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在资本市场的“分裂状态”要结束了吗?( 二 )

A股这条路肯定是走不通的,不仅现在走不通,估计过5-10年还是走不通。但是,港股这条路倒是慢慢走通了,成为了医治“互联网行业精神分裂”的一剂最新妙药。
在2017年以前,港股几乎没有一个成型的“互联网行业”——除非腾讯一家公司能够构成一个行业。从2017年开始,阅文集团、美团、猫眼、有赞、微盟、心动、祖龙、中手游……等一大批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公司均在港股实现了IPO。在2021年初,快手完成巨大规模的港股IPO之后,在互联网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自选股名单里,“港股”和“美股”的数量应该已经大致相仿了。
唔,事实上,港股的数量可能还多一点,因为自从2019年以来,已经在美股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去港股二次上市也蔚然成风了。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网易、B站、携程、汽车之家、宝尊电商均在港股二次上市,而且交易比较活跃。在短短三四年内,港股骤然从“互联网洼地”变成了“互联网热门上市地”,成立没多久的恒生科技互联网指数也成为了最热门的恒指行业指数(没有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的锐意进取精神当然发挥了很大作用:它们允许了双重股权架构,为新经济公司简化了审批流程,并且欢迎美股公司前来二次上市。
然而,与此同样重要(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互联网公司不再觉得在美股上市很安全、舒适了。美股市场仍然具备强大的流动性,上市流程也比港股快一些,但是这不足以抵消其中蕴含的合规风险——这种风险是互联网公司无法控制、无法管理的,必须尽可能回避。
早在2019年,就有投资人畅想:如果时势变化,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不太适合在美股维持交易,它们完全可以把主要上市地点换成香港。这种观点在当时被认为是杞人忧天、不值一驳,可是今天回想起来,好像非常有预见性。
如果港股的地位持续上升,那么对于互联网行业而言,“资本市场的分裂状态”可能真的要结束了。虽然港股和美股一样属于海外市场,但是内地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港股通进行投资;对于有QDII资格的机构投资者而言,投资港股的难度也远远小于投资美股。更不要说,港股的公告、通函起码有中文版(以前只限繁体,现在也有简体了),精通英文不再是研究互联网行业的重要门槛了。
这样下去,再过两三年,我们或许会看到:资本市场上的互联网公司不再被割裂为“A股公司”和“美股中概公司”两大毫不相通的板块,而是在港股市场合流了。那些自认为符合内地投资者口味的互联网公司,不用再去排那个永远排不上的A股审批队列,而是可以赶紧去港股上市、争取进入港股通。这样既可以享受内地资金的追捧,又不用面对内地证监会各种各样的苛刻限制。
另外,只要故事讲得好,同时收割境外投资者也完全有可能——在乐视网和暴风集团最风光的时候,曾经获得过一大批境外投行和投资者的高度认可,我去调研的时候还撞到过一群从海外专门飞来的西装革履的投资人。
对于美股公司而言,情况就要复杂一些了:二次上市的公司迄今还没有纳入港股通的先例,就连阿里巴巴这个港股第二大市值公司也没进港股通。所以,在港股上市之后,这些公司很大程度上还是只能面对境外投资人,以及拥有大笔外汇资产的内地投资人。
不过,既然双重股权架构的公司已经顺利纳入港股通,相信二次上市公司被纳入也只是时间问题。到了那个时候,各种各样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终于就可以在同一个估值框架、同一个投资者群体面前,接受同一尺度的检验了!(如果A股传媒公司乐意申请H股二次上市,它们也可以加入这场狂欢,不知道谁会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