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论|从复杂的模型,到简洁的思维( 四 )

  • 过程法:即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流程、程序,对过程进行逐一的拆解。比如运营中的AARRR模型,用户生命周期模型;活动策划中的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
  • 公式法:即可以用公式表达的分类逻辑。比如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 从理论上来说,任何复杂事物都可以进行拆解和组装,即便是一个宇宙系统。但实际上,人们认识世界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我们总是没办法全面的了解一个全局复杂的类。
    还原论|从复杂的模型,到简洁的思维
    文章插图
    全局复杂的类,比如一个企业、一个星系、人体、大脑、我们的整个人生等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很多层级结构,且子类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同时又和外部的环境有交互,保持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这让还原论的拆解组装方法也有点力不从心。
    于是认知学界又提出了“整体论”,指出要把事物和行为视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解为各种构成元素进行研究。
    其实整体论和还原论并非二元对立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就蕴涵着深刻的整体观和还原观。
    “美国圣菲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认为,中国的老子把世界看作是整体的、无限的、永远变化的。这种思想,对于他们研究复杂适应性系统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面对一个复杂系统式的“类”时,我们不仅需要拆解,更要开启旁观和上帝视角,打破原有的框框和边界,跳出来将该“类”视为一个整体,从系统功能或目的出发,思考如何形成正循环(系统科学中又称为“增强回路”)。
    比如乔布斯在思考智能手机的创新问题时,没有像诺基亚等传统手机厂商那样,想方设法去改变键盘的外观,材质或者位置等等,而是抓住手机键盘的本质——信息输入,创造了今天人们手中的触摸屏。
    对于个体来说,我们经常思考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选择躺平还是奋斗?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标准答案,但这里面有一个正循环系统。如果能够真正领会,烦恼会减去大半。
    在这个系统中,首要因素是意愿,因为能够驱动个人不断突破的根本动力是意愿,往大了说,是个人的使命。方法是可以学的,唯有内心的意愿,因人而异。躺平还是奋斗都没错,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人就变得比较平静,人生的系统就可以归于平衡。而不至于今天羡慕这个人,明天羡慕那个人,搞得自己很焦虑,很迷茫。
    还原论|从复杂的模型,到简洁的思维
    文章插图
    从“类思维”的角度来看,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步骤是:
    • 跳出子类,抽象出父类,即从整体上弄清楚系统的目的或功能;
    • 用还原论方法拆解出影响系统目的或功能的要素;
    • 提取关键要素,抓住主要矛盾;
    • 用还原论方法分析关键要素/主要矛盾,找到相互关系;
    • 得出解决问题的模型。
    03 从复杂的模型到简洁的思维如开头提到,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无穷无尽的概念、复杂的事物、以及被无数前人总结出来的模型,面对这些,我们并不需要去死记硬背或者生搬硬套,而是抽象出思维方式来理解,甚至构建出自己的模型。
    当然,如今关于思维方式的概念也层出不穷,比如组块思维、结构化思维、系统化思维、开放思维、第一性原理等等。
    当我们理解了“类”,即事物本身的规律,我想我们就不容易被种种概念的表象所迷惑。
    因为人类大脑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结构的“镜像”。
    为什么会有组块思维,是因为“类”可以被封装,将碎片化信息组合成一个整体,便于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