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环境作为生态环境部直属单位第一艘专业海洋监测船|在海上如何开展环境监测,有什么体验?( 二 )


海上监测“三高”浇不灭工作热情
“其实 , 在海上搞监测有‘三高’ , 和在陆地实验室里的区别还是挺大的 。 ”当聊到在海上作业时 , 海洋中心2022年渤海监测夏季航次首席科学家、研究员王震深有感触:“危险系数要更高 。 我们出海都会给大家买保险 , 好多保险公司都不愿意承保 , 愿意承保的保费高 , 保额低;痛苦系数高 , 天天漂在海上 , 晕船是大多数人都必须要扛过去的 , 即使晕船 , 也要坚持着在做实验 , 实在受不了了就趴在实验室的桌子上休息一下 , 然后又继续工作;技术要求高 , 这跟在陆地实验室里做样品分析有很大不同 , 例如很多监测项目对海水样品体积是有要求的 , 不能多也不能少 , 因为船体晃动 , 所以我们的手要更稳更快 , 眼睛也要更尖才行 。 ”
“印象最深的一次 , 我们出海时突然遭遇局部8级阵风 , 海浪都打到了三楼驾驶室的高度 。 ”王阳回忆道 , “我们当时只能紧急下锚稳住船身 , 忍着天晕地转战风斗浪等风过去 。 后来从海事AIS系统回看 , 我们的船在海上拖着锚被风吹出了一道十几公里长的勾型船迹 。 ”
本文转自:中国环境作为生态环境部直属单位第一艘专业海洋监测船|在海上如何开展环境监测,有什么体验?
文章图片
图为甲板全景邢飞龙摄
正当采访人员在船舱中好奇地四处观望时 , 船上的广播忽然响起 , 正在各自忙碌的队员们纷纷放下了手头的工作 , 往甲板上跑去 , 原来是一批监测设备运到了码头上 。 只见一名船员开动吊机 , 熟练地将四五个人才能搬动的仪器设备一台台吊到了船上 , 监测人员则齐心协力将设备搬进了实验室 。 没过一会儿 , 满满一车的监测设备就完成了装卸 。 “由于海面上颠簸比较大 , 一些对精度要求高的仪器其实是不能放在船上的 , ”王震告诉采访人员 , 因为每次出海监测地任务不同 , 需要的监测设备也不尽相同 , 所以除了船上已有的一些必备设备之外 , 他们还会根据具体任务将其他设备从陆地实验室搬到船上 。
顶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 , 海洋中心的监测人员在“中国环监001”号上圆满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监测任务 。 三年来 , “中国环监001”号获取了丰富的黄渤海环境监测数据 , 为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和突发海洋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支持 。 在监测规范化及新监测技术研发方面 , 完成了多项标准和设备的海上技术验证工作 , 首次实现了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研究与监测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及高校间的合作 , 规范化了监测技术 , 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完成了微型实验室法走航营养盐技术验证及监测应用 , 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 , 真正实现了长时间、高准确度测定 , 为应对近海富营养化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不仅如此 , 目前海洋中心还在船上开展了包含微塑料在内的新污染物方面的监测和研究 。
“我们的队伍中有很多人都走过了四大洋 , 有的还参与过南极和北极的科考 , 但大家从来没有厌倦过 , ”在船舱里吃午饭时 , 王震笑着告诉采访人员 , “很多同志都是连续作战 , 有的前一天刚结束十几天的航行任务 , 今天又上船来继续战斗了 。 ”
本文转自:中国环境作为生态环境部直属单位第一艘专业海洋监测船|在海上如何开展环境监测,有什么体验?】采访结束后 , 采访人员站在码头上看着“中国环监001”号缓缓驶离 。 在骄阳之下 , 碧海之上 , 白色的船身格外醒目 。 船上的队员们纷纷向岸上挥手致意 , 他们又一次踏上了征程 , 只为探索和保护这片生命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