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螃蟹技术 养殖螃蟹四肢无力

在水产养殖中螃蟹最长见的有什么病
1.颤搐病)【病原体】此病可能由病毒和细菌引起 。据陆宏达等(1999)等报道,该病的病原是一种无环的球状核糖病毒 。不致病时寄居在肠道,一旦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还观察到了另一种病毒,它比细胞略小,位于细胞的内质网上,可以形成包涵体 。此外,从患此病的蟹体内分离出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 。不干净、较肥、水质污染、蟹种质混杂或近亲繁殖、放养密度过大、规格不规范、蟹类营养摄入不均衡等 。容易得这种病 。【症状和病变】发病初期,病蟹四肢尚可伸直,之后肌肉萎缩,脚无法向后伸 。病蟹站立不稳,翻身困难,口吐白沫,无法爬行,不断颤抖 。病蟹食欲不振,停止进食,不去壳,体内积水,3-4天后死亡 。【流行特点】该病主要危害2龄幼蟹和成蟹,当年发病的蟹发病率普遍较低 。蟹的重量在3-120克,100克以上的蟹发病率最高 。一般发病率可达30%以上,死亡率可达80%-100% 。快速传播是有害的 。从发病到死亡一般只需要15-30天 。发病季节为5月至10月初,高峰期为8月至10月 。流行水温25 -3 5,以江浙一带为甚 。【专家推荐处方】:预防:放养前彻底清塘,清除多余污泥;蟹塘应多种植水生植物,覆盖率应达到50-60%;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注意饲料营养均衡,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定期用曹芳蟹扁或菌必清对全池洒水消毒 。治疗:外用曹芳谢平或菌必清可全池喷洒(前者用三天,后者隔天再用一次),内服曹芳魏军、三黄散可连用5-7天 。症状消失后,再用一个疗程巩固疗效 。二 。黑鳃病【病原体】初步认为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成蟹养殖后期,水质恶化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症状和病理变化】早期病蟹的部分鳃丝变成深褐色,随病情发展全部变黑 。病蟹行动缓慢,呼吸困难,叹气 。【流行特点】该病主要危害成蟹,常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发病率为10%-20%,死亡率较高 。主要的流行季节是夏季和秋季 。【专家推荐的药方】:预防:保持水质清洁,夏季勤加淡水;在发病季节,每半个月应在全池喷洒、消毒水净化卫或消毒水净化液 。治疗:外用曹芳谢平,全池喷洒,内服兰妙灵散、三黄散、曹芳维多3-5天 。三 。腐肢病【病原体】该病是在生长过程中因刺伤、运输、放养或被敌人攻击而损伤上表皮后,病原菌感染所致 。病原体尚未确定,有人认为可能是弧菌 。【症状及病变】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 。【流行与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幼蟹和成蟹,主要流行季节为6-10月 。【专家推荐的药方】预防:养殖过程中,注意避免使用河蟹造成的伤害,清除危害河蟹的敌人,如老鼠、青蛙等 。处理:用曹芳帝俊或曹芳消毒水净化溶液喷洒整个水池,可以控制疾病的传播 。3.无柄纤毛类疾病的病原体为多种纤毛纲、纤毛亚目、无柄亚目,其中引起螃蟹的主要疾病为多头虫,此外还有钟形虫、单头虫、弹尾虫、腹管虫(Gastrionautasp.)而在
蟹幼体的正常活动受到影响,摄食量减少,呼吸受阻,蜕皮困难,大量幼体死亡 。固定化纤毛虫寄生在幼蟹和成蟹身上,多分布在关节、足、背壳、前额、附肢和鳃等部位 。病蟹体表污染较多,活动和摄食能力减弱,导致固定化纤毛虫寄生较多,加重病蟹负担,鳃出水缓慢,触角不灵敏,触摸病蟹体表和附肢有滑腻感 。螃蟹通常在黎明左右死亡 。【流行特点及危害】可危害河蟹幼体和成蟹,但对育苗池的河蟹幼体危害较大 。这种纤毛虫一旦随水流进入育苗池,就会在池中迅速繁殖,造成大量幼体死亡 。感染此病的成年蟹,即使不死,也会影响其商品价值 。该病流行水温为18 -2 0,盐度为3,易发生 。该病在我国江苏、湖北、江西等省的蟹类养殖区均有发现 。【专家推荐处方】预防:保持适当的放养密度;勤换淡水,保持水质清洁,饲喂其他饲料,促进蜕皮 。处理:全池喷洒:500克/亩 。米虾蟹或50克/亩 。米草纤维3天;三天后,200克/亩 。外用喷洒100毫升芳草菌迪,口服500-750克/100公斤虾蟹蜕壳粉,促进蜕壳 。五、水霉菌【病原菌】病原菌为水霉菌,其种类尚未鉴定 。主要原因是螃蟹伤害和其他运输疾病引起的真菌孢子入侵 。此外,困水和温度也会感染虫卵 。【症状和病变】蟹卵表面或病蟹体表及附肢出现乳白色棉絮状病变,尤其是伤口处 。伤口处的组织溃疡导致病蟹行动缓慢、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脱壳和死亡 。【流行特点】蟹卵、仔蟹和成蟹均会感染该病,在任何地区均可发生 。发病率高,蟹卵仔鱼发病容易造成大量死亡 。【专家推荐的药方】预防: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要小心,以免伤害河蟹 。在螃蟹蜕皮前,加入一些动物饲料使其蜕皮 。育苗时,要保护水质清澈,注意保温 。治疗:全池泼水
洒水霉净( 1 袋 /亩·米),连用 3 天 。六、水肿病 [ 病原 ] 该病主要是因为河蟹腹部受伤被病原菌寄生而引起 , 病原菌目前尚未确定 , 有人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 。[ 病状与病变 ] 病蟹肛门红肿、腹部、腹脐以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葡匐池边,活动迟钝或不动,拒食,最终在池边浅水处死亡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 。发病率虽不高,但受感染的蟹死亡率可达 60% 以上 。夏、秋季为其主要流行季节 。主要流行温度是 24 -2 8 ℃。[ 芳草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①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河蟹蜕壳时,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以免受伤;②夏季经常添加新水,并多投投喂鲜活饲料和新鲜植物性饵料 。治疗:用菌必清或芳草蟹平全池泼洒,同时内服鱼病康散或芳草菌灵 。[ 重要提示 ]: 症状消失后 , 建议继续用药直到一个疗程 , 避免交叉感染 , 病情重复

养殖螃蟹技术 养殖螃蟹四肢无力

文章插图
螃蟹有没有常见病一、抖抖病 ) [ 病原 ] 该病可能由病毒和细菌引起,据陆宏达等( 1999 )等报道,一种无囊膜、球状的核糖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不致病时,为肠道寄居,一旦侵入到中枢神经和心脏部位,即会造成较大的危害;也有人观察到另一种比细胞略小,位于细胞的内质网上,可形成包涵体的病毒;此外,还从患该病的病蟹上分离到了弧菌及嗜水气单胞菌等 。不洁、较肥、污染较大的水质以及河蟹种质混杂或近亲繁殖,放养密度过,规格不整齐,河蟹营养摄取不均衡等,易发此病 。[ 病状与病变 ] 发病初期,病蟹四肢尚能伸直,以后便肌肉萎缩步足不能回伸,病蟹站立不稳,翻身困难,口吐泡沫,行动无力不能爬行,连续颤抖 。病蟹无食欲并停止摄食,不脱壳,体内积水,3-4 天后即会死亡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 2 龄幼蟹和成蟹,当年养成的蟹一般发病率较低 。发病蟹体重为 3 -120 克,100 克 以上的蟹发病最高 。一般发病率可达 30% 以上,死亡率达 80%-100%,蔓延迅速危害较大 。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需 15-30 天 。发病季节为 5-10 月上旬,8-10 月是发病高峰季节 。流行水温为 25 -3 5 ℃,沿长江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等省流行严重 。[ 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①放养前彻底清塘,并清除过多的淤泥;②养蟹池要多种植水草,覆盖面要达到 50-60% ;③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④注意饲料的营养均衡,并适当增加植物性的饵料;⑤定期用芳草蟹平或菌必清全池泼洒消毒 。治疗:外用芳草蟹平或菌必清全池泼洒(前者连用三天,后者隔天再用一次),同时内服芳草菌威和三黄粉,连用 5-7 天 。病症消失后再用一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二、黑鳃病[ 病原 ] 初步认为该病是由细菌引起 。成蟹养殖后期,水质恶化,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 病状与病变 ] 初期病蟹部分鳃丝变暗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全部变为黑色 。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出现叹气状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成蟹,常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发病率 10%-20%,死亡率较高 。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 。[ 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保持水质清洁 , 夏季要经常加注新水;发病季节每半月用芳草蟹平、芳草灭菌净水威或芳草灭菌净水液全池泼洒一次 。治疗:外用芳草蟹平全池泼洒,同时内服烂鳃灵散 + 三黄粉 + 芳草多维,连用 3-5 天 。三、烂肢病[ 病原 ] 该病是因扦扑、运输、放养或在生长过程中被敌害侵袭,使之上表皮损伤后病原菌感染所引起,其致病菌目前尚未确定,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弧菌 。[ 病状与病变 ] 病蟹的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等症状进行判断 。[ 流行及危害 ]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主要流行季节为 6-10 月 。[ 专家推荐处方] 预防:在养殖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使用河蟹受伤,并要清除危害河蟹的敌害,如老鼠、青蛙等 。治疗:用芳草菌敌或芳草灭菌净水液全池泼洒可控制该病蔓延 。三、固着纤毛虫病[ 病原 ] 病原是纤毛动物门、缘毛目、固着亚目的许多种类,其中对蟹形成病害的主要有聚缩虫,此外还有钟虫、单缩虫、累枝虫,腹管虫( Gastrionauta sp. )和间隙虫( lntransty-lumpalaemini sp. )也是其病原之一 。池水过肥,长期不换水,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 。[ 病状与病变 ] 固着类纤毛虫在河蟹幼体上寄生时,常分布在头胸部、腹部等处,抱卵蟹的卵粒上该类纤毛虫也可寄生,但很少见附肢上寄生者 。幼体被该类寄生的病蟹全身披黄绿色或棕色 。蟹幼体正常活动受到影响,摄食量减少,呼吸受阻,蜕皮困难,引起幼体的大量死亡 。固着类纤毛虫在幼、成蟹上寄生,多分布于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等处,病蟹体表污染较多,活动与摄食能力减弱,进而又导致更多的固着纤毛虫的寄生,病蟹负担加重,鳃部流出来的水流缓慢,触角不敏感,手摸病蟹本表和附肢有滑腻感 。病蟹一般黎明前后死亡 。[ 流行特点及危害 ] 可危害河蟹幼体及成蟹,但对幼苗池的河蟹幼体危害较大,一旦该类纤毛虫随水流进入育苗池,即会很快在池中繁殖,造成幼体的大量死亡 。成蟹受此病感染,即使是不死亡,也会影响其商品价值 。该病流行水温在 18 -2 0 ℃,盐度为 3 时极易发生 。我国江苏、湖北、江西等各省的蟹养殖区都有此病发现 。[ 专家推荐处方]预防:①保持合适的放养密度;②经常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洁,并投别喂可的饲料,促进蜕壳 。治疗:全池泼洒:①虾蟹平 500g /亩 . 米或芳草纤灭 50g /亩 . 米,连用 3 天; 3 天后全泼洒一次芳草菌敌 200g /亩 . 米 外用的同时内服虾蟹蜕壳平 500 -750g /100Kg 饲料,以促进蜕壳 。五、水霉病[ 病原 ] 病原为水霉 , 其种尚未鉴定 。发生原因主要是因运输其他病害发生使蟹受伤,真菌孢子侵入而至;此外,困水流与温度原因亦会使卵受感染 。[ 病状与病变 ] 蟹卵表面或病蟹体表和附肢上,尤其是伤口上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病灶,伤口部位组织溃疡,病蟹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瘦弱,蜕壳困难而死亡 。[ 流行特点 ] 从蟹卵、幼体到成蟹均会被该病感染,且任何地区均可发生 。发病率较高,蟹卵与幼体发病易造成大量死亡 。[ 专家推荐处方] 预防:①在扦捕、运输、放养过程中应谨慎操作,勿使河蟹受伤 。②在河蟹蜕壳前,增投一些动物性饲料,促使其蜕壳 。③育苗期间,要保护水质的清晰,注意保温 。治疗:全池泼洒水霉净( 1 袋 /亩·米),连用 3 天 。六、水肿病 [ 病原 ] 该病主要是因为河蟹腹部受伤被病原菌寄生而引起 , 病原菌目前尚未确定 , 有人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 。[ 病状与病变 ] 病蟹肛门红肿、腹部、腹脐以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葡匐池边,活动迟钝或不动,拒食,最终在池边浅水处死亡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 。发病率虽不高,但受感染的蟹死亡率可达 60% 以上 。夏、秋季为其主要流行季节 。主要流行温度是 24 -2 8 ℃。[ 芳草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①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河蟹蜕壳时,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以免受伤;②夏季经常添加新水,并多投投喂鲜活饲料和新鲜植物性饵料 。治疗:用菌必清或芳草蟹平全池泼洒,同时内服鱼病康散或芳草菌灵 。[ 重要提示 ]: 症状消失后 , 建议继续用药直到一个疗程 , 避免交叉感染 , 病情重复螃蟹一直吐泡泡,还全身无力,是不是要死了?你说的非常对,螃蟹一直吐泡泡,而且没有力量来养的,绝对是要死的一个先兆 。跟这种情形的马上来养的,给他准备一些水啊,尤其是淡盐水 。看看他能否给他就过来,当时那我说的这是海蟹,如果是河蟹呢,我也没有办法和谐呢,就准备些沙子呀,或者说准备一点水 。水,但是一定呢要不能够是凉水,一定是呢是自来水也不行,要稍稍的嗯 。放一下,去除一下余氯才行 。是在不行呢,这种情形下的直接就给的螃蟹蒸了,吃了就好了 。趁他没死的时候呢,这样的话呢还会口感更好一些 。【养殖螃蟹技术 养殖螃蟹四肢无力】
养殖螃蟹技术 养殖螃蟹四肢无力

文章插图
吃完螃蟹会四肢乏力吗?有没有专业人士可以帮忙解答一下啊 。我昨晚吃了一整只1.2公斤的海蟹,今天浑身螃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 。但大闸蟹性质既寒且湿,不少人食用后寒湿之气困于肠胃中,就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如胃胀和腹痛等 。因此,患有腹泻、胃痛、感冒发烧的人最好不要吃蟹,本身脾胃虚寒的人士也不宜多吃 。由于这类人本身血气运行较差,脾胃缺乏动力,吸收和消化能力亦较弱,平日更有中脘胀痛、食欲不佳等问题,如果再遇上寒湿之邪或吃寒凉的大闸蟹,就会加速脾胃不适,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和作呕作闷等症状 。吃完螃蟹会四肢乏力很可能是寒性伤阳气所致 。可以试试红糖煮姜汤 。大闸蟹刚刚死可以吃吗如果发现大闸蟹死亡超过两个小时,并且发出腥臭味就千万不要食用,因为螃蟹死后,其体内蛋白质就会发生变化,产生“蟹毒碱”,食用后极易发生中毒 。未吃完的大闸蟹最好用湿毛巾包好,放在冰箱冷藏室内储存,这样可以保存一个星期左右 。大闸蟹濒死或者死亡之后,内部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和脂肪等会成为细菌的养分,导致大量的细菌滋生,同时分解蛋白质变成尸胺和组胺,尸胺和组胺具有毒性,会导致中毒,并且组胺会导致过敏,出现四肢麻木、皮肤过敏、全身无力,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的过敏现象 。看大闸蟹的死活的方法:1、看眼睛 被捆绑好的大闸蟹一动不动,不能判断是不是活的大闸蟹的话,可以碰一碰大闸蟹的眼睛,看是否会眨动,会眨动的是鲜活的 。2、看吐泡泡 也可以将大闸蟹放入盆中,然后加入没到大闸蟹嘴部的水,若会吐泡泡就表示大闸蟹是活的 。3、看蟹爪 蟹爪最细的部分都是弯曲的,判断是否鲜活的螃蟹的时候 。可以稍稍用力将最细的部分掰直,若蟹爪快速回到弯曲的状态就表示大闸蟹是鲜活的 。4、看会不会爬 如果实在不能判断是否是活的,可以将大闸蟹放在盆中,然后将捆绑着大闸蟹的绳子解开,动一动它,看是不是会活动 。扩展资料吃螃蟹的五大禁忌1、不吃死螃蟹死蟹体内的寄生细菌会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使得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 。蟹死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组织胺越多,毒性越大 。即使把死蟹煮熟煮透,毒素仍然不易被破坏,食用后会引起恶心呕吐,面颊潮红,心跳加速等 。2、不吃隔夜螃蟹螃蟹是含组胺酸较多的食物,隔夜的剩蟹种组氨酸在某些维生素的作用下,会分解为组胺,回锅加热随可杀灭病源微生物,却不能破坏毒素,从而导致组氨酸中毒 。因此,吃螃蟹一定要谨记,最好现蒸现吃,最长不超过4小时 。3、不吃生螃蟹、醉螃蟹螃蟹体内含有各种病源微生物 。尤其是其体内的肺吸虫幼虫卵感染度很高,抵抗力很强,单用黄酒,白酒浸泡并不能杀死 。吃生蟹,醉蟹,极易诱发肺吸虫病,引起咳嗽咯血,如果病毒进入脑部,还会引起瘫痪哦 。吃螃蟹是有讲究的所以我们在选购螃蟹是一定要认真挑选螃蟹 。4、不吃螃蟹“四部件”蟹胃,就是蟹盖里三角形的骨质小包,先吃蟹盖部分,用小勺把中间的蟹胃部分舀出,轻轻将外面包裹着的蟹黄吮干净 。蟹身,先用剪刀将多余的蟹脚、蟹嘴剪掉;用勺柄将蟹身中间一个呈六角形的片状物挑出来,那是蟹心部分,应丢弃;蟹肠,蟹胃通到蟹脐的一条黑线;蟹鳃,则长在蟹腹部如眉毛状的两排软绵绵的东西,都应该清除掉 。5、不与茶水,柿子,花生,冷饮等同食螃蟹与茶水不能同时饮用,是因为茶水会冲淡胃液,茶与柿子中的鞣酸较多,会使蟹肉中的蛋白质凝固,不利于消化,凝固的物质长时间留在肠道内,发酵后,可引起腹痛,呕吐,腹泻,花生仁脂肪含量高,油腻之物与冷利的蟹同吃,容易导致腹泻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网购大闸蟹仅1只是活的 死蟹含“蟹毒碱”切忌食用
养殖螃蟹技术 养殖螃蟹四肢无力

文章插图
浅海螃蟹的养殖技术三疣无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俗称无疣梭子蟹、白蟹,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无疣梭子蟹科,是我国沿海的重要经济蟹类 。其生长迅速,养殖利润丰厚,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养殖品种 。无疣梭子蟹一般在3-5米深海底生活及繁殖,冬天移居到10-30米的深海,喜在泥沙底部穴居 。其适应盐度为16‰-35‰,水温在4℃-34℃,PH值在7-9之间,最适盐度为26‰-32‰之间,最适温度在22℃-28℃ 。水质要求清新、高溶氧,当环境不适应或脱壳不遂时有自切步足现象,步足切断后能再生 。养殖无疣梭子蟹的管理同养虾基本相似,但还要根据无疣梭子蟹的不同习性,采取相应的不同管理措施 。1.池塘的选择凡进、排水方便的中高潮区虾池均适于无疣梭子蟹的养殖,根据无疣梭子蟹的生理特征,对虾塘的环境可稍加改造:一是池塘水深一般为1.2-1.5米 。池塘水过浅不利于无疣梭子蟹的栖息和生长 。二是池塘面积最好在5-10亩,这样既有利于按无疣梭子蟹的大小规格分塘放养又便于管理 。三是池塘底质为泥沙质,以细沙底为佳 。沙质底的池中其它生物含量较少,病毒的寄生宿主少,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泥底底质必须清池去淤,以保持池中环境良好 。四是池塘底有向排水闸门的降坡度,四周堤内有两米宽左右的缓坡,以利无疣梭子蟹活动 。五是为防止和减少无疣梭子蟹互相残杀,应在塘中多开沟渠和设置陶罐、瓦片之类隐蔽物 。无疣梭子蟹无打洞越堤的习性,不必设置防逃设施 。2.准备工作冬季出池后,清池,杀死池内的滩蟹和虾类,用药5天后进水清池,清除残毒 。每年冬末春初将池内陈淤清除,减轻池内污染 。清淤后顺池塘挖1-2条宽约l米,深约0.4米的沟,以利于无疣梭子蟹潜伏 。3月中下旬用60-100目筛绢进水(池塘水深1米以上),封闸肥水 。待水肥后,底播蓝蛤或杂色蛤,作为蟹的中期饵料 。一般每亩播蛤苗 30 kg,蛤苗不可播太多,以防出现长青苔、清水现象 。3 苗种选择及放养当池水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可放养蟹苗 。蟹苗应先在育苗池中降温3天,再放入池塘中,这样可保持较高的成活率 。放养蟹苗之前,须彻底消除塘内淤泥,并用生石灰300-500ppm(每亩13-20kg)或漂白粉(有效氯30%-35%)溶液消毒 。同时应检查闸门及闸前的栏网设施,管理好水质 。为了当年养成商品蟹(250g以上),应尽量放养第一批无疣梭子蟹苗 。放养时应注意同一养殖池必须放养同一茬的苗种 。以减少大小不均自相残杀的机会,提高成活率 。放养的苗种要求壳硬、色泽光亮、生命力强、附肢齐全、健康而且规格统一 。放养密度要根据苗体大小、放养季节,饵料情况和池塘水质等条件而定 。一般放养密度为2000-3000尾/亩 。若中秋后小面积蓄养不再蜕壳的成蟹,需经短期育肥后冬季上市,放养密度可在10Kg/m2左右 。4 饲养管理无疣梭子蟹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大面积养殖以投喂低值贝类为好,其次为鲜杂鱼 。体重为0.8g的幼蟹,日摄食量为体重的80-90%,随着体重的增长,摄食量相应的减少 。体重30g的个体日摄食量为体重的20-30%,体重达到 50g以上的个体日摄食量为体重的10%左右 。体重小于20g的个体,不分昼夜活泼摄食,超过20g的个体只在夜间摄食,因此,养殖开始的20-30天,应每天投喂2-4次,其后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无疣梭子蟹摄食时会沿池壁及障碍物活泼游泳,故可沿池壁或障碍物投饵 。池塘内养殖的蟹子分布并不是均匀的,据观察往往集群分布在深水、朝阳避风区 。平时投饵时应细心观察,在蟹子集中区域重点投饵 。总之在养殖过程中应保持饵料充足,以尽量减轻同类的自残现象 。投饵量可根据养殖季节、水温、蟹子的发育阶段和摄食状况灵活掌握 。蜕壳是无疣梭子蟹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现象,三疣无疣梭子蟹整个发育过程要经历17-18次蜕壳 。每完成1次蜕壳,体长和体重都会显著增加 。因此,在饵料中应保证钙质和蜕皮激素的含量,保证蟹子的正常蜕壳 。无疣梭子蟹蜕壳时必须先将脐部磨断,对于蜕皮困难的,除加强喂养外,应在池中投石或插杆 。养殖池塘的水色,透明度也是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蟹子养殖过程中要适当肥水,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为佳 。养殖者应根据水质情况调节换水量,高温季节尽量每日换水,日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1/3-l/5 。进入9月交尾期后,要保持最高水位,并增加换水量 。有利的交尾环境可提高雌蟹价值(雌蟹交尾后,性腺会迅速发育,经育肥阶段后,价值较高) 。另外无疣梭子蟹在蜕皮期间耗氧量比平时要大数倍,如换水不及时,会因缺氧使其蜕皮受阻,导致死亡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温要求在17℃-3O℃,最高水温不应高于30℃,超过30℃无疣梭子蟹有死亡的危险,当水温低于15℃时会影响无疣梭子蟹摄食,甚至停止摄食 。海水盐度要求在20‰以上,低于20‰容易导致蟹子死亡 。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日常观测,定期进行测量 。测其壳长、壳宽和体重等,检查其增长情况以衡量养殖效果 。对水温、盐度、pH值、溶氧等水化指标也要定期测量,做好记录 。5 收获收获时间应在秋末,当水温降到15℃以下,无疣梭子蟹不再继续增重时应及时收获 。适时起捕无疣梭子蟹,是优质、高效、高产的关键 。应根据无疣梭子蟹是否进入膏蟹期,销售价格和天气条件来决定起捕时间 。一般起捕时间安排在12月份为佳,下雨天不应起捕 。蟹子少量出池时可在夜间用蟹笼或抄网捞取 。大量出池时应在闸门固定网笼袋,利用退潮放水,使无疣梭子蟹随流进入笼袋中,当塘内水排到最低时,可用铁耙顺着塘底慢慢耙动 。遇到蟹体时小心挑起,用小抄网捞入箩筐或水桶 。起捕的无疣梭子蟹要用橡皮筋缚住两只鳌足,以防在箩筐或桶中相互扯咬或外逃 。6 病害防治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无疣梭子蟹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主要有以下几种:6.1 病毒病病原主要有疽疹病毒及小核糖核酸病毒 。多发生在5-10月份,病蟹行动迟钝,呈昏睡状,蟹爪无力,血淋巴变白,肝胰腺脓肿变白,腐烂发臭,死亡较快 。此种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①适量换水,用机械增氧 。②饵料中加入免疫多糖连续投喂一周 。6.2 细菌病三疣无疣梭子蟹被细菌感染后,常表现两种症状:(l)甲壳和附肢等部位凹陷溃烂,如甲壳病;(2)引起局部组织器宫感染或转为全身性败血症,在整个生活史中都可能受细菌感染而发病,主要有弧菌病及细菌性甲壳病 。对细菌性疾病,日常应加强养殖管理,避免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害要及时清除,以防疾病蔓延 。养成期要降低养殖密度,提高饵料质量和换水率 。对于患病的蟹可全池泼1-2ppm的土霉素治疗,也可在饵料中加入1‰的恩诺沙星连续投喂 。6.3 真菌病常引起无疣梭子蟹真菌病的病原一般有水霉菌、毛霉菌或链壶菌等 。此病多由菌种侵入受伤的无疣梭子蟹身体表面所致,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最后死亡 。对于真菌性疾病,日常管理时应彻底消灭敌害生物,减少河蟹在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的机械损伤 。病蟹可用5%食盐水溶液浸洗5-10min,并用5%碘酒涂抹患处 。6.4 寄生虫病多由固着类纤毛虫如聚缩虫、杯体虫或钟形虫等引起 。病蟹体表长满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最终因无力蜕壳而导致死亡 。患病期间可用①15-20pp生石灰全池泼洒并更换l-3次病蟹池水 。②0.5-1ppm的新洁尔灭与5-10ppm的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 。其它还有才女虫、阿脑虫及蟹奴等寄生虫病,一般从蟹体表或内脏都能看到虫体,流行季节一般为7-10月份或开春 。无疣梭子蟹活动少时易得此类病,一般可用0.5ppm高锰酸钾或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杀灭 。6.5 环境引起的疾病池塘底部有毒气体硫化氢、氨及生物毒素和高浓度用药引起的急性中毒 。病蟹背甲后缘胀裂出现假性“脱壳”或三角膜出现红黑泥性异色或腹脐张开下垂四肢僵硬而死亡 。一般要加强水体管理,定期用沸石粉或“氨净”处理底质 。发生中毒症状要立即更换池水,换水量为池水的30%-50% 。营养性脱壳不遂、肝肿大或其他内脏疾病,一般为缺少钙磷或脂肪摄入过多引起,也有因缺乏维生素等引起 。因此,平时饲料中应适当添加脱壳素、磷酸二氢钙及各种维生素,可减少此类病害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