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AI“复活”逝者新趋势:不止“永生”,还让他们继续塑造世界( 二 )


虚拟的数字人物本质上是不“完美”的。技术上,它们通常是基于言语、文字、社交媒体帖子和其他信息源进行输出,不一定能捕捉到一个人的本质特征。法律和伦理上,通过AI技术构建的数字虚拟人物应该拥有权利吗?谁对逝者的虚拟形象以及它可能产生的收入有所有权?它们的存在是否意味着人们不能为失去那些被AI技术保存下来的朋友、亲人感到完全悲伤?这些方面都可能产生争议。
此外,如果公共领域中存在足够的数据,那么AI技术也可以在没有被复制者的许可下复制出一个虚拟角色。比如“复活”林肯这样的历史人物,不管他们是否愿意。
同时,名人或政治家的优秀“复制品”还能让他们对未来事件施加影响,在死后塑造世界。但意大利都灵大学哲学家及专注于数字文化中的死亡问题的作家大卫·西斯托(Davide Sisto)说,他并不希望一个像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这样的前政治家能在死后通过虚拟形象继续无限期的操控公共领域。
西斯托说,在某些方面,通过AI技术“复活”的虚拟数字人物只是人类历史上人们寻求与逝者保持联系或交流方式的一种延伸。他说:“虽然照片可以用静态的方式代替死者,但当今的AI技术赋予了逝者数字化的‘永生’能力。”
但要真正让人类接受逝者或“活着”的人类“复制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伍斯特大学教授马吉·萨文-巴登(Maggi Savin-Baden)与伯登合著了一本关于数字化“永生”的书,她去年制作了一个以自己为原型的虚拟人物形象,她让那些不认识她的同行们和虚拟的自己交流,然后再和她本人交流。
结果是,“他们说,(虚拟形象)有些特征感觉很像我,有些则完全不像。所以这项技术仍然好坏参半。”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蒋伊晋
编辑 张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