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山西新闻网北京时间7月16日6时57分|每一次成功发射背后 离不开他们把脉风云( 二 )


汪海涛:实现航天梦一个都不能少
凌晨 , 月朗星稀 , 工程师汪海涛悄悄穿上衣服 , 在这个时间段赶往办公室 。 “看着寂静空旷的场区 , 想着安心入睡的孩子们 , 心里真的有种自豪感 。 平凡的我们 , 干着不平凡的事业 , 真的很不简单 。 ”汪海涛感慨道 。
高高的个子 , 宽宽的肩膀 , 工程师汪海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朴实、沉稳 。 2004年 , 大学毕业的汪海涛 , 为圆儿时航天梦 , 来到艰苦边远的气象室工作 。 转眼间18年过去了 , 当初的年轻人“小汪”成了中年“涛哥” , 他却始终没有忘记接到录用通知书的那天 , 内心悄悄许下的奋斗誓言 。
2012年 , 面对气象数据获取难度大、数据利用率不高的实际 , 汪海涛牵头 , 和几位同事在圆满完成日常工作的前提下 , 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钻研相关知识 , 请教专家 , 在已有气象数据库基础上 , 将多种类、多格式气象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再分类、再整合 , 开发出了交互式气象数据管理应用平台 。 经过近10年数千次日常天气保障和上百次任务的考验 , 该平台已成为目前场区气象保障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 。
参加工作至今 , 汪海涛参与了200余次的试验任务 , 也获得不少荣誉 。 每每谈到这些 , 他总说:“气象预报工作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努力就能完成的 , 这是一项需要团队高度合作的工作 。 曾经在这里默默无闻奋斗的气象前辈们留下几十年的气象数据资料 , 也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 。 ”
气象预报是一项经验性很强的工作 , 需要一代代气象人的传承和帮带 , 随着越来越多新同志的加入 , 汪海涛深觉自己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 。 “实现航天梦的道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 。 ”作为预报组负责人 , 他将自己的预报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和年轻人分享交流 。 通过日常针对性训练 , 全面增强新同志对气象保障工作的认识;不定期组织重大复杂天气研讨 , 持续提升高原山区气象保障能力;工作之余坚持每月组织文献阅读沙龙 , 进一步拓宽预报人员专业知识面 , 争取每位同志都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
程胡华:把高学历转化为高能力
因为在团队中专业最强、学历最高 , 程胡华被大家尊称为“博士” 。 201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 , 他便来到气象室一直从事气象预报保障工作 。
履历漂亮、学历高 , 程胡华原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 但他背上行囊 , 远离城市踏上了去往山沟的道路 , 这一待 , 便是数十载 。 深入工作一段时间后 , 程胡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感和价值感 。 当看到一次次试验任务圆满成功后 , 他感觉内心有一股火焰在剧烈升腾:“这是一份光荣而伟大的事业 , 虽默默无名 , 但逐梦航天的征程上必刻着属于我们的荣光 。 ”
为提供更准确及时的气象决策支持 , 程胡华潜心钻研 , 勇于创新 , 不放过任何能提高预报准确率的方法 。 他经常阅读国内外最新专业文献 , 紧盯技术发展前沿 。 随着试验任务对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要素预报的日益苛刻 , 程胡华意识到提高预报水平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 经过长期的积累、钻研 , 他研究出了大气密度及高空风预报模型 , 发明了“相似偏差订正法”等多种方法 , 这些研究成果均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 , 大幅度提高了预报能力 。
每次试验任务 , 无论是否自己负责 , 程胡华都乐意帮忙调取数据、编程出图 , 遇有技术难题 , 他虚心请教、搜集相关材料 , 致力寻求解决方法 。 这些年 , 他先后荣获各类奖励十余项 , 从院校博士到一线工程师 , 他把高学历转化为高能力 , 成为中心的一名业务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