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水工学的认识 生态水工学是我国水利学科发展的必要趋势


对生态水工学的认识 生态水工学是我国水利学科发展的必要趋势

文章插图
12月20日,罗惠运河宏伟的第一座大坝被航拍到了 。据了解,龙首坝是渭南市洛水渠灌区的引水枢纽,以汉武帝时期修建的龙首渠首段命名 。本报采访人员袁敬之照片
12月8日晚,国际排灌委员会第71届执委会公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申报的4个水利工程顺利入选 。其中陕西龙首渠通向洛谷灌区 。加上2016年和2017年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郑国渠和“汉中三堰”,我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达3处 。
为什么我省三大入选水利工程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他们能给当代水利建设和管理带来什么经验和启示?在未来,他们如何在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中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
三大水利工程影响深远
龙首渠通向郑国渠洛谷灌区和“汉中三堰”,它们都在历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
再来说说龙首渠灌区,它位于我省渭南市,在秦东平原河阶地,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采纳临晋郡主熊丕的建议,在洛河下游开渠引水,历时10余年,建成了北洛河流域最早、难度最大的重力灌溉工程 。在建造过程中,挖出了“龙骨”(恐龙化石),因此得名龙首运河 。
【对生态水工学的认识 生态水工学是我国水利学科发展的必要趋势】民国时期,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在龙首运河的基础上,修建了关中八大效益之一的罗惠运河 。罗惠运河重新整合了历代不同方式的灌溉,并继续修建和扩建灌溉,历时14年完成 。
郑国渠是秦朝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 。随着灌溉渠及相应配套工程的顺利完成,干旱碱性的渭北从此开始了河水灌溉 。为了纪念送雨露的能工巧匠,晶晶河灌区群众把这条运河称为“郑国渠” 。
郑国渠首创引荆灌溉,对后世引荆灌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以后,历代王朝不断改善这里的水利设施 。民国时期,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运用现代水利技术修建京惠运河,继续造福人民 。
“汉中三堰”是指由坝、吴门堰和杨填筑的堰 。汉中数百座古堰中,三堰最具代表性,灌溉效率最大,服务时间最长,最具历史文化特色 。“汉中三堰”以其科学的规划、简单实用的建筑、延续千年的有效管理和无数次的翻新,滋润着汉中的良田 。
这些水利工程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仍然带来巨大的效益 。
龙首渠引水灌区已发展成为灌排系统完备的大型灌区,灌溉渭南市澄城 。
idate-entity-word" data-gid="3388193" qid="6538951685329392903">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惠及人口69万,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
泾惠渠几经扩建和改造,现今设施灌溉面积已达145.3万亩,涉及西安、咸阳、渭南3市的临潼、阎良、高陵、泾阳、三原、富平6县(区),其中自流灌溉面积111.02万亩,抽水灌溉面积34.28万亩,为关中沃野带去丰收的希望 。
“汉中三堰”灌溉面积合计达21.75万亩,其灌溉范围涉及6县(区)30个镇,313个村,有68.49万人因其受益 。
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的意义之一,在于学习古人可持续灌溉的智慧,这3项工程也不例外 。
省水利厅三级调研员、文明办主任耿涛认为,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概括起来,是因为它们有持续的利用价值、有领先的科技水平、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 。
郑国渠始建于秦代,从秦郑国渠到泾惠渠,由无坝引水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灌溉工程,经历了2000多年 。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当地河流和地势特点,渠首布置科学合理,干渠设在灌溉控制区域的最高地带,最大可能地自流引水,有效缓解因泥沙沉积而淤积渠道 。郑国渠向东延伸穿过几条支流时,采取“横绝”技术,扩大水量,增加了控制灌溉面积 。郑国渠引泾灌田有改良盐碱土壤、肥田、灌水一举三得的好处,有压盐冲碱的作用,使贫瘠的土壤得到改善,增加粮食产量 。郑国渠采用筑导流堤的形式引水(无坝引水),可起到多引河道上层清水的效能,同时,排水渠还具有排泄山洪的作用 。这正是郑国渠使关中八百里秦川成为古代中国粮仓之一的原因 。
“汉中三堰”采用低坝壅水,利用地势部署灌溉渠道和溢流堰,以最少的工程设施和管理,满足农业灌溉和城镇供水需求 。两宋时期,汉中灌溉工程体系已初步形成,经历1000多年的岁月更替,无数次的改造,至今仍在发挥着相当大的灌溉和防洪效益 。正是这些持续千余年的灌溉工程,使汉中盆地成为秦巴山区最大的水稻产区 。
许多工程能延续使用千年,与它们能够随着区域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演变有密切关系,同时也离不开有效的管理 。“汉中三堰”的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在古代是官、军、民共同经营的灌溉工程 。明清以后,汉中盆地的灌溉工程多数是官方主导下灌区自治,规模较大的渠堰水利工程多采取“官督民修”的方式 。其间,还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灌区灌溉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的建立,确保了灌区良好的灌溉秩序 。“汉中三堰”还留下了大量的碑刻,这些珍贵的文物,是灌溉工程历史的“活化石” 。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的前身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开凿的龙首渠,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因在3500米隧洞施工中首创了神奇而充满智慧的“井渠法”,龙首渠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 。当时首创的“井渠法”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新疆、中亚,发展成当今的“坎儿井” 。龙首渠的修筑,是我国水利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历史留给人类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存和不可再生的物质财富 。
从龙首渠到现在的洛惠渠将历代不同方式的灌溉重新整合,续建扩灌 。洛惠渠的骨干工程,蕴含了诸多现代科技元素 。其中五号洞洞身横穿铁镰山,先后采取了洞室压气法、钢板洞壳法、改线挖渠法、井洞结合法等施工方法,历时13载贯通 。五号洞也作为中西合璧水工建筑之典范,成为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的精神高地 。
科学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站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角度思考,这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今,如何保护好、利用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对此,耿涛认为科学合理的利用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要让它们在更好地保护利用中继续发挥价值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传承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功能,且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的水利工程,它有着世界遗产的共同特点,文化价值上的唯一性、独特性、不可再现性和不可替代性等,也有其特殊的专业属性 。我认为,首先要加快遗产保护立法工作,为保护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要制定专门的灌溉工程遗产工程技术标准 。许多现代材料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建设,不利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形象风格的塑造 。因此,建议针对灌溉工程遗产专业性制定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 。”耿涛说 。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要以灌溉功能的延续为首要目标 。古代灌溉工程自建成以来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和文化等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今后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应首先保障灌溉工程遗产的灌溉功能,在满足灌区灌溉的基础上开发利用,以实现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制定保护规划体系,使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地方建设有机融合 。陕西就是要通过实施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有效保护,促进灌溉工程遗产的持续利用 。我们还要扩大宣传教育,世界遗产保护是群众性事业,应扩大社会宣传,积极发动和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参与 。”耿涛说 。
“最后,需要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并引进专业管理人才进行灌溉工程遗产管理,加强灌溉工程遗产的价值挖掘与展示 。灌溉工程遗产传承至今有许多具有科技、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存等待挖掘和研究,灌溉工程遗产价值的研究和展示有利于社会公众了解水文化和灌溉发展史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有助于水利工作者学习借鉴传统水利工程的人水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智慧,对今后水利事业发展和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耿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