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邂逅英仙座流星雨流星雨是如何命名的


中国空间站邂逅英仙座流星雨流星雨是如何命名的

文章插图
流星雨是一种天文现象,几乎每天都会流星雨的到来,那么流星雨是怎么命名的呢?流星雨的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空间站邂逅英仙座流星雨【中国空间站邂逅英仙座流星雨流星雨是如何命名的】8月13日凌晨,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的英仙座流星雨现身夜空,于凌晨3-4时迎来极大值 。每年8月,英仙座流星雨都会“如约而至” 。英仙座流星雨活跃期持续至8月24日,将与七夕相遇 。英仙座流星雨得名于它从英仙座γ星附近辐射出现的特性,每年稳定在7月20日至8月20日前后出现,今年于8月13日达到极大值 。它与象限仪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稳定而活跃,非常适合肉眼观测 。据天文测算,今年英仙座流星雨的活跃期是7月17日到8月24日 。极大期将出现在北京时间8月13日凌晨3点到6点,每小时最大天顶流量可以达到110以上 。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直到快天亮前,辐射点接近天顶,才会获得最佳观测效果 。就观赏而言,恰逢盈月,月光只会在上半夜造成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其极大期虽然在在8月13日,但如果条件允许,前后几个夜晚应该都可以看到流星 。
中国空间站邂逅英仙座流星雨流星雨是如何命名的

文章插图
流星雨是如何命名的流星雨是一种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夜空中的一点迸发出来,并坠落下来的特殊天象 。这一点或一小块天区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 。为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 。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 。其他流行雨还有宝瓶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 。有的流星是单个出现的,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 。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 。流星雨的规模大不相同 。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 。
中国空间站邂逅英仙座流星雨流星雨是如何命名的

文章插图
流星起源流星雨是行星和彗星的碎片流交互作用造成的结果 。彗星的瓦解和水蒸气的喷发可以拖曳和产生碎片,因此Fred Whipple在1951年提出,惠普尔发展出彗星的脏雪球理论:环绕太阳的彗星是冰中嵌入岩石的小天体,这些冰可能是水、甲烷、氨、或其它的挥发物单独或混合著的组合;岩石可以如同灰尘般的大小,也可以有其他如同卵石般不同的尺寸 。尘粒大小的固体在数量级上是最普遍的,它们比常见的沙粒和卵石大小等等的颗粒更为常见 。当这些冰因为温暖而升华时,他们的蒸发会拖曳出灰尘、沙粒、和卵石等固体 。彗星在轨道上每接近太阳一次,就会有一些冰被蒸发和倾卸出一些流星体 。这些流星体散开成为一个流星体流,也就是尘埃尾,沿着整个的彗星轨道周围散布着(非常小的颗粒会受到太阳的辐射压力快速的膨胀和远离,而有别于一般彗星的尘埃尾) 。质疑我们的短周期彗星流星雨不是由正常的水蒸气蒸发的活动彗星,而是由罕见的已经休眠的彗星大量瓦解和溃散的碎片 。这种例子包括象限仪座流星雨和双子座流星雨,它们是来自小行星2003EH1和法厄同(Phaethon),分别在500和1,000年前产生的碎片形成的 。这些碎片倾向于快速的形成尘埃、沙粒和卵石,并且沿着彗星的轨道快速形成流星体密集的溪流,随后沿着地球的轨道发展 。
中国空间站邂逅英仙座流星雨流星雨是如何命名的

文章插图
流星雨的研究意义流星暴雨的观测研究,对于近地空间环境监测、航天灾害性事件预防、电离层通信安全以及深入了解太阳系天体相互关系和起源、演化,都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探索流星暴雨之迷,只靠专家的理论研究是不够的,要靠全球专业的、业余的观测网联手观测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长期观测流星可取得很有价值的资料,可以了解流星体在太阳系空间的分布状况,对于研究太阳系演化提供有用的线索,保证航天飞行的安全 。而流星余迹可以利用来进行不干扰的无线电通讯,在军事上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流星体在大气中产生的声、光、热、电磁等效应,还可以研究地球大气的物理状况 。20世纪以来的百年间,曾有几次流星暴雨出现,中国均无缘与之相会,然而,在21世纪的第1年,中国首次成功地观测到狮子座流星暴,又迎来2004的英仙座流星雨极盛,这对推动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向公众开展科学普及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人类了解太阳系的流星体(群),认识人类如何在宇宙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