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病害预防与治疗 螃蟹养殖病

大闸蟹的养殖要预防多种病害,大闸蟹常见病害有哪些?
随着病情的发展,指关节变红,向上蔓延 。之所以叫“颤抖”,是因为它的脚容易脱落,钳子下垂无力,爬不动 。有时可以看到病蟹的脚折叠收缩到头部和胸部形成一个球,或者爪子伸向地面 。如果双脚伸直,松开后立即缩回,也叫“腿环病” 。解剖螃蟹,可以看到体内有水,肌肉萎缩,黑鳃丝还是预防,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生态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强调提高养殖环境质量 。该蟹病采用外用消毒和内服治疗,包括用0.3mg/L二溴海因等消毒剂外用消毒,口服泻痢灵7天为一疗程 。全池喷洒生石灰,调节池水至弱碱性 。螃蟹的腹部、肚脐和外壳肿胀透明 。河蟹在池边爬行,不吃东西,最后死去 。每公斤蟹服用土霉素或红霉素0.1-0.2g,与饵料、饲料混合,7天为一疗程;或者全池泼洒浓度为0.5-1毫克/千克的呋喃西林溶液 。由于水中含盐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虫扩散,感染螃蟹 。蟹的腹部略显臃肿,揭开肚脐就能看到寄生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的蠕虫 。雄蟹脐星呈椭圆形,脚小,绒毛少 。螃蟹生长缓慢 。严重的话,蟹肉很臭,不能吃 。通过捕捉感染了蟹奴的病蟹,在专门的池塘中饲养,可以有效抑制蟹奴的传播和感染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生态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注重改善养殖环境质量 。病蟹采用外用消毒和内服治疗,外用消毒剂为0.3mg/L二溴海因,口服泻痢灵,7天为一个疗程 。全池喷洒生石灰,调节池水至弱碱性 。草的采集、运输、修剪、种植都要精心选择和操作 。应选择生长旺盛的植物种草 。由于水生植物的茎叶比较柔软脆弱,在运输过程中不宜堆得太厚,以免茎叶折断 。如果种植草积压时间过长,会造成缺氧腐烂,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种草时避免阳光暴晒,勤洒水,保持叶片湿润 。种草存放时间不宜过长 。种植前应仔细修剪,清除杂草的枯枝烂叶 。消毒方法是用3%生理盐水浸泡15~30分钟,或用0.2%硫酸铜溶液浸泡10~15分钟,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10分钟,或用20mg/L碘伏溶液浸泡10分钟 。水生植物的生长密度是一个动态指标,应及时调整,使水生植物的覆盖率保持在养殖水面的50%~70% 。养殖初期和中期,水生植物较少的池塘应及时补植或移植 。在水产养殖的中后期,随着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植物的覆盖率往往过大 。应及时捞出部分水生植物,防止水生植物过度生长造成局部缺氧腐烂,恶化水质,危及河蟹生长 。

青蟹病害预防与治疗 螃蟹养殖病

文章插图
在水产养殖中螃蟹最长见的有什么病
【青蟹病害预防与治疗 螃蟹养殖病】1.颤搐病)【病原体】此病可能由病毒和细菌引起 。据陆宏达等(1999)等报道,该病的病原是一种无环的球状核糖病毒 。不致病时寄居在肠道,一旦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还观察到了另一种病毒,它比细胞略小,位于细胞的内质网上,可以形成包涵体 。此外,从患此病的蟹体内分离出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 。不干净、较肥、水质污染、蟹种质混杂或近亲繁殖、放养密度过大、规格不规范、蟹类营养摄入不均衡等 。容易得这种病 。【症状和病变】发病初期,病蟹四肢尚可伸直,之后肌肉萎缩,脚无法向后伸 。病蟹站立不稳,翻身困难,口吐白沫,无法爬行,不断颤抖 。病蟹食欲不振,停止进食,不去壳,体内积水,3-4天后死亡 。【流行特点】该病主要危害2龄幼蟹和成蟹,当年养殖的蟹发病率普遍较低 。蟹的重量在3-120克,100克以上的蟹发病率最高 。一般发病率可达30%以上,死亡率可达80%-100% 。快速传播是有害的 。从发病到死亡一般只需要15-30天 。发病季节为5月至10月初,高峰期为8月至10月 。流行水温25 -3 5,以江浙一带为甚 。【专家推荐处方】:预防:放养前彻底清塘,清除多余污泥;蟹塘应多种植水生植物,覆盖率应达到50-60%;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注意饲料营养均衡,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定期用曹芳蟹扁或菌必清对全池洒水消毒 。治疗:外用曹芳谢平或菌必清可全池喷洒(前者用三天,后者隔天再用一次),内服曹芳魏军、三黄散可连用5-7天 。症状消失后,再用一个疗程巩固疗效 。二 。黑鳃病【病原体】初步认为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成蟹养殖后期,水质恶化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症状和病理变化】早期病蟹的部分鳃丝变成深褐色,随病情发展全部变黑 。病蟹行动缓慢,呼吸困难,叹气 。【流行特点】该病主要危害成蟹,常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发病率为10%-20%,死亡率较高 。主要的流行季节是夏季和秋季 。【专家推荐的药方】:预防:保持水质清洁,夏季勤加淡水;在发病季节,每半个月应在全池喷洒、消毒水净化卫或消毒水净化液 。治疗:外用曹芳谢平,全池喷洒,内服兰妙灵散、三黄散、曹芳维多3-5天 。三 。腐肢病【病原体】该病是在生长过程中因刺伤、运输、放养或被敌人攻击而损伤上表皮后,病原菌感染所致 。病原体尚未确定,有人认为可能是弧菌 。【症状及病变】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 。【流行与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幼蟹和成蟹,其主要流行季节为
6-10 月 。[ 专家推荐处方] 预防:在养殖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使用河蟹受伤,并要清除危害河蟹的敌害,如老鼠、青蛙等 。治疗:用芳草菌敌或芳草灭菌净水液全池泼洒可控制该病蔓延 。三、固着纤毛虫病[ 病原 ] 病原是纤毛动物门、缘毛目、固着亚目的许多种类,其中对蟹形成病害的主要有聚缩虫,此外还有钟虫、单缩虫、累枝虫,腹管虫( Gastrionauta sp. )和间隙虫( lntransty-lumpalaemini sp. )也是其病原之一 。池水过肥,长期不换水,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 。[ 病状与病变 ] 固着类纤毛虫在河蟹幼体上寄生时,常分布在头胸部、腹部等处,抱卵蟹的卵粒上该类纤毛虫也可寄生,但很少见附肢上寄生者 。幼体被该类寄生的病蟹全身披黄绿色或棕色 。蟹幼体正常活动受到影响,摄食量减少,呼吸受阻,蜕皮困难,引起幼体的大量死亡 。固着类纤毛虫在幼、成蟹上寄生,多分布于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等处,病蟹体表污染较多,活动与摄食能力减弱,进而又导致更多的固着纤毛虫的寄生,病蟹负担加重,鳃部流出来的水流缓慢,触角不敏感,手摸病蟹本表和附肢有滑腻感 。病蟹一般黎明前后死亡 。[ 流行特点及危害 ] 可危害河蟹幼体及成蟹,但对幼苗池的河蟹幼体危害较大,一旦该类纤毛虫随水流进入育苗池,即会很快在池中繁殖,造成幼体的大量死亡 。成蟹受此病感染,即使是不死亡,也会影响其商品价值 。该病流行水温在 18 -2 0 ℃,盐度为 3 时极易发生 。我国江苏、湖北、江西等各省的蟹养殖区都有此病发现 。[ 专家推荐处方]预防:①保持合适的放养密度;②经常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洁,并投别喂可的饲料,促进蜕壳 。治疗:全池泼洒:①虾蟹平 500g /亩 . 米或芳草纤灭 50g /亩 . 米,连用 3 天; 3 天后全泼洒一次芳草菌敌 200g /亩 . 米 外用的同时内服虾蟹蜕壳平 500 -750g /100Kg 饲料,以促进蜕壳 。五、水霉病[ 病原 ] 病原为水霉 , 其种尚未鉴定 。发生原因主要是因运输其他病害发生使蟹受伤,真菌孢子侵入而至;此外,困水流与温度原因亦会使卵受感染 。[ 病状与病变 ] 蟹卵表面或病蟹体表和附肢上,尤其是伤口上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病灶,伤口部位组织溃疡,病蟹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瘦弱,蜕壳困难而死亡 。[ 流行特点 ] 从蟹卵、幼体到成蟹均会被该病感染,且任何地区均可发生 。发病率较高,蟹卵与幼体发病易造成大量死亡 。[ 专家推荐处方] 预防:①在扦捕、运输、放养过程中应谨慎操作,勿使河蟹受伤 。②在河蟹蜕壳前,增投一些动物性饲料,促使其蜕壳 。③育苗期间,要保护水质的清晰,注意保温 。治疗:全池泼洒水霉净( 1 袋 /亩·米),连用 3 天 。六、水肿病 [ 病原 ] 该病主要是因为河蟹腹部受伤被病原菌寄生而引起 , 病原菌目前尚未确定 , 有人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 。[ 病状与病变 ] 病蟹肛门红肿、腹部、腹脐以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葡匐池边,活动迟钝或不动,拒食,最终在池边浅水处死亡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 。发病率虽不高,但受感染的蟹死亡率可达 60% 以上 。夏、秋季为其主要流行季节 。主要流行温度是 24 -2 8 ℃。[ 芳草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①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河蟹蜕壳时,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以免受伤;②夏季经常添加新水,并多投投喂鲜活饲料和新鲜植物性饵料 。治疗:用菌必清或芳草蟹平全池泼洒,同时内服鱼病康散或芳草菌灵 。[ 重要提示 ]: 症状消失后 , 建议继续用药直到一个疗程 , 避免交叉感染 , 病情重复螃蟹有没有常见病一、抖抖病 ) [ 病原 ] 该病可能由病毒和细菌引起,据陆宏达等( 1999 )等报道,一种无囊膜、球状的核糖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不致病时,为肠道寄居,一旦侵入到中枢神经和心脏部位,即会造成较大的危害;也有人观察到另一种比细胞略小,位于细胞的内质网上,可形成包涵体的病毒;此外,还从患该病的病蟹上分离到了弧菌及嗜水气单胞菌等 。不洁、较肥、污染较大的水质以及河蟹种质混杂或近亲繁殖,放养密度过,规格不整齐,河蟹营养摄取不均衡等,易发此病 。[ 病状与病变 ] 发病初期,病蟹四肢尚能伸直,以后便肌肉萎缩步足不能回伸,病蟹站立不稳,翻身困难,口吐泡沫,行动无力不能爬行,连续颤抖 。病蟹无食欲并停止摄食,不脱壳,体内积水,3-4 天后即会死亡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 2 龄幼蟹和成蟹,当年养成的蟹一般发病率较低 。发病蟹体重为 3 -120 克,100 克 以上的蟹发病最高 。一般发病率可达 30% 以上,死亡率达 80%-100%,蔓延迅速危害较大 。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需 15-30 天 。发病季节为 5-10 月上旬,8-10 月是发病高峰季节 。流行水温为 25 -3 5 ℃,沿长江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等省流行严重 。[ 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①放养前彻底清塘,并清除过多的淤泥;②养蟹池要多种植水草,覆盖面要达到 50-60% ;③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④注意饲料的营养均衡,并适当增加植物性的饵料;⑤定期用芳草蟹平或菌必清全池泼洒消毒 。治疗:外用芳草蟹平或菌必清全池泼洒(前者连用三天,后者隔天再用一次),同时内服芳草菌威和三黄粉,连用 5-7 天 。病症消失后再用一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二、黑鳃病[ 病原 ] 初步认为该病是由细菌引起 。成蟹养殖后期,水质恶化,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 病状与病变 ] 初期病蟹部分鳃丝变暗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全部变为黑色 。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出现叹气状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成蟹,常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发病率 10%-20%,死亡率较高 。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 。[ 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保持水质清洁 , 夏季要经常加注新水;发病季节每半月用芳草蟹平、芳草灭菌净水威或芳草灭菌净水液全池泼洒一次 。治疗:外用芳草蟹平全池泼洒,同时内服烂鳃灵散 + 三黄粉 + 芳草多维,连用 3-5 天 。三、烂肢病[ 病原 ] 该病是因扦扑、运输、放养或在生长过程中被敌害侵袭,使之上表皮损伤后病原菌感染所引起,其致病菌目前尚未确定,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弧菌 。[ 病状与病变 ] 病蟹的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等症状进行判断 。[ 流行及危害 ]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主要流行季节为 6-10 月 。[ 专家推荐处方] 预防:在养殖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使用河蟹受伤,并要清除危害河蟹的敌害,如老鼠、青蛙等 。治疗:用芳草菌敌或芳草灭菌净水液全池泼洒可控制该病蔓延 。三、固着纤毛虫病[ 病原 ] 病原是纤毛动物门、缘毛目、固着亚目的许多种类,其中对蟹形成病害的主要有聚缩虫,此外还有钟虫、单缩虫、累枝虫,腹管虫( Gastrionauta sp. )和间隙虫( lntransty-lumpalaemini sp. )也是其病原之一 。池水过肥,长期不换水,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 。[ 病状与病变 ] 固着类纤毛虫在河蟹幼体上寄生时,常分布在头胸部、腹部等处,抱卵蟹的卵粒上该类纤毛虫也可寄生,但很少见附肢上寄生者 。幼体被该类寄生的病蟹全身披黄绿色或棕色 。蟹幼体正常活动受到影响,摄食量减少,呼吸受阻,蜕皮困难,引起幼体的大量死亡 。固着类纤毛虫在幼、成蟹上寄生,多分布于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等处,病蟹体表污染较多,活动与摄食能力减弱,进而又导致更多的固着纤毛虫的寄生,病蟹负担加重,鳃部流出来的水流缓慢,触角不敏感,手摸病蟹本表和附肢有滑腻感 。病蟹一般黎明前后死亡 。[ 流行特点及危害 ] 可危害河蟹幼体及成蟹,但对幼苗池的河蟹幼体危害较大,一旦该类纤毛虫随水流进入育苗池,即会很快在池中繁殖,造成幼体的大量死亡 。成蟹受此病感染,即使是不死亡,也会影响其商品价值 。该病流行水温在 18 -2 0 ℃,盐度为 3 时极易发生 。我国江苏、湖北、江西等各省的蟹养殖区都有此病发现 。[ 专家推荐处方]预防:①保持合适的放养密度;②经常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洁,并投别喂可的饲料,促进蜕壳 。治疗:全池泼洒:①虾蟹平 500g /亩 . 米或芳草纤灭 50g /亩 . 米,连用 3 天; 3 天后全泼洒一次芳草菌敌 200g /亩 . 米 外用的同时内服虾蟹蜕壳平 500 -750g /100Kg 饲料,以促进蜕壳 。五、水霉病[ 病原 ] 病原为水霉 , 其种尚未鉴定 。发生原因主要是因运输其他病害发生使蟹受伤,真菌孢子侵入而至;此外,困水流与温度原因亦会使卵受感染 。[ 病状与病变 ] 蟹卵表面或病蟹体表和附肢上,尤其是伤口上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病灶,伤口部位组织溃疡,病蟹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瘦弱,蜕壳困难而死亡 。[ 流行特点 ] 从蟹卵、幼体到成蟹均会被该病感染,且任何地区均可发生 。发病率较高,蟹卵与幼体发病易造成大量死亡 。[ 专家推荐处方] 预防:①在扦捕、运输、放养过程中应谨慎操作,勿使河蟹受伤 。②在河蟹蜕壳前,增投一些动物性饲料,促使其蜕壳 。③育苗期间,要保护水质的清晰,注意保温 。治疗:全池泼洒水霉净( 1 袋 /亩·米),连用 3 天 。六、水肿病 [ 病原 ] 该病主要是因为河蟹腹部受伤被病原菌寄生而引起 , 病原菌目前尚未确定 , 有人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 。[ 病状与病变 ] 病蟹肛门红肿、腹部、腹脐以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葡匐池边,活动迟钝或不动,拒食,最终在池边浅水处死亡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 。发病率虽不高,但受感染的蟹死亡率可达 60% 以上 。夏、秋季为其主要流行季节 。主要流行温度是 24 -2 8 ℃。[ 芳草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①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河蟹蜕壳时,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以免受伤;②夏季经常添加新水,并多投投喂鲜活饲料和新鲜植物性饵料 。治疗:用菌必清或芳草蟹平全池泼洒,同时内服鱼病康散或芳草菌灵 。[ 重要提示 ]: 症状消失后 , 建议继续用药直到一个疗程 , 避免交叉感染 , 病情重复
青蟹病害预防与治疗 螃蟹养殖病

文章插图
养殖螃蟹出现抖抖病和撑爪怎么处理?养殖螃蟹出现痘痘并和枪爪出现,这种情况你需要找专业的人士去咨询 。而不要盲目轻信其他人的方法,造成经济和财产的损失,一定要慎重 。螃蟹环爪病怎么防治五壳期间很多有养殖户发现自己河蟹病害增多 。近期有养殖户反映自家的螃蟹爪伸不开,有环爪病的迹象 。这让很多养殖户回想起曾经在苏北地区肆虐的环爪病,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得以治理好转 。有些养殖户看见自己螃蟹的爪尖伸不开、活力差,误以为是螃蟹缺钙所以爪才伸不开 。买了一大堆补钙的产品往自家的池塘里投,投完就万事大吉,结果还是不断死蟹 。所以我们养殖户一定要注意,要抓住病根治理,这样才不会花冤枉钱,花钱又死蟹 。最近好多养殖户把死蟹送到药店镜检,螺原体的检出率非常高,所以近期的螃蟹发病很可能就是因为螺原体 。你还需要遇到多少感动,才能治愈心中的孤独?广告你还需要遇到多少感动,才能治愈心中的孤独?有些养殖户一听螺原体立刻想到是不是与螺蛳有关,很激动立刻想回池塘灭螺蛳 。其实二者之间只是名字相近而已,并没有什么关系 。螺原体是一种外观呈螺旋丝状的致病菌,在蜜蜂的养殖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 。在螃蟹养殖中发病主要现象就是"环脚病"和"抖抖病" 。每年都会引起大面积的死蟹,让养殖户很是头疼 。在螃蟹养殖中,想要远离疾病,防永远比治重要 。发病的螃蟹基本很难治好,我们只能做好后续工作,预防病菌大规模传染,造成更大的损失 。针对已经发病的蟹和死蟹,我们最好及时捞出防止病蟹死蟹中的病菌污染水体引发更大的病菌感染,严重就会导致全塘死蟹 。所以有发病迹象的养殖户,就要辛苦一下,经常巡塘,捞一捞死蟹 。那如何控制蟹塘继续发病呢?(1) 杀菌消毒致病菌多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灭菌 。螺原体也是细菌,所以杀菌的产品也可以有效 。尤其到了夏季高温期,正是细菌大量繁殖的温度 。消毒杀菌更应该有规律的进行 。(2) 增强体质人体质不好容易发病,螃蟹也是一样 。因为致病菌是杀不干净的,总会有残留 。所以增强螃蟹自身的体质也尤为重要 。维生素是维持生命的必要元素,人类每天也需要补充大量的维生素 。由于人类肠道的构造,消化能力较强,一般的维生素制造为普通的颗粒 。但是水产动物,如小龙虾、螃蟹和南美白对虾等动物肠道较短、吸收能力较差,因此维生素的颗粒越小越容易吸收 。国外最新的技术是将维生素制造为纳米级别的颗粒,这样水产动物的吸收率就大大提高 。其次,纳米级的维生素水溶性好,无论是拌料还是泼水使用效果都要好很多 。(3) 保证溶氧很多发病的池塘都有一些很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都会有缺氧的情况 。螺原体是厌氧菌,一旦水体中溶氧不足 。一些有益的好氧菌活力下降甚至死亡,而螺原体这种厌氧菌就能生存下来,占领整个池塘 。尤其到了高温季节监测溶氧尤为重要 。而现在已经很少有养殖户会每天不断的往塘口跑,只需一部手机 。5G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会颠覆这一行业现状!目前最新的技术是采用数字传感器放入塘口当中可以24小时实时监测池塘溶氧、温度、pH指标,不管身在何方,拿起手机就能一目了然看到塘里的实时水质情况 。即使您身在千里之外,池塘溶氧变化也尽在掌握之中 。当溶氧过低会自动电话报警,并开启增氧机增氧,有效地避免高温夏季缺氧事故的发生,同时提升养殖的效益 。
青蟹病害预防与治疗 螃蟹养殖病

文章插图
螃蟹弧菌病怎么治疗?感染了弧菌病的螃蟹,在于预防,用中询生物蛭弧菌死蟹现象很少出现了,检测后发现弧菌也少了,据分析,感染弧菌主要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生长慢,一般在水体的下层缓慢游动 。病蟹由于发病,蟹体比较瘦弱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蟹体色浑浊,在池边缓慢活动,有的昏迷,有的沉于水底而死亡,且容易出现大批死亡现象 。注意:发现疑似弧菌病蟹,要在确诊后再进行相应的治疗,避免误治而耽误病情 。螃蟹弧菌病怎么治疗?方案:全池水体泼洒对有发生蟹弧菌病的螃蟹池塘,全池泼洒,治疗病蟹可用水稀释中询生物蛭弧菌-克弧灵后直接泼洒,用量为150ml/亩*米,每周1-2次 。水体环境恶化时:用水稀释后直接泼洒,用量为300ml/亩*米,连用3-5次 。一般72小时内弧菌数量下降到安全值以下 。可快速裂解养殖水体环境中的副溶血弧菌(绿弧菌)、哈维氏弧菌(发光弧菌)、溶藻弧菌、霍乱弧菌等,有特效,同时可裂解水体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及埃希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可在使用前后通过弧菌测试剂盒检验证明 。产品是以蛭弧菌为主导的微生物菌剂 。采用日本先进的微生物驯化技术,使蛭弧菌能够快速精准的识别弧菌,并以无鞭毛端为先导,接触弧菌后快速旋转,通过弧菌细胞壁进入周质空间,然后使其膨胀成球状蛭弧体,短时间内就可完成繁殖并破裂弧菌胞体,释放到水中的新生蛭弧菌进入下一个裂解弧菌的循环 。本品可全天候使用,不受天气、溶氧、有机物、水质和pH值等环境因素影响 。不对水体有益菌、藻类、浮游生物、养殖水生动物有影响 。【保存方法】请冷藏密封保存 。【执行标准】Q/ZXSW84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