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研工作者与众不同的“躺平”

青年科研工作者与众不同的“躺平”
文章图片
这是一张普通的图片 , 它来自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大厚村边红水河大峡谷边上的一片甘蔗农田 。
时间是2021年7月2号下午15点10分 。
图片上的小伙子叫做赵盼 , 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高级工程师 。
3小时前 , 他刚刚从100公里外的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驱车赶到这里 , 而此前 , 他已经在丁当完成了小区样品收集 , 历时4小时 。
中午的时候 , 天降大雨 , 浑身湿透 , 他和同事们把衣服稍微晾了一下又继续工作 。
其实 , 不晾也可以 , 因为37度的高温 , 60%的湿度 , 不多久又会被汗水浸透 。
他说 , 还是要晾一下 , 这是对太阳的尊重 。
今天的技术摸底情况特别好 , 使用微生物所先进技术的甘蔗 , 生长指标都显著高于当地传统工作模式下的指标 。
赵盼他们很开心 , 他们在绿油油的甘蔗田里看看蓝天 , 心里比吃了甘蔗还要甜 。
青年科研工作者与众不同的“躺平”
文章图片
他们的工作 , 比较复杂 , 简单说来 , 是利用微生物技术 , 设计新型土壤改良型肥料增效技术 , 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技术攻关 , 在减少普通化肥用量 , 减少成本的情况下 , 最大程度增加作物的产量 , 提高甘蔗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
他们需要经常驻守在田间地头 , 观察作物长势 , 收集生长数据 , 定点土壤取样 , 进行实验分析 。
青年科研工作者与众不同的“躺平”
文章图片
衣袖被汗水浸透
青年科研工作者与众不同的“躺平”】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很多像赵盼一样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 他们是独生子女 , 他们从小在城市出生 , 在城市长大 , 但是当科研事业需要他们的时候 , 他们能够抛下家庭 , 奋战在他们从小并不熟悉的农村农田 。
他们耐得了艰苦 , 他们守得住寂寞 , 因为他们有着对事业的挚爱和为之艰苦奋斗的信念 。
他们是新时代的农田科研工作者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农作物植病防治与土壤改良有着悠久的历史 , 从1953年开始 , 当时微生物所的前身中科院应用真菌研究所 , 就开始派出科学家常年驻守田间地头 , 为农民解决农作物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
这其中 , 有林传光教授 , 田波院士 , 黄河研究员等等 。 当年 , 他们当中 , 有人只有二十岁出头 , 他们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 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 , 向农民宣讲普及防病知识 , 带领大家去地里勘查病叶 , 与农民一起下田 , 仔细研究每一块土壤和每一个果实 。
在那些不辞辛苦劳作的日子里 , 他们未曾想过 , 在中国植病防治历史的丰碑上 , 他们每个人都会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 他们也未曾想过 , 在他们身后 , 会有一代又一代微生物所的科学家 , 秉承他们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 在六十多年后 , 依然驻守田间地头 , 依然与农民同吃同住 , 依然把他们最强的意志和最深的感情 , 献给这片广袤的土地 。
100年前 , 两位革命先驱振臂高呼 , 号召新青年“本其理性 , 加以努力 , 进前而勿顾后 , 背黑暗而向光明 , 为世界文明 , 为人类造幸福” 。
100年后 , 盛世昌明 , 习总书记寄语新青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 , 也是圆梦人 。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 , 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 。 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 , 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 , 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 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