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致变色技术不稀奇,但能对抗无聊的智能手机

光致变色技术不算稀奇 , 光致变色手机有点意思 。
7月15日 , 首款光致变色手机vivoS10正式发布 。 根据官方描述 , vivoS10(变色版)后盖采用特殊工艺 , 紫外线照射下可缓慢变色 , 一段时间后还能恢复原有色彩 。 言外之意 , 如果你足够有创造力 , 完全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和形状进行遮盖 , 引导手机背部呈现不一样的图案效果 。
光致变色技术不稀奇,但能对抗无聊的智能手机
文章图片
“光致变色+手机”的组合是大胆而新鲜的 , 智能手机也终于“更好玩”了 。
自实体键盘被市场摒弃后 , 手机的扁平设计与“Lessismore”风潮开始盛行 , 带来了“想象力被束缚”的阵痛 , 留给厂商们自由发挥的余地也变狭小 。 正是那时候起 , 智能手机由大规模创新转向精细化迭代 , 迈入漫长的持续性创新阶段 。
十多年来 , 从平面到2.5D曲面 , 从塑料、金属、陶瓷到哑光玻璃背板 , 智能手机一直朝着更具视觉美感、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方向进行微妙改变 , 却没能免过“千机一面”的宿命 。 今天 , 光致变色技术“突袭”手机 , 正好打破了无聊的同质化 , 也打通人们与智能手机互动的新维度 , 多了几分把玩的意趣 。
当然 , 不是所有人都对这样的玩法感兴趣 , 但就工业设计而言 , vivoS10确实值得一探究竟 。
一开始 , 手机看起来并不这么无聊
iPhone出现之前 , 手机工业设计是自由的 , 创意和观赏价值都远比硬件参数更吸引人 。
当时 , 手机只提供简单的通话和短信功能 , 使用频率不高 , 通常以时尚流行、新奇创意的外观为噱头 。 除了常规的直板、翻盖、滑盖设计 , 模仿信用卡、巧克力、口红、化妆镜、泪滴的手机造型也层出不穷 。
光致变色技术不稀奇,但能对抗无聊的智能手机
文章图片
只是2007年 , 当乔布斯从口袋里掏出首款iPhone时 , 一切都变了 。
iPhone革命了交互方式 , 也让所有手机黯然失色 。 触摸屏、扁平化设计 , 还混杂着一丝斯堪的纳维亚风格——iPhone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设计美学 , 也在无意中设立了一套“设计标准” , 引来其他品牌竞相模仿 。
iPhone的到来 , 让原本野蛮生长的手机市场被“驯服” , 也让功能主义被奉为圭臬 。 从此 , 厂商开始将创新发力点转移到产品功能与使用体验上 , 手机的工业设计创新也基本聚焦在“如何让正面那一整块屏幕更完美”的难题里 。
光致变色技术不稀奇,但能对抗无聊的智能手机
文章图片
为了获得一块“完美的正面屏幕” , 安卓厂商们其实提出了不少创新方案 。 例如在追求理想视觉效果时 , 出现了窄边框、曲面屏;设法隐藏摄像头时 , 有升降式摄像头、双屏手机、屏下摄像头技术;在寻求更大的屏幕时 , 推出了折叠屏手机 。
结果呢 , 正面只剩黑漆漆的屏幕 , 后盖设计又被冷落 , 各家手机变得越来越像 。
尽管后盖材料也尝试从塑料、金属材料进化到了玻璃、皮质、陶瓷等 , 可标志性设计太少 , 一旦去掉LOGO , 很难能识别出品牌 。
光致变色技术不稀奇,但能对抗无聊的智能手机
文章图片
正是在产品高度同质化造就的乏味中 , vivoS10的光致变色玩法很难不成为一抹亮色 。 实际上 , 它让我们想起首款可随意更换后盖色彩的Nokia5110 , 但无论从效果还是技术难度上来看 , 都不是“更换后盖”那么简单 。
让手机“活”起来 , 实际上繁琐又困难
从技术本身来看 , 光致变色不新鲜 , 也不稀奇 , 此前多应用在光敏装饰、防伪等领域 。 对了 , 如果你拥有一副在紫外线下会变深色的眼镜 , 那也是借用了光致变色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