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无人配送这半年:从风口到浪潮( 三 )


在快递场景中,阿里、京东和拼多多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有足够的动力自建一套物流无人配送体系,菜鸟的小蛮驴、京东物流的大白就是对应的例子。就已有的案例来看,阿里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建立了22台无人车组成的阿里小蛮驴车队,负责将包裹从菜鸟驿站分送至27栋宿舍楼。
在商超场景中,虽然市场份额高度分散,零售前100企业的市场占比只有20.9%,但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用户习惯的变迁,依旧有不少头部玩家在无人配送领域布局。比如物美和毫末智行的合作,由毫末智行提供整车服务,用户在多点APP下单后无人配送车能自动送货,对短缺的人工运力进行了有效的补充。目前已在北京顺义地区进入常态化运营,累计服务近千单。
借用毫末智行CEO顾维灏的观点:“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有三个规律,从低速到高速,从载物到载人,从商用到民用。”无人配送的商业化落地,并不是资本催熟的产物,而属于需求撬动的场景变革,同时也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注脚,被验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运营、产品和用户体验。
04 下一个千亿级市场
根据快递和即时配送的业务量和增长速度,5年后将是一个日均配送10亿单的巨大市场,即便按照快递业末端配送1.2元/件的价格计算,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的量级,等待无人配送行业的将是千亿级的市场。
正如恩格斯的观点: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无人配送恰好符合这一逻辑。人社部在4月份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100个最短缺职业排行”中,看似低门槛的快递员却位列第八。考虑到快递配送人员工作流动性大、雇佣难度高的特征,无人配送所迎合的不仅仅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宏观态势,也在满足近乎棘手的需求。
正是千亿级市场的诱惑和越发刚需的诉求,为无人配送产业链的理性成长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合理的社会分工。
在初步成型的产业链中,上游是硬件和零部件供应厂商,涵盖线控底盘、激光雷达、摄像头、计算平台等等,出现了禾赛科技、地平线、毫末智行等企业;中游是解决方案公司,一类是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基于场景进场的互联网巨头,一类是白犀牛、新石器、行深智能、毫末智行等有自动驾驶研发和技术背景的创业者;下游是电商、商超、快递、外卖、本地生活等配送需求方。
其中一些参与者横跨上游和中游,也有一些玩家同时布局中游和下游,但市场上并未充斥无序的竞争,合作的态度远大于对抗。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团和毫末智行,在二者联合打造的魔袋20上,美团的优势是自研技术、丰富的落地场景和积累的运营经验,毫末智行定位于无人配送车生态平台的助力者,解决生产组装、供应链、方案落地等量产环节的核心问题,同时业务范畴也涵盖系统工具、车辆服务和运力服务。
这样的合作案例也印证了一位业内人士的观点:“未来物流车的市场非常庞大,现在都还处在很早期的阶段,大家要抱团取暖,一起培养这个生态。”
市场早期的竞合氛围,对无人配送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由于国内人口密度较大,订单的配送距离相对较短,相比于美国等市场有着订单密集度高的优势,为无人配送提供了加速普及的天然优势,不排除像电商行业那样先在国内高速增长,再逐步向海外市场扩展渗透的可能。
05 结语无人配送在2021年上半年迈出了落地的重要一步,然而整个配送市场还存在诸多的困境和痛点,譬如配送物品的种类繁杂、配送场景和路径复杂、无人配送车上路的问题未彻底解决、配送成本偏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