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出自哪首词?全词是什么意思?


“把栏杆拍遍”出自哪首词?全词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把栏杆拍遍”出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全词的意思是: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 , 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 , 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 , 何处会是尽头 , 这秋天无边无际 。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 , 为何 , 报国又比登天难 , 为何 , 国家又如此腐败 , 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 难道说 , 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 , 在长空远飞离群 。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 , 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 , 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 , 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 , 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 天下知我者 , 还能有谁呢? 。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 , 为家乡之景而归 。那刘备天下为怀 , 斥责许氾 , 辞气激扬 , 令人佩服 。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 , 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 , 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
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 ,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 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 断鸿声里 ,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 栏杆拍遍 , 无人会 , 登临意 。(栏杆
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 , 尽西风 , 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 怕应羞见 ,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 忧愁风雨 , 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 , 红巾翠袖 , 揾英雄泪!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 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 , 改字幼安 , 别号稼轩 , 汉族 ,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 , 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 , 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 , 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 , 后被d劾落职 , 退隐江西带湖 。
赏析:
该词 ,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 , 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 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 , “楚天千里清秋 , 水随天去秋无际” , 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 , 辽远空阔 , 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 , 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 , 天水交融气象阔大 , 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 , 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 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 , 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 , 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 , 只有秋季 , 天高气爽 , 才可能极目远望 , 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
下面“遥岑远目 , 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三句 , 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 , 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 , 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 , 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 景色算上美景 , 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 , 撒在明月中” ,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 , 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 , 虽见壮美的远山 , 但愁却有增无减 , 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 , 又何因而至 ,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 , 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 , 可以意会得到 。
【“把栏杆拍遍”出自哪首词?全词是什么意思?】北望是江淮前线 , 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 , 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 , 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 , 志士不得其位 , 即思进取 , 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 ,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 , 一写内心的担负 , 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句 , 是纯粹写景 , 至“献愁供恨”三句 , 已进了一步 , 点出“愁”、“恨”两字 , 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 , 由客观而及主观 , 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 , 夕阳快要西沉 , 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 , 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 , 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 , 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 , 断鸿声里 , 江南游子”三句 , 虽然仍是写景 , 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 , 本是日日皆见之景 , 辛弃疾用“落日”二字 ,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 , 是失群的孤雁 , 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 , 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 , 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 , 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 , 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
“把吴钩看了 , 栏杆拍遍 , 无人会、登临意”三句 , 是直抒胸臆 , 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 , 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 , 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 , 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吴钩” , 本应在战场上杀敌 , 但现在却闲置身旁 , 只作赏玩 , 无处用武 , 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 , 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 , 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 , 他常常凭栏静立 , 怀想世事 , 吁唏独语 , 或以手拍栏杆 。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 , 几回醉把栏杆拍”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 , 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用在这里 , 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 , “把吴钩看了 , 栏杆拍遍” , 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 , 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 , 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 , 内涵深厚 , 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 , 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 , 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 , 达情更切 , 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 , 可说“尽致”了 。读者读到此 , 于作者心思心绪 , 亦可尽知 , 每位读者 , 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
上片写景抒情 , 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 , 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 , 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 , 在洛阳做官 , 见秋风起 , 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 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 。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 , 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 , 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 , 南宋朝廷却偏一隅 , 自己想回到故乡 , 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 , 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 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 , 怕应羞见 , 刘郎才气” , 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 , 指三国时刘备 , 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 , 陈登对他很冷淡 , 独自睡在大床上 , 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 , 刘备说:天下大乱 , 你忘怀国事 , 求田问舍 , 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
如果是我 , 我将睡在百尺高楼 , 叫你睡在地下 , 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这二层的大意是说 , 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 , 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 , 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 , 但国势如此 , 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 , 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 , 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作有此志向 , 但语中含蓄 , “归未?”一词可知 , 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
“可惜流年 , 忧愁风雨 , 树犹如此” , 是第三层意思 。流年 , 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 “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 , 据《世说新语 。言语》 , 桓温北征 , 经过金城 , 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 , 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 , 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 , 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 , 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 , 但我不不会像张瀚 , 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 , 只是国事飘摇 , 时光流逝 , 北伐无期 , 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 , 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 , 是全首词的核心 。到这里 , 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 , 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 揾英雄泪 。”倩 , 是请求 , “红巾翠袖” , 是少女的装束 , 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 , 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 , 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 , 世无知己 , 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 , 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 , 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 , 而且 , 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 , 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 , 使人们百读不厌 。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 , 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 , 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 , 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
1、出自南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2、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 ,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 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 断鸿声里 ,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 栏杆拍遍 , 无人会、登临意 。
休说鲈鱼堪脍 , 尽西风 , 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 怕应羞见 ,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 忧愁风雨 ,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 揾英雄泪!
3、译文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 , 江水随天空流去 , 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 , 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 , 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 , 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 , 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 , 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 , 没人能理会 , 我登楼远眺之心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 , 尽管秋风吹 , 像季鹰不归?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 , 应怕惭愧去见 , 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 , 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 , 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 , 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名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 字幼安 , 号稼轩 ,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以恢复为志 。工于词 , 为豪放派词人代表 , 风格沉郁顿挫 , 悲壮激烈 , 人称“词中之龙” , 与苏轼并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内容介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
楚天千里清秋 ,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② , 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 断鸿声里③ ,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④ , 栏杆拍遍 , 无人会、登临意 。
休说鲈鱼堪脍⑤ , 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 怕应羞见 , 刘郎才气⑥ 。可惜流年 , 忧愁风雨 , 树犹如此⑦ 。倩何人唤取 , 红巾翠袖 , 揾英雄泪⑧?
〔注释〕
①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 。
②“遥岑”三句:远望遥山 , 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 , 似都在发愁 , 像有无限怨恨 。
③断鸿:失群孤雁 。
④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 , 此指剑 。
⑤“休说”句: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 , 只图个人安逸 。
⑥“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 。刘郎:即刘备 。
⑦“可惜流年”三句: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 , 为国运感到忧愁 , 人比树老得还快 。
⑧揾(wèn):擦试 。
〔赏析〕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 , 却投闲置散 , 作一个建康通判 , 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之际 , 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 , 下临秦淮 , 尽观赏之胜 。”
这首词 ,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 , 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 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 , “楚天千里清秋 , 水随天去秋无际” , 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 , 辽远空阔 , 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 , 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 , 天水交溶气象阔大 , 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 , 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 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 , 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 , 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 , 只有秋季 , 天高气爽 , 才可能极目远望 , 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的壮观景色 。
下面“遥岑远目 , 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三句 , 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 , 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 , 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 , 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 景色算上美景 , 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 , 撒在明月中” ,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 , 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 , 虽见壮美的远山 , 但愁却有增无减 , 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 , 又何因而至 ,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 , 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 , 可以意会得到 。
北望是江淮前线 , 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 , 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 , 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 , 志士不得其位 , 即思进取 , 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 ,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 , 一写内心的担负 , 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句 , 是纯粹写景 , 至“献愁供恨”三句 , 已进了一步 , 点出“愁”、“恨”两字 , 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 , 由客观而及主观 , 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 , 夕阳快要西沉 , 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 , 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 , 悲愤 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 , 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 , 断鸿声里 , 江南游子”三句 , 虽然仍是写景 , 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 , 本是日日皆见之景 , 辛弃疾用“落日”二字 ,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 , 是失群的孤雁 , 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 , 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 , 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 , 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 , 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
“把吴钩看了 , 栏干拍遍 , 无人会、登临意”三句 , 是直抒胸臆 , 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 , 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 , 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 , 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吴钩” , 本应在战场上杀敌 , 但现在却闲置身旁 , 只作赏玩 , 无处用武 , 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 , 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 , 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 , 他常常凭栏静立 , 怀想世事 , 吁唏独语 , 或以手拍栏于 。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 , 几回醉把栏干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 , 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 , 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 , “把吴钩看了 , 栏干拍遍” , 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 , 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 , 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 , 内涵深厚 , 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 , 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 , 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 , 达情更切 , 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 , 可说“尽致”了 。读者读到此 , 于作者心思心绪 , 亦可尽知 , 每位读者 , 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
上片写景抒情 , 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 , 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 , 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 , 在洛阳作官 , 见秋风起 , 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 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 。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 , 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 , 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 , 南宋朝廷却偏一隅 , 自己想回到故乡 , 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