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刚刚,滴滴被罚80.26亿元!背后消耗的是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

滴滴出行|刚刚,滴滴被罚80.26亿元!背后消耗的是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

根据网络安全审查结论及发现的问题和线索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涉嫌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 经查证 , 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违反《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违法违规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节严重、性质恶劣 。 并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 , 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程维、总裁柳青各处人民币100万元罚款 。

混迹自媒体领域多年 , 看到这一热搜后就觉得不简单 , 在研究了滴滴的所以违规违法行为后 , 最令人吃惊的是 , 滴滴出行竟能过度收集用户的人脸信息 , 年龄、职业、电话通讯录、常用位置、相册截图等隐私信息 , 想必搭乘过滴滴出行的用户 , 这会已经开始抓狂了吧 。
【滴滴出行|刚刚,滴滴被罚80.26亿元!背后消耗的是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其实这已经不是滴滴出行的首次犯错 , 早在2021年7月 , “滴滴出行”App因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 要求应用商店下架APP , 并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 。
因同一个问题 , 屡屡被罚 , 滴滴出行这是在消耗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吧 。
身为广告营销领域的知名自媒体 , 品牌营销报的主编老罗 , 不止一次在微信公众平台提起过品牌的“消费信任”问题 。 因为信任才是是消费交易的核心前提 , 信任度是消费力!如果用户不信任你 , 即使你的产品很好 , 用户也不会主动消费 。
那么什么是信任?
首先 ,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行为时 , 会产生各方面的忧虑 , 比如:
产品相关:产品质量有无问题?价格会不会买贵了?服务能否得到保障?
品牌相关:品牌的信誉、形象怎么样?
跟自己相关:自己的身心健康、利益安全会不会受到影响?
而品牌信任就能打消这些消费顾虑 , 让消费者相信某个产品(品牌、公司、人)不会对自己的利益、形象造成损害 。
品牌如何与消费者建立信任?
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会参考3个方面的意见:
消费者
第三方
品牌方
所以品牌应该从这3个方面来与消费者建立信任 。
消费者——品牌传递的信息必须符合消费者自身体验、符合消费者已有认知 。 正如广告教皇大卫·奥格威说:文案不是自夸 , 而应该描述惊人的事实 。 这些事实包括产品本身、品牌能见度、排队购买、关联认知(核桃补脑)等 。 成功案例有“怕上火和王老吉”、“补脑就喝六个核桃” , 这就是完全建立信任感 , 不会担心任何购买风险的强信任度品牌 。
而滴滴出行恰好就是和反面教材 。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 , 乘客搭乘滴滴出行 , 就是为了更加快捷、安全的到达目的地 , 这是消费者的已有认知 。 但是滴滴因违反收集个人信息被网信办处罚 , 这一消息打破了消费者的已有认知 , 反而会产生乘坐滴滴出行有风险的认知 , 因此消费者很可能会取消消费行为 , 甚至永久拉黑品牌 。
第三方——借助外在力量创造可信性包含朋友推荐、权威和反权威三种方法 。 这些第三方力量可以建立品牌口碑 , 远比品牌做百次营销的效果都强 。 但是反观近两年滴滴出行在市场上的表现 , 负面新闻频出 , 更是被权威监察机构屡屡查证违法违规行为 , 消费者自己都会产生疑虑 , 更别提推荐给朋友了 。
品牌方——作为卖方的品牌方要善用信息内在的力量建立可信度 。 利用信息内在的力量创造可信度包含运用生动细节、统计数据和有效承诺并兑现 。 品牌日常营销中流露出的品牌细节能增强可信度 , 而数据也最具客观性和说服力 , 还要承诺兑现 , 建立品牌正面形象和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