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藻怎么处理最安全 夜光藻鱼养殖的危害

多名网友爆料厦门出现蓝眼泪,什么是“蓝眼泪”?
不少网友爆料厦门有蓝泪 。什么是「蓝泪」?下面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个“蓝泪”是什么 。说到“蓝色的眼泪”,我相信大部分网友想到的答案和真实的答案是“相反”的,他们大概认为是彩色的钻石、珠宝,或者深蓝色的液体 。但那些都不是,但《蓝色眼泪》里的蓝色确实存在 。“蓝眼泪”其实是一种发出深蓝色光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发出的光就像令人惊艳的“蓝色眼泪”,伴随着上升的海浪,打在一排深蓝色的电致发光上,在星空下灿烂而奇特!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地球上最美的人景之一 。但如果这种微生物大规模爆发,就会产生赤潮,危害水产养殖 。说到赤潮,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 。墨子在这里被简要介绍,然后在原文中详细讨论 。如果大量赤潮发生,会导致鱼类逐渐大量死亡 。在这里,我们来谈谈一种至死方休的宴会 。许多赤潮生物会聚集在鱼的鳃部,导致鱼缺氧而死亡 。接下来让我们掌握“蓝泪”,别名“希腊式弯喉海萤” 。“蓝泪”是一种介形虫,俗称海萤,是一种3毫米的微生物 。它是一种日常生活在港口的蜉蝣,是一种荧光小动物 。重点分布地区为日本、马来西亚、台湾省、福建沿海、秦皇岛、浙江等地区 。这种微生物的人体内有一种叫闪腺的结构,受到海中旅行的名声刺激,会发出淡蓝色的光 。比如我们晚上和这些萤火虫一起站在沙滩上拍打海面时,它们会发出深蓝色的光,被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省的品牌形象地称为“蓝眼泪” 。这种海萤通常出现在海滩周围 。它是黑白颠倒的外来物种,日常生活在浅水区底部的沙层中 。如果你在晚上受到刺激,你会“担心”,这将导致你受到惊吓,并代谢闪光的化学物质 。夜晚,海萤的倒影是海平面上一种美丽的风景 。但是这些微生物必须在海里生存,因为它们必须从海面获得动能才能生存 。如果你离开大海超过100秒,你就会死 。随着动能的消退,荣耀也就没了,你的人生也终于完了 。这些微生物是如何发光的?介形虫由于体内有荧光素的存在,当受到海水或其他元素的干扰时,会代谢出淡黄色的荧光素和无色的荧光素酶 。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的反应会根据化学变化将机械能转化为光浓度,产生淡蓝色的光 。而个体的动能是微妙的,属于电致发光 。所以也叫“蓝泪” 。中国福建平潭东半岛、浙江宁波象山等地发生“蓝泪” 。“蓝泪”的周期时间不稳定,一般为4-7月,平均值一般在2-5天内消退 。“蓝泪”本身就是一种反光藻类,显示的荧光带会在沙滩上或者海平面上产生 。据悉,反光藻是一种全球性的赤潮生物 。如果反光藻类太多,这里很可能会出现赤潮 。医生介绍,其实“蓝眼泪”和“赤潮”都属于一种污染深海、危害鱼类绿色生态的天气现象 。很多“蓝眼泪”会对鱼类造成很大伤害,伤害水产养殖 。“蓝泪”的美景背后是“暗藏杀机” 。“蓝泪”很可能会引起赤潮,对鱼类造成很大伤害 。据史料记载,赤潮是一种历史时用名称,是极端天气中水绿的异常情况 。不一定都是大红,也可以是翠绿色、浅黄、粽子色、深蓝等 。是很多赤潮的统称 。
据记载,我国早在2000年前就发现了赤潮情况,在一些史书或古籍参考文献中也有赤潮的记载 。比如清朝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年就记录了与赤潮有关的闪情况 。赤潮会影响深海所有正常的绿色生态结构,破坏深海所有正常的生产过程,进而危及深海生物的生存 。破坏渔场的基本鱼饵,导致水产养殖产量受限 。水产店如果搞海水养殖,会被赤潮破坏 。然而,海水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导致赤潮的原因之一 。专家认为,这次赤潮是由沿海水域的有机化合物污染环境造成的 。正常情况下,深海的营养物质含量低,限制了蜉蝣的生长 。然而,当生活污水处理、化工废水(主要由食品、造纸工业和印染厂产生)和含有许多营养物质的农业和畜牧业废水注入深海时,营养物质会在水质中聚集,造成水域的富营养化 。此时,河流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如酸式盐、铁、锰等营养物质及其有机化合物大量增加,会促进赤潮生物的繁殖 。当拆凶段,海域其他物理化学元素有利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时,赤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产生赤潮 。许多赤潮生物聚集在鱼的鳃中,导致它们因缺氧而窒息 。赤潮生物死亡后,藻类在整个溶解过程中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鱼类等深海生物缺氧死亡 。赤潮的发生会不断增加海面的粘性,导致不是赤潮藻的蜉蝣死亡和损失,最后深海所有正常的生态系统都会被明显破坏 。更有甚者,如果鱼类吞食了很多有害的藻类,会导致鱼类死亡,但“蓝眼睛”是无毒的藻类 。但是,有害藻类可以代谢内毒素 。如果毒素因为食物网最终进入人的口腔,也会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 。“蓝眼泪”容易引起赤潮,赤潮也是环境污染的数据信号 。避免赤潮的合理对策是避免营养元素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操纵氮、磷等多种微量元素进入水质 。大概是“祸不单行,祸不单行”!《蓝泪》的美景固然惊艳,但背后很可能有一个困境!

夜光藻怎么处理最安全 夜光藻鱼养殖的危害

文章插图
赤潮的形成原因与危害
赤潮是指特定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 。
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 。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发生赤潮的原因悉配汪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 。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 。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 。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 。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 。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 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 。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卖简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 。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 。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 。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 。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 。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 。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 。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 。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 。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 。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睁仔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 。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 。赤潮发生的原因,过程,危害及防治措施赤潮(图7-3)是指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异常地急剧增殖,爆发性地繁殖樱姿梁聚集,随海浪漂移,使海水被生物染色而改变颜色的现象 。赤潮因海水变红而得名,实际上赤潮海水不一定都是红色的,随着册首形成赤潮生物种类的颜色不同,赤潮颜色也是不同的 。如夜光藻引起的赤潮是粉红色的,中缢虫引起的赤潮是红色的,绿色鞭毛藻如眼虫引起的赤潮是黄绿色的,骨条藻引起的赤潮是灰褐色的,赤潮异弯藻引起的赤潮是酱油色脊运的 。图7-3渤海湾赤潮(1)赤潮的成因赤潮形成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一般认为它是由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①生物因素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赤潮生物有40多属260多种,其中甲藻类最多,其次为硅藻、绿藻、金藻等 。我国沿海赤潮生物有80余种,有毒赤潮生物38种,其中甲藻31种,绿色鞭毛藻5种,金藻2种 。②化学因素 。海水中存在的营养物质是发生赤潮的物质基础,海水中丰富的营养盐是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 。具有色素体的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时,需要吸收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氮、磷等盐类是赤潮生物生长、繁殖必须的养分 。一旦氮磷达到一定比例,赤潮生物会突然急剧增殖,发生赤潮 。必需元素及微量元素也是诱发赤潮形成的原因之一 。当海域中铁、锰、锌含量大于正常含量的10~20倍时,刺激赤潮生物成倍增殖 。维生素B同样也是赤潮诱发的刺激素 。海域遭受污染,富营养化程度升高,就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③物理因素 。赤潮与海域的海况如海浪、潮汐、海水密度、水文、地质、气象条件等关系十分密切 。任何生物都有适宜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条件,适宜的温度、盐度条件,充足的光照和较小的洋流都为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水温是赤潮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海水温度突然升高(2℃以上),可视为赤潮的前兆 。海水的盐度变化也是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 。(2)赤潮对海水养殖的危害①物理性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具有硬质的角毛或能够分泌黏液状物质,这些生物引起的赤潮能够破坏或堵塞鱼类的鳃,造成养殖生物的死亡 。②饵料性危害 。赤潮发生时,赤潮生物会爆发性增殖,并迅速成为海域的优势种,抑制其他饵料类生物的生长,减少了海域浮游生物的多样性 。③缺氧性危害 。缺氧性危害是赤潮灾害中最普遍的现象 。一方面,由于赤潮生物夜间消耗掉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特别在凌晨至日出前,赤潮海域溶解氧含量十分低,常常会造成养殖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另一方面,当赤潮消退时,大批的赤潮生物死亡,死亡的赤潮生物被细菌分解又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缺氧状况加重,导致养殖生物的死亡,甚至绝产 。④毒性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本身含有毒素,或能够释放毒素,这些毒素主要包括腹泻性毒素、麻痹性毒素和溶血性毒素,养殖生物吞食这些带有毒素的赤潮生物后,就会引起中毒或死亡 。(3)赤潮的防治措施①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源 。降低陆源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向海洋的输入量,减轻海洋环境富营养化程度 。陆源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应加大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和管理力度,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减少生产中农药、化肥的流失 。②科学养殖,保护养殖区海水水质 。根据自然环境,对浅海和滩涂进行合理开发,合理安排养殖方式和养殖规模,普及科学养殖,提高饵料的利用率,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和主体养殖 。③加强监测,积极开展赤潮防治 。加强对养殖区水质和赤潮生物的监测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养殖区赤潮灾害预防、控制和治理 。④采取措施,减少赤潮危害 。当海域发生面积较小的赤潮时,将养殖网箱拖拽至赤潮区域以外,或把网箱下沉,待赤潮消退以后再移至原来位置 。对不能移动的养殖单元,为防止赤潮发生时养殖生物因缺氧死亡,可通过曝气的方式向养殖单元内增氧 。
夜光藻怎么处理最安全 夜光藻鱼养殖的危害

文章插图
赤潮的研究过程中国的赤潮研究起步较晚,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1933年原浙江水产实验场费鸿年报道发生在浙江镇海至台州-石浦-带的夜光藻-骨条藻赤潮,之后近20年时间,由于日本的侵略和国内战争等原因而无人问津 。直到新中国成立至今近50年的时间,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门学科-赤潮灾害学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及深的发展起来,为推动中国赤潮灾害学自身理论建设和赤潮的防治与管理做出了世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77-1989),这个阶段是从1977年由于在渤海湾海河口发生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达50多天的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mininum)赤潮及其对渔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后,才引起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开始的 。国家和有关部门相断开始设立赤潮研究专项,组织有关科研教育部门进行专题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丛亮隐国家环保局设立的重大科研项目--渤黄海污染防治研究项目中的145专题“渤海湾赤潮的发生机制及预测方法研究”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赤潮课题组率先组织实施“渤键宏海湾富营养化和赤潮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后,赤潮专项研究才犹如雨后春笋般在黄海、东海和南海相继开展起来 。中国著名的浮游生物学家郑重教授发表的“赤潮生物研究--海洋浮游生物学的新动向”一文,对当时中国赤潮研究工作的开展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0年中国海域共记录到赤潮28起,比1999年增加了13起,累计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其中,东海渗厅发现11起,累计面积达7800多平方公里;渤海发现7起,累计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黄海发现4起,累计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南海发现6起,但累计面积不到50平方公里 。赤潮发生次数较多的有浙江、辽宁、广东、河北、福建近岸、近海海域 。浙江中部近海、辽东湾、渤海湾、杭州湾、珠江口、厦门近岸、黄海北部近岸等是赤潮多发区 。引发赤潮的生物以甲藻类为主,其中有夜光藻、锥形斯氏藻和原甲藻 。2000年7月9日至15日,辽东湾鲅鱼圈海域发现中心区域以淡红色为主,边缘区域以淡黄色、红褐色为主,呈絮状、条带状分布的赤潮,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其西南方有近2000平方公里的水色异常区分布 。2000年5月12日至2000年5月16日,浙江中部台州列岛附近海域发生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 。2000年5月18日在该海域再次发现赤潮,赤潮区域呈褐色条状和片状分布,长约80公里,宽约57公里,面积约4560平方公里,赤潮生物以具齿原甲藻(含有毒素)为主,密度最高值在水下2米处 。2000年5月20日赤潮区域扩展至5800平方公里 。2000年5月24日,该赤潮仍然存在,呈暗红色块状,区域较2000年5月20日有所北移,面积进一步扩大 。2000年8月17日,深圳坝光至惠阳澳头海域发生赤潮,面积约20平方公里,赤潮生物为锥形斯氏藻和原多甲藻 。此次赤潮导致东升网箱养殖区养殖的卵形鲳参、美国红鱼、红鳍笛鲷、师鱼等大批死亡 。2003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巩固海洋赤潮预防、控制和治理工作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赤潮监控区由上年的10个增至18个,同时,充分利用船舶、海监飞机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加大赤潮监测监视频率,提高了赤潮发现率,进一步完善了赤潮的应急响应系统 。2003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119次,累计面积约14 550平方公里 。其中,在赤潮监控区内发现赤潮36次,累计面积近1 500平方公里 。海区赤潮发生次数赤潮发生次数累计发生面积(平方公里)累计发生面积(平方公里)2002年2003年2002年2003年黄海35310410渤海1412300460东 海5186900012990南海1116540690合 计7911910150145502002-2003年各海区赤潮发生情况对比2003年赤潮发生的主要特点为时段长、高发期集中、持续时间延长 。全年12个月均有赤潮发生,黄、渤海赤潮主要集中在夏季,高发期在7~8月;东海从春末至秋末均有赤潮发生,高发期在5~9月;南海赤潮四季均有发生,但5~9月为高发期 。长江口及浙江近岸和近海海域从4月中旬至7月初发生赤潮近40次,且持续时间长,最长一次赤潮过程持续35天 。大面积赤潮增加、区域集中 。全海域共发生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27次 。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8次,大面积赤潮仍集中在长江口和浙江沿海,累计面积超过10 000平方公里 。东海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约占全海域的72%和89% 。有毒有害藻类增加 。黄渤海海域赤潮生物多为可对鱼类产生危害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和赤潮异湾藻(Heterosigma akashiwo);长江口和浙江沿海6月下旬之前赤潮生物种类多为甲藻类的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后期主要为硅藻类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福建与广东沿海发生的赤潮相对较为分散,面积也较小,但有害赤潮生物种类较多,如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赤潮异湾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等 。2006年,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较上年增加,累计面积减少 。有毒藻类引发赤潮的次数和面积与上年相当 。东海为中国赤潮的高发区 。大面积赤潮集中在渤海湾、长江口外和浙江中南部海域 。赤潮主要影响到沿岸鱼类和贝类养殖 。2005~2006年各海区赤潮发生情况对比海 区赤潮发生次数赤潮发生次数累计发生面积(平方公里)累计发生面积(平方公里)2005年2006年2005年2006年渤海9115 3202 980黄海1321 780420东海516319 27015 170南海9177001 270合计829327 07019 840全年共发现赤潮93次,较2005年增加约13%;赤潮累计发生面积约19 840平方公里,较2005年减少约27% 。其中,在赤潮监控区内发现赤潮46次,累计面积约11 590平方公里,分别约占全海域赤潮累计发生次数和面积的49%和58% 。全海域共发生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31次,累计面积18 540平方公里,分别占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的33%和93%;其中,面积超过1 000平方公里的赤潮为7次,较上年减少2次,累计面积减少51% 。赤潮高发区集中在东海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发生面积分别占全海域的68%和76% 。2006年中国海域发生的大面积赤潮起止 时间地 点面积 (平方公里)5月3~8日浙江舟山外至六横岛东南海域10005月14~17日长江口外海域10005月20~27日渔山列岛附近海域30006月12~14日浙江南部海域(洞头岛至北麂列岛)21006月15~21日渔山列岛、象山附近海域10006月24~27日浙江中部渔山列岛至韭山列岛海域120010月22~11月5日河北黄骅附近海域16002006年,中国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主要为具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棕囊藻和无毒性的中肋骨条藻、具齿原甲藻、夜光藻等,多次赤潮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赤潮生物共同形成 。有毒赤潮生物引发或协同引发的赤潮41次,累计面积约14 970平方公里,占全年赤潮累计发生次数和面积的44%和75%,与上年基本一致 。渤海赤潮发生次数较2005年增加2次,累计面积减少44%,大面积赤潮减少 。赤潮高发期集中在6月,但10月中、下旬在天津和河北黄骅附近海域分别发生了大面积的球形棕囊藻赤潮 。1999年至2005年以来,该海区在7月未发现赤潮、在10月发生赤潮均属首次 。黄海2006年仅发生2次赤潮,发生次数与累计面积较上年分别减少85%和76% 。其中,发生在江苏海州湾的赤潮为有毒的链状裸甲藻与无毒的短角弯角藻共同引发的双相型赤潮 。2000年至2006年以来,黄海区首次在8月份未发生赤潮 。东海赤潮发生次数较上年增加24%,累计面积减少21% 。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6月,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占全海域的49%和73% 。其中,超过1 000平方公里的赤潮6次,累计面积近10 000平方公里 。大面积赤潮集中在长江口外、舟山、渔山列岛和南麂列岛等海域 。主要赤潮生物为具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和无毒性的具齿原甲藻、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等 。其中,由米氏凯伦藻形成或协同形成的赤潮分别占东海区赤潮累计发生次数和面积的38%和74% 。2000年至2006年以来,东海区首次在1月、3月和11月发生赤潮 。南海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较上年增加约42%和45% 。其中,广东沿岸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较上年分别增加46%和65% 。2000年至2006年以来,南海区首次在1月份未发生赤潮;主要赤潮生物为具有毒害作用的棕囊藻、多环旋沟藻和无毒的中肋骨条藻等 。其中,发生在广东珠海桂山港网箱养殖海域和粤西湛江港网箱养殖区的两次赤潮造成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逾100万元 。2012年中国深圳南澳海面出现较大面积赤潮深圳南澳海面现较大面积夜光藻赤潮:靠近岸边的海面已变成赤红色,受污染的海面约有一个足球场大 。海面上漂浮着大量垃圾,海水也泛着阵阵恶臭 。2012年4月10日,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到深圳东部海域南澳月亮湾进行水样化验,认定这里出现的较大面积红褐色物质是由一种名叫“夜光藻”的藻类大量繁殖所导致的赤潮 。数天前在大梅沙西部也出现小范围赤潮 。“赤潮对网箱养殖来说,是个灾难 。”据南澳某水产养殖企业的技术人员介绍,夜光藻本身不含毒素,但一旦它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时,易粘附在鱼鳃上阻碍鱼类呼吸,导致鱼类缺氧窒息死亡 。鱼类死亡后,分解产生的尸碱和硫化氢会使海水变质,危害水体生态环境,给海洋生物带来危害 。在出现该类赤潮时,不能采捡不明死因的海洋生物食用,以防食物中毒 。历史上蓝眼泪出现后发生什么大事?谈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个“蓝眼泪”是什么事物 。说到“蓝眼泪”相信大多数网友朋友们想到的答案和真实的答案是“南辕北辙”的,可能会认为是彩色钻石、珠宝,或者是蓝色的液体 。但这些都不是,但是“蓝眼泪”中的蓝确实是有 。“蓝眼泪”其实是一种会发蓝色光的微生物 。这梁虚种微生物发出的光就像绝美的“蓝色眼泪”,随着涨潮的波浪,击打出一列列蓝色冷光,在星空下浪漫而新奇!也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最美的景色之一 。但是这种微生物要是大面积爆发的话会形成赤潮,危害渔业 。说到赤潮相信不少朋友是知道的 。紫陌在这里简短介绍一下,后文中细谈 。如果出现大量的赤潮,就会造成鱼类开始大量的死亡,这里先说一种致死的原因,大量赤潮生物会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会使鱼类因缺氧导致窒息而最终死亡 。接下来我们接着了解“蓝眼泪”,学名为“希式弯喉海萤” 。“蓝眼泪”是一种介形虫,简称海萤,是一种3mm微生物 。是生活在海湾里的一种浮游生物,为荧光动物 。主要分布在日本、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福建沿海、秦皇岛、浙江等地区 。这种微生物的身体中有一种叫发光腺的构造,在受海浪拍打等刺激时,就会产生浅蓝色的光 。比如我们在夜间站在有这种海萤的海边拍打海水就会使它们发出蓝色的光,在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形象地称作“蓝眼泪” 。这种海萤一般在沙滩附近会有,为昼伏夜出的物种,生活在浅水底部的沙层里 。在夜间受到刺激,就会“害怕”,从而导致受到惊吓分泌发光的物质,在晚上海萤的夜光就是海面上的一种奇景 。不过这种微生物必须要在海水中生存,因为它们需要从海水中获取能量生存 。要是一旦离开海水不会超过100秒就会死亡,随着能量的消失,光芒失去,生命最终结束 。这种微生物是如何发光呢?因为其体内含有荧光素,经过海浪或者其它因素的惊扰,介形虫就会分泌黄色荧光素和无色荧光酶,萤光素和萤光素酶之间发生反应,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光能,产生浅蓝色的光 。不过个体的能量比较微小,属于冷光 。也因此称为“蓝眼泪” 。在我国福建平潭东半岛、浙江象樱悉山,都出现过“蓝眼泪”现象。“蓝眼泪”出现的周期不稳定,一般是四月到七月,平均出现一般在2-5天内就会消失 。“蓝眼泪”本身是夜光藻,呈现的荧光带会出现在沙滩或者海面上 。据称,夜光藻是世界性的赤潮生物,若夜光藻太多,可能代表该处将有红潮 。据专家表示,其实“蓝眼泪”与“红潮”均属于污染海洋、威胁鱼类生态的一种自然现象 。大量“蓝眼泪”的出现会对鱼类构成极大威胁,危害渔业 。“蓝眼泪”美景的背后却是“暗藏杀机” 。“蓝眼泪”可能会导致发生赤潮,会对鱼类造成极大的危害 。据历史记载,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是一种灾害性的水色异常现象 。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也有绿色、黄色、棕色、蓝色等,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据记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在一些史书或者古书文献中也有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会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要是做海水养殖的渔业商家们会因为赤潮而遭受损失 。但是海水养殖造成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橡颂燃所致 。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会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会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再加上海区的其它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便形成赤潮 。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水中的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赤潮发生还会使海水的粘稠度增加,导致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和衰减,最终致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这还不然,要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会导致鱼类产生死亡现象,不过“蓝眼睛”是无毒的藻类 。但是有毒的藻类会分泌毒素,毒素要是通过食物链的原因,最终到了我们人类的口中,也会严重威胁我们健康和生命安全 。“蓝眼泪”可能引发赤潮,而赤潮又是海洋污染的信号,防止赤潮发生的有效措施是要防止营养物质污染,特别要控制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 。这可能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吧!“蓝眼泪”的美景让人看了惊奇,但是背后很可能就是危机!大家对“蓝眼泪”造成的美景怎么看?喜欢还是喜欢呢?下方留言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夜光藻怎么处理最安全 夜光藻鱼养殖的危害】
夜光藻怎么处理最安全 夜光藻鱼养殖的危害

文章插图
什么是赤潮?赤潮的成因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 。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 。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什么是赤潮?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浮游微藻(或原生动物)在水体中暴发性过度繁殖,致使碧蓝的海水变色的现象叫"赤潮"或者"红潮" 。由于发生的种类不同,海水会变成红色、桔红色、黄色、绿色、褐色等等 。赤潮是一种早就存在的自然生态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使得赤潮的发生越来越频繁,面积不断扩大,危害越来越重,因种类的不同,赤潮对人类和其它生物造成的伤害也不同 。据统计,全球有近2000个人类因食用赤潮藻污染的鱼类和贝类中毒的案例,此外还有海豚、海牛和海鸟受毒死亡的报告 。根据赤潮藻有无毒性,可将赤潮分为三大类 。1、无毒的赤潮这类赤潮一般是无害的,不会引起海产养袜拦殖的大问题,只是由于赤潮藻的数量过高,当它们死亡分解时会造成海水缺氧,致使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死亡 。如在我国发生较普遍的夜光藻赤潮就是这一类 。2、有毒的赤潮这类赤潮藻通过食物链造成人类肠胃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中毒 。这类赤潮藻的某些种类可产生危害严重的神经性毒素,威胁人类健康,应引起人们注意 。3、对人无毒,但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害的赤潮这类赤潮藻主要是对鱼鳃等发生堵塞或机械伤害作用 。98年在香港、广东南部海域发生的大规模赤潮均属于这一类 。赤潮是怎样发生的?赤潮是怎样发生的?原因很复杂,一般认为与以下原因有关 。1、全球气候的变化海洋中的赤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都有适宜各自生长的季节 。当适合某种藻类的季节来临时,海水里又含有藻类生长所需要的足够养分,那么这种藻类就可能大量繁殖,引发赤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地球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 。当有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赤潮发生的数量和规模都大大增加 。在厄尔尼诺活跃的1998年,我国沿海从南到北发生多次大规模的赤潮事件,给水产养殖业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2、受风、流等的影响赤潮生物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其移动范围有限,它的分布、聚集和分散直接受到水体运动的影响 。赤潮的形成与水体运动有关 。水体运动可将赤潮生物带到适合其生长繁殖的水域 。风对赤潮生物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一是在风大的条件下,赤潮生物很难聚集告衡胡,形成不了赤潮 。二是在风力适当,风向适宜的情况下,会促进赤潮生物的聚集,使赤潮容易发生 。赤潮容易产生于一些港湾就是这个原因 。3、人类活动的作用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引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可分为自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海水的生态平衡、生物资源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人为富营养化 。造成人为富营养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海洋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不断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废水等排入海洋,污染了海洋,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海水积累了太多的营养物质,就成为拦盯赤潮藻生长的雄厚物质基础 。这是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过度的海产养殖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由于许多地方片面追求效益,违反生态环境规律,致使养殖业自身污染日趋严重 。过度投放的饵料和养殖对象排出的大量排泄物,富含营养物质,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养殖区成为赤潮生物的理想栖息地 。1997年10月及今年7月在饶平发生的赤潮,其重灾区就是一些养殖密集区 。3、国际交流促成赤潮传播世界各地活跃的贸易活动,促进了船运业的发展 。奔忙于世界各地的船舶成了赤潮生物的运输者 。当这些赤潮生物到达合适的环境条件,便会暴发形成赤潮 。另外,在养殖业中,随着鱼类和贝类等新品种的引进,也跟着带来了新的赤潮生物 。赤潮有何危害?赤潮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赤潮会对水产养殖与捕捞业造成危害 。赤潮对内湾水产养殖业的危害有时是毁灭性的,在已报道的赤潮事件中,约60%的事件对水产养殖和捕捞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其中约30%的事件是灾难性的,可使受害区养殖业经济损失到80%以上 。赤潮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造成水产养殖对象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 。(很多情况是从赤潮开始形成到养殖对象大量死亡的时间间隔大多在12小时以内) 。这是赤潮对水产养殖业危害的主要形式 。2、养殖区贝类、蟹、虾等通过食物链可积累对人类生命健康有害的赤潮生物毒素,造成赤潮区养殖对象被禁捕、上市及出口,从而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恢复赤潮灾区水产养殖业困难重重 。一是受灾后难有资金投入发展生产,二是目前尚难对赤潮进行准确的中短期预测、预报,赤潮发生时,缺乏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避免鱼类大量死亡,以及简便、快速的贝类毒素排除方法,导致养殖户对养殖业的信心不足 。(二)赤潮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 。赤潮的发生会影响水体的酸碱度和光照度;大量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分泌一些抑制其他生物生长的物质;许多赤潮生物所含有的毒素可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也可使其它动物因毒素的积累而中毒死亡或生长繁殖受到影响,部分胶着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动物呼吸和滤食活动受损导致海洋动物机械性窒息死亡 。另外,赤潮还会对人类健康和海洋旅游业产生不利影响 。赤潮能治理吗?由于目前对赤潮的治理还没有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防治上要坚?quot;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防治对策包括:一、消除引发赤潮的诱因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二、赤潮一旦发生,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减少损失 。(一)赤潮的预防1、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①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 。②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为了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a、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 。b、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 。c、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d、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应采取逐步过滤等办法加以处理 。2、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红毛菜、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体交换能力;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矿物、石灰匀浆及沙等覆盖受污染底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要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经船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带入养殖区 。4、防止赤潮生物毒素危害人体 。(二)赤潮的治理方法目前对赤潮的治理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有的方法不是操作困难就是成本偏高 。而比较可行的是一种应急措施,即沉箱法或迁移法 。其方法是将水产养殖设施沉入海底或移到未发生赤潮的海区 。对不能移动的养殖场要提前出池,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此外,还可通过机械装置进行增氧,以防因赤潮引起的养殖生物窒息死亡的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