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雪糕自由”?( 二 )


何以“雪糕自由”?】因为活一次 , 就要尽情享受;因为活一次 , 所以要最贵最好!这是商家们对Z世代消费者的研究 , 但真实情况真是如此吗?我看倒也未必 。 平和理性的00后大有人在;及时行乐的80后也为数不少 。 比如 , 一位网友在小红书吐槽 , 称爷爷花180元高价买了一箱钟薛高 , 说给老伴儿买“最好的(雪糕)” 。
何以“雪糕自由”?
文章图片
发布者是名学生 , 这条小红书笔记获赞6万多 , 引来很多人的共情和对“钟薛高”的“讨伐” , 很多人都认为“品质对不起价格” , 不少人还为爷爷对奶奶的情感而感动 。
如果说00后是“只买贵的 , 不选对的”那应该是对他们的侮辱 。 00后消费的背后不是YOLO般的及时行乐 , 而是寻找一种情感的归属 。 标签的可怕 , 是一种对群像的粗暴认知 , 忽略了对个体的关怀和理解 。
想想这些孩子也很惨啊 , 今年一千多万的毕业生 , 就业低迷 , 这个时候还要被高价地收割吗?“雪糕刺客”是一种多心酸的调侃和无奈啊 。
争做社交货币的新消费
YOLO很多是品牌方对Z世代消费者的误读 , 基于这样的理解 , 品牌方们用高价的方式争做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
每个时代 , 每个年龄段都拥有自己的社交货币 。 哈根达斯也曾是人们的社交货币 , 只是那时候还没有社交媒体 , 人们私下交往时偶作谈资 。 社交媒体兴起后 , 十年前上海陆家嘴、北京国贸的80后白领们竞相用星巴克来发微博、朋友圈 , 赚取社交货币 , 但时至今日 , 白领们连MANNER也懒得发了;五年前 , 90后们喜欢喜茶、奈雪的茶 , 奶茶也不再是即时满足的“快乐水” , 而是承载着自我和群体归属的“社交货币” 。 跟80后的简单粗暴相比 , 他们更善于滤镜修图 , 还有文案陪衬 。 品牌方们也深谙此道 , 主打“颜值” , 抓住审美红利 , 有“晒图率”就有品牌 。
时下 , 继咖啡、奶茶之后 , 还有什么可以充当社交货币呢?很多人认为是NFT , 但不曾想这个夏天雪糕如此包罗“热搜性” 。
在流量媒体和消费主义的双重冲击下 , 品牌早已成为人们自我认同的建构 。 营销大师乔纳·伯杰指出 , 当产品可供人们大肆共享和谈论 , 并使人们看起来更优秀、潇洒和时尚时 , 这些产品便成为社交货币 , 从而使人们获得更多关注、好评和更加积极的印象 。
话题感、自我认同是社交货币的核心属性 。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 , 进入20世纪中后期 ,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推进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 “消费”控制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 “需求瞄准的不是物 , 而是价值 。 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 。 人们消费的不再只是物品本身 , 而是为其带来的地位、权力、声望等附加价值 , 主导消费的也不再是物品可供使用的功能性价值 , 而是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 并对此进行无休止的消费竞赛 。
用差异化的品牌标榜独一无二的自己 , 这或许是现代人的快乐 , 又或许是种悲哀 。 我们80后是从物质匮乏的童年生活起来的 , 成年后对奢侈品比较青睐 。 而00后从小就生活在丰裕的环境中 , 他们更喜欢具有新颖设计、特别理念的小众潮牌和优质“平替” , 也越发注重广告形式、社交媒体带来的独特价值 。
社交货币的本质就是时尚 。 它快速流行、一夜成名、话题满满 , 但也朝生暮死 。 这种货币的贬值也是很迅速的 ,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 , 多少当年风靡一时的“货币” , 如今都黯然离去 。 但比起“社交货币”的更迭 , 更重要的是 , 我们兜里的真实货币 , 已经快消费不起“社交货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