归类的层级,一般来说层级不要太深。例如,电商中笔记本的分类:电脑办公->电脑整机->笔记本,然后其他笔记本商品全部都挂在这个品类下。
2. 重组把一定颗粒度的元素按某些逻辑关系重新组合,抽象成具有通用规律的业务关系(模型)。
其中有两个重点:一定颗粒度的元素,逻辑关系。一定颗粒度的元素,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并不一定是最小颗粒度或最大颗粒度的元素,才能按逻辑关系串起,也有可能在某个颗粒度下的元素,通过逻辑关系的组合,更贴合当前的业务。
逻辑关系,是重组的核心,可以是业务层面上的逻辑关系,也可以是元素内在的逻辑关系。但无论哪种,都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来看,而不是只关注某个信息孤岛。举个例子:以快递业务为例,进行元素的拆分、归类和逻辑重组后,得到一般的快递业务关系或模型。
业务|如何把现实中的业务抽象成产品?
文章插图
四、产品是对现实的抽象从抽象的角度来看,做产品的过程,也是在一步步抽象的过程。先从现实世界业务出发,通过一层层的抽象,最终形成产品,然后再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此类通用问题。
从产品的开发流程来看,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抽象点,分别是:现实世界,业务模型,概念模型和设计模型。
业务|如何把现实中的业务抽象成产品?
文章插图
1. 现实世界这部分主要是在了解业务在现实世界的运转问题和规律。业务的运转流程是怎样的,涉及多少个部门,主要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等等。
对应到产品经理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调研。调研的目的,主要在于发掘现实业务的需求痛点,找出当前业务的运转模式和规律,而这些,将是我们做产品需求的底层依据。
2. 业务模型现实世界的业务是个例化的,是一个个场景的具体应用。在了解现实业务的运转情况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抽象,将个例化的场景抽象成通用型的业务模型。
业务模型是我们了解业务的基础,也是开发和测试的重要依据。例如,在写测试用例的时候,测试同事根据业务模型,可以横向扩展场景,尽可能覆盖所有现实业务情况。
在产品经理的工作中,业务模型的表达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有:E-R图(实体关系图),业务流程图,时序图等。
3. 概念模型概念,是指产品概念。在有了业务模型之后,怎么把业务的逻辑做到产品中去,边界是什么,未来的方向是什么等,这些都需要在产品概念中被定义。
产品概念,主要是指可以说明该产品的全业务链条的一些维度表达。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产品的对象是谁,产品核心是什么,传达什么价值,边界是怎样的,成本和盈利如何,未来是怎么样规划的等等。
产品经理的概念模型表达,通常有以下方法和工具:商业模式,框架图,跨产品关系图等。
4. 设计模型产品概念出来后,我们对产品的整体认知会上升一个台阶,但对于一些细节和可视化层面上的内容,还是缺失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对产品概念进行抽象,形成可设计、可开发的设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