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了一组 NFT,但无人接收”( 五 )


《每一天:前5000天》和传统艺术品形态相似 , 更容易被人理解 。 成组的NFT项目 , 如头像则不像一般人印象中的艺术 。
“我发了一组 NFT,但无人接收”
文章图片
CyberPunks
这一堆像素点组成的头像就是最早的成组NFT项目 , CryptoPunks 。 它在2017年启动 , 由10000个图片组成 。 现在的最低单价是84.85ETH(约85万元人民币) 。
CyberPunks一开始连送都送不出去 。 直到美国新闻网站Mashable在2017年年中发表了《这个基于以太坊的项目或许可以改变我们对数字艺术的思考方式(Thisethereum-basedprojectcouldchangehowwethinkaboutdigitalart)》后 , CryptoPunks才引起注意 。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有人拥有这张图片……它是艺术 , 并且有一个拥有者(Someoneownsthispicture...Itisart,andithasanowner) 。 ”原作者两次强调你可以拥有一张数字图片 , 它是艺术 。
在把NFT视作艺术的人看来 , NFT改变了创作者与艺术市场的关系 。
@Sleepy0x13是一位数字艺术家和NFT研究者 , 人们更多叫他睡总 。 他是华人在NFT领域最知名的发声者之一 , 会帮助其他艺术家孵化自己的NFT项目 。
睡总认为 , NFT之后 , 创作者和收藏家的关系从前者服务后者转变为了双方一起做一件事 。 NFT从来不属于一个人或一个公司 , 它属于社区 。 NFT一旦发售 , 持有者就可以通过各种运营活动、二创传播和投票决策参与塑造项目发展方向 。
在传统的艺术消费中 , 艺术家和消费市场间却不必有关联 。 我可能拥有一书架艺术摄影画册 , 但我不会和艺术家与艺术品本身产生交集 。 我暂时拥有某件艺术品 , 可我和其他所有者 , 和艺术家之间缺乏沟通渠道 。
睡总认为 , NFT带来的新关系更能保障艺术创作者的经济收益 , 但也需要艺术家学会经营各种社交媒体 , 自己完成以往策展人的工作 。 不是所有人都适应变化 。 睡总接触的很多创作者只管埋头创作和上传作品 , 而不做社区运营 。 这类项目基本石沉大海 , 创作者也没有收益 。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现在的NFT算是一种艺术 。
摄影师与视觉艺术工作者Tianxi在天津拥有自己的工作室 , 专门帮助艺术家和博物馆做艺术品的数字化工作 。 当过程序员、做过商业拍摄现在全职做艺术 , Tianxi可以说是最适合接触NFT的一类艺术家 。 他认为如果NFT项目只是单纯利用了技术 , 还算不上艺术 。 这有些像摄影 , 在摄影刚被发明时它是记录证据的技术 , 当摄影不止于纪实后 , 做为艺术的摄影才逐渐出现 。
技术不断进步 , 一代比一代先进 , 艺术则具有“不可超越性”——20世纪的艺术作品并不因为诞生得更晚就好于15世纪的作品 。 Tianxi对我说 , NFT制造了一种“仿佛这个东西是可被超越的 , 用价格评判一切”的标准 , 这显然违背了艺术 。
在和多位艺术家的交流中 , 他/她们都提到了艺术的纯粹性 。 所谓审美 , 就是把艺术当作艺术的能力 , 而不带有其他功利性目的 。 但NFT充满了其他目的:进入不同的圈子、挣更多的钱、彰显自己的个性……这不符合艺术家对纯粹的理解 。 一位艺术家甚至说 , NFT可以是任何东西 , 但绝对不能是艺术 。
在区块链领域 , 和艺术二字挂钩最深的名字是Pak 。 有人说Pak背后是一个人 , 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团队 。 Pak在采访中说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 , 但在许多玩家心中 , Pak的作品是艺术品 。
Pak最有趣的作品之一是2021年发布的《Merge》:在开放购买的48小时内 , 任何人可以通过拍卖形式购买任何数量的Merge项目对应代币MASS 。 此后Merge项目方会根据每个地址持有的MASS数量为这个地址生成一个带有独立编号、质量为代币数量、颜色由持有数量决定的NFT——其实就是一个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