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万物皆媒时代,你有“不连接”的权利!( 四 )


武汇岳:前一阵子,我出差去河南开会,有一个教授要扫河南本地的健康码,扫完码之后,还让他用支付宝认证是不是本人,他拒绝认证,就过不了,当时为了这件事情,我们耽误了接近半个小时,这其实反映了一种社会心态,我一旦失去对数据的控制的话,我们就会觉得恐慌,就像刚才张老师说的,我应该有权利来选择,我愿不愿意连接。
张志安:汇岳老师刚才这个案例给我启发了,我刚才谈的连接更多是在线连接(Online Connection)。他刚才讲到的是连接背后的一种场景——数据联通,第一步扫码,老师是愿意的,第二步支付宝认证,他犹豫了,因为他认为如果只是简要数据的提取,我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涉及到我支付和身份的数据,我就不愿意了。这其实是一种更强的连接与不连接的思维判断,数据连接对个人的隐私风险会更大。
未来媒体访谈:新闻传播学界的喻国明老师曾经发了个朋友圈:“新闻传播教学研究最大的窘迫是我们用大众传播时代的理论来教育互联网时代的孩子。”从新闻传播教学的角度,两位老师能不能谈一谈,智能传播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拥抱智能传播技术,改进新闻传播的教学?
张志安:我理解喻老师的观点,大众媒介进入到今天的智能媒介或“万物皆媒”的时代,原来广播、电视、报纸大众传播理论,在今天的媒介情境之下需要进行反思,我们不能 “用旧瓶装新酒”。喻老师的观点对我们所有从事新闻传播教育的学者和老师来讲,是一种提醒。我们要敢于拥抱新的媒介场景,要敏锐地意识到新媒介场景当中的传播理论,甚至说“传播理论”是打引号的,因为它更可能是媒介化的,或者是多学科的理论视角,避免内卷的这种理论视角的引入,能让我们今天的传播教育跟上时代。
这句话里面,我相信,他不是否定经典传播理论,作为一个参照系,今天这个时代,他可能拥有的解释或者对话的可能性。喻老师看到了大部分的新闻传播教育,可能还没有跟上喻老师的理论视角和他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及中山大学),我们这样比较注重技术,比较注重前沿,比较注重新闻和计算机,进行交叉学科传播教育的院校,所以我看到他那段话的时候,我觉得对我们一种鼓励,对多数可能是一种提醒。
武汇岳:我也赞同这个观点,我甚至觉得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拥抱,我觉得最好是“结婚、白头到老”。从我们学院来讲,其实在新闻传播的智媒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年的经验了。自2010年,我一直在给本科学生在上数字媒体前沿的课程,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话题,在我们课程里面其实都有体现,我们学院去年也成立了未来媒体实验室,作为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