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认识温州大学是20年前 。那时温州的一位副市长介绍温州大学时感慨道:温州大学是我们温州人一块钱一块钱捐起来的,是温州模式的充分体现 。
20年后,再次走进温州大学,此温州大学已非彼温州大学:是经两校合并后,快速走过十年发展之路的新的温州大学,学校获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校长李校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位从广州来到温州的校长,构画着温州大学的“野心”:沿着一带一路,用创新创业,走向世界!
文章插图
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
温州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模型,给了我们纵横驰骋的机会,让我非常兴奋!陈志文:您认为温州大学有什么优势,又有什么不足?如何定位温州大学,或者说您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温州大学?
李校堃:我想从我到温州大学时的思考讲起 。我到温州大学来,是比较突然的,没什么准备 。我原来在温州医科大学做副校长,学科区别很大,我怕做不好,耽误了这个学校,也对不起教师和学生 。
温州大学的优势是什么?温州大学的短板是什么?也正是我到温州大学后亟需想清楚弄明白的问题 。经过半年时间的调研,思考,我们越来越清晰了,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
我是做医学研究的,我们经常讲模型,非常重要,我的科研成果,都得益于当初的一个模型,而温州大学又再次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 。温州大学在中国的这个教育版图上,就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模型 。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在中国的所有的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上,温州大学几乎全都有 。
三十年前的原温州大学是集社会力量建设的一所学校,有政府出资、百姓集资、华侨捐资,有点“混合所有制”的味道 。近年来,我们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又有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
温州肯恩大学跟国内的其它一些合作办学院校是有不同的 。目前肯恩大学尽管名气还不那么大,但是和我们温州大学是匹配的、深度合作的,是真正的合作、融合 。
我们经常说,肯恩就是我们教育改革创新的出海口,也是我们温州大学的一个机遇 。
另一方面,我们对肯恩大学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的教育市场很大,教育需求旺盛,同时,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对于美国肯恩大学也是一个机会 。斯坦福等美国著名大学就是抓住了当时美国的一些发展机会 。现在美国这种机会少了,而中国有 。如果肯恩大学抓住了,完全可能进入一个发展的快车道,推动从教学到研究领域的深度合作,最终实现双赢 。
陈志文:有意思,反向反馈实现双赢,对肯恩的确是一个机会 。
【温州大学远程教育 温州大学面积平方米】李校堃:还有其他几种办学模式,比如说瓯江学院,是我校创办的独立学院 。还有就是民办本科高校——温州商学院,就是刚刚由我校全民资举办的独立学院转设而成的 。又有我们本部的公办模式 。我们几乎什么模式都有 。我们现在正在总结,希望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给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与治理提供一些借鉴 。
温州大学让我很兴奋,就好像我当年在科研中得到的新模型一样,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耕耘,就一定能结出硕果,所以我说,温州大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实验基地 。
我们不仅要研究温州大学的优势与不足,更需要研究国家的需要,根据国家大形势,积极参与其中,带动温州大学的发展 。因此国际化是我们的大战略,创新创业教育是我们的抓手 。陈志文:温州大学就有温州的基因,温州大学的办学过程本身就隐含了创新创业的特征 。前面很多还是在谈温州大学的特点,但是我们怎么利用这种优势或者基因发展温州大学?
李校堃:下面我就是要谈温州大学的发展战略 。简单说,国际化是温州大学的一个发展战略,双创教育,尤其是创业教育是我们的抓手 。
今年5月教育部召开关于教育改革的座谈会,请了部分高校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有北大清华等10来所名校,我也有幸参加了 。说实在的,如果跟985高校去比,跟浙大比家底,我们就不要比了,我们没有什么优势 。但是你要把温州大学放在全球的视野上,放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视野上,放在2025的制造业升级上,放在整个经济的转型,放在创新创业的这种大环境下,我们也就有了自己的优势了 。
比如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上,很多学校在追求欧美学生,我们追求一带一路亚非拉国家的学生,这就和温州的产业国际化直接关联了 。温州占据了我国低压电器产品的60%,前几天见到这个领域领航企业的一位董事长,他正忙着在一带一路上建厂,想设法输出自己的产业,但他苦恼的是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 。这些企业走出去,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边去的人,大部分又不愿意长驻,成本也高,不如培养当地的人才 。我们根据他们的发展需要,把这些一带一路上国家的学生招进来,不仅学技能、汉语,还教他说点温州话,熟悉一点温州的文化,然后回国去建设他们的低压电器产业,做当地的办事处主任 。
我举一个例子 。在意大利,有一万多温州商人,无论是子女教育还是经商,他们有很多教育需要,于是我们就启动了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的筹备工作,结果有很多的温州人愿意投资合作办学校 。温州人现在走出中国,走遍世界,我们就跟着温州人,服务温州人,服务中国的发展,这是我们独特的优势和资源 。我们也准备在马来西亚,老挝这些地方办学,这些地方温州商人已经深度进入了当地的经贸活动 。
在这一领域,我们希望通过十三五、十四五的建设,能进入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无论是在质量上、在规模上,还是在教育理念上 。
因此我相信,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大学必将进入一个新的跨越式发展期 。现在我们用三年到四年的时间打基础,下一步,也就是从十四五开始,我们要上台阶 。经过深入讨论动员,我们全校上下都觉得很兴奋 。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盯住这几个事情,努力跻身全国前列 。
陈志文:我原本对温州大学提国际化是有点看法的,很多地方学校动辄提国际化,我觉得有点好高骛远,你把自己还没弄好,更不要讲国际化了 。你讲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温州大学的国际化思路了,温州大学的国际化是在和一带一路结合,和温州人,温州产业“走出去”相结合 。以前温州人走遍全中国,现在温州人走遍全世界,那么我们温州大学恰恰需要提供这样的支撑,跟着他们一块走出去 。
李校堃:你说得非常对,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十三五是温州大学崛起的一个绝佳的战略机遇期,国际化就是我们的核心战略之一 。
配合这个发展战略,我们还在充分发挥自己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创新创业教育 。前段时间有个第三方排名,高校创新创业的竞争力排名,温州大学排在全国的28,其中创业教育这项排到了第11 。最近两年,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变得非常热 。实际上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已经实施了15年 。15年前我们开始实施创业教育时,曾经不被大家理解,甚至被批为不务正业 。经过15年的发展,我们的创业教育已经体系化、制度化,并日臻成熟 。
陈志文:这是温州的基因,最后也成为温州大学基因 。我个人并不赞同所有学校都搞创业,但的确温州有这个需要,有这个传统 。
李校堃:是的,随着我们对温州大学下一步发展定位的不断清晰,思路也就清楚了,也就会发现更多的机会 。
比如创新创业教育 。温州是一个适合创业的地方,产业链比较完善,原材料、制造业、小商品等一应俱全,很便于我们留学生创业 。我们支持留学生创办创业公司,我们也可以合作,他们在这其中学了本事又学了技术,回去后他可以办子公司或新开公司,原材料,设备等就是从温州来 。这幅蓝图确实让人感到兴奋 。
陈志文:这之间的确有密切的关联,或者说逻辑关系,甚至是在不断放大 。
李校堃:对,我很兴奋的是,在调研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是一种连锁关系,是相关的、相通的 。
陈志文:它会产生化学反应 。
李校堃:是的,会发生化学反应,不仅仅是1加1等于2的关系 。温州大学在中国的整个教育的发展上,一定会有所作为,我觉得主要就是要抓好这几件事 。第一,依托一带一路实现国际化战略 。第二就是创新创业的教育 。这是我们为2025高端制造业转型,为整个类似温州的这种产业的转型,提供一个全新的机会与路径 。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从围墙内走向市场 。我们就是要让更多学生留在温州,留在浙江,参与到当地的经济转型,参与到整个供给侧的改革 。
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个抓手,要把工程师引入校园,就必须跟社会结合,和市场结合,和应用结合,也就直接与我们的2025高端制造业的目标接轨,和整个的沿海区域的经济转型接轨 。这就是温州大学未来一个阶段的方向与目标!
陈志文:其实也是为中国地方高校树立了一个样板!我们的高校如何和当地的社会经济充分结合融合,和国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 。
李校堃:对,我想接下来我们还得创新思路,把温州大学的理念、模式落小落细落实,并逐步传播出去 。
温州人就是东方的犹太人,走遍天下有自己的模式,温州文化研究应该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也希望为中国高校未来发展贡献一份智慧 。陈志文:您说到很多次温州了,您在温州也十几年了,您怎么看温州人,温州文化?
李校堃:我对温州也是慢慢了解,从不了解到了解,从浅了解到深了解,然后从有问号,没问号,又产生新的问号的过程 。温州人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温州地理上是一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它能够产生出东方犹太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值得研究 。
严格讲,温州环境条件并不好,以前生活也很艰难 。田地有限,他们要养活自己,就要学会很多手艺,比如木匠、瓦匠、工匠,我们小时候,街边弹棉花的基本都是温州人 。这也培养了温州人非常勤奋,能吃苦的精神 。为了生存发展,温州人就走出温州,走向全国,最后走向全世界 。温州历史文化的代表叫永嘉学派 。永嘉学派是注重义利并重的,它的特点是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哥们”要讲,但是钱也要赚 。
我最近在学习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想起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的一些著作、理论,我认为结合中国的发展,一个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需要解决一些重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的 。我觉得沿着我们一带一路,沿着温州人研究,沿着我们的创业教育与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为中国地方高校改革提供经验借鉴的 。
温州大学靠什么吸引人才?吸引什么人才?优秀的产业人才应该是我们吸引的核心,机制是我们吸引人才的法宝,我们利用温州的基因,温州灵活的机制给优秀的产业人才搭建一个更大的事业舞台,吸引并留住他们,为温州产业发展转型,为浙江产业发展转型做出贡献 。陈志文:您是从暨南大学到温州发展,从另外角度讲是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是什么吸引您从大城市到了温州?
李校堃:我当初在暨南大学发展很顺利,30多岁就成为教授博导,科研上也获得过一些奖项,还办过公司 。但我觉得人生还要有更高的追求 。
陈志文:您需要更大舞台 。
李校堃:是 。我经历比较丰富,搞科研,搞产业,当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觉得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立一个药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模式 。当时的温州医学院瞿校长和我是好朋友,他找我过来合作,我们聊得比较投缘 。投缘在哪?他认为,温州不是省会,不挂省牌,没有那么多区位优势,如果要发展,只有出绝招,出奇招 。做鲍鱼不是你的标志,你就把黄瓜拌凉菜做好,也是一番本事 。瞿校长当时就结合温州的产业链从眼镜行业开始发展眼视光科学,经过数年的发展,现在相关专业已经跻身全国前列 。我觉得温州人的精神就是,我做钮扣做到全世界,做拉链我做到极致 。你不做的事我来做,要做就做到全世界最好 。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理念,我来到温州 。
陈志文:说明您是有理想的人 。
李校堃: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来,我也无法去解释 。但实践证明,我是来对的 。
陈志文:事实上您在这里也做出了科技进步一等奖 。
李校堃:在这里拿到了国家发明奖及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就是机制的重要意义,而且有这种机制,会留下有理想和抱负的人 。在温州十多年,从我的团队走出了七八位80后的正教授,正是得益于这种可持续发展机制 。
陈志文:温州并没有区位优势,但是温州有基因优势,体制优势,给你发展的优势 。
李校堃:而且还有大环境的因素,温州是计划经济的末端,它不爱折腾,比较简单 。
陈志文:基于这种优势,您觉得你们更适合引进是什么样的人才?更需要是什么样的人才?我觉得可能未必是高大上的人才 。
李校堃:没有错,我们和顶级大学不同 。基于我们的定位、特殊的条件与优势,我们更希望引进一些有关键技术的产业技术人才,最好是全球的顶尖产业人才 。这种人才引进了也容易在温州落地 。我们给不了太多的直接的资金支持,我们能给的是发展机制与平台支持 。只要他有技术,我们就会给他一个更大的驰骋的空间,与产业结合的空间 。
陈志文:用灵活的机制撬动了各种社会资源,也给个人一个更大的空间,最后吸引并留住产业人才 。我很欣赏这个定位,产业人才 。其实对于中国,可能一些实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地方的发展上 。
李校堃:对,今年六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发布了,这个利好的政策,让我安心了,尤其是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让我吃了定心丸 。政策的保障基本解决了,思路方向也逐渐清晰了 。
陈志文:我注意到您拿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不知道是不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个?您认为主要是靠什么?
李校堃:是第一个 。目前这个项目的产业化正在顺利进行中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温州这种特殊软环境,是这种机制给了我发挥的空间 。我更希望把这种技术的一等奖最后转化为产业的一等奖,围绕这个一等奖建立一个产业区,成为温州的一个产业名片,我觉得这件事对温州对国家都很有意义 。就像华为对于深圳,阿里对于杭州 。
陈志文:现在“双一流”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 。一直以来对211、985工程有些质疑,双一流启动后,有些言论把这些全部对立起来了,我觉得不是很合适,您怎么看?
李校堃: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很多优点,但是也有不足 。优点呢,它步调一致容易带动发展,比如把中国教育推向全世界最大的教育,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把高校分成了不同等级等 。但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我认为这些都必将得到解决,我认为“双一流”就是百花齐放,然后百舸争流,每个学校都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好自己的路 。
陈志文:您的经历比较丰富,扮演过很多角色,教授、处长、总经理,您在某种意义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或者校长,您对我们后面高等教育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
李校堃:只能代表我个人一些想法,不一定对 。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的20年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现在和过去情况需求都不一样了,我们应该重新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下,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认真思考,去创造出更适合我们当前国情的教育发展之路 。现在有的人要么就是否定一切,要么就是肯定一切,我觉得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培养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等教育可能要分类思考,分类定位,分类管理,我们需要跟国家整个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去谋划专业,谋划学科,谋划布局 。
比如我们现在面对的雾霾问题,要想根本解决,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能源结构的调整,比如说新型能源、新型材料、核能等 。那么好了,我们的人才在哪,我们有没有储备,那么这些人才就是我们下一步要着力培养的群体 。还有我们讲2025高端制造业,那么我们就需要科学谋划,为之服务,推进产业与地方的结合 。
陈志文:我的理解是,我们现在普通高校2561所,那么我们要清晰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说你定位在哪个层面,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在这种情况,国家来配套不同的分类管理办法 。
李校堃:基本是这样 。
陈志文:您如何看待校长这个角色?您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
李校堃:现在到了校长这个位置,的确和以前副校长感受不一样 。很明显,压力和责任更大了 。作为一个校长,你承担了区域发展的责任,承担了文化发展的责任,承担了我们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的责任 。你的资源是国家给的、你的信任是社会给的,那么你就要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么多年做业务也好,做研究做管理也好,我更多的考虑是这个事情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有没有好处,同时是否推动了地方的发展,是否与国家战略相吻合,只要看准了,我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做 。我觉得这就是校长的责任!
- 第93号 温州平阳县加强进口物品防控的紧急通告
- 大学生创业50个小案例 大学生寻找创业项目
-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扬州大学什么时候开学
- 大学生免息3年贷款30万 东莞创业贷款需要什么条件能贷多少
- 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口碑(厦门诚毅学院毕业
- 大学英语四级准考证号忘了怎么办(大学英语四
- 黑大选课系统入口 黑龙江大学选课系统网址
- 哪个银行visa卡最划算 visa卡怎么办理大学生
- 济南大学住宿条件怎么样(山东宿舍最好的大学
- 福州大学保研名额分配 福州大学保研率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