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吐量|小米、DxO隔空喊话:一个不需要,一个不舍得( 二 )


可口说无凭 , 要怎么让消费者相信自家的手机拍照更加突出?这时候有“权威”背景的DxOMark , 就走到了大家的面前 。
不得不说 , DxOMark切入手机影像评测的时机是巧妙的 , 它赶上了智能手机影像大爆发的大潮 , 且的的确确得到了从厂商到用户、从行业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 和安兔兔等知名跑分软件一起 , 成为了直观衡量智能手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 , DxOMark并没有风光多长时间 。 回顾2022年上半年的发布会 , 我们已经很少能够从手机厂商的发布会上见到DxOMark的评分榜单 , 小雷数了一下 , 虽然华米OV等头部厂商均有召开旗舰手机发布会 , 推出了较多主打影像的产品 , 但提到了DxOMark的 , 只有荣耀一家 。

通过查看百度指数 , 我们或许能更直观地看到DxOMark在互联网上热度的变化 。 将时间跨度拉大到5年(2017-2020)可以见到 , DxOMark的搜索指数在2019年初达到顶峰(正好是华为P20 Pro横空出世的时候) , 随后一直下滑 , 进入2021年后其搜索指数趋于平缓 , 和巅峰期相比差距甚大 。

(图片来源:百度指数)
可以说 , 短短几年DxOMark迅速经历了从“众星拱月”般的追捧 , 到“不被提起”的尴尬 , 当然出现这般反差 , 也是有原因所在 。
首先一点 , 也是最重要一点 , DxOMark从开始评测手机开始 , 质疑声就没有停过 。 同时 , 质疑也分几个方面:标准是否合理、送测固件疑云、盈利方式等 。
“标准是否合理”的质疑可以说贯穿DxOMark整个实验室评测生涯的始终 , 也就是说早在开展相机、镜头成像水准评测的时候 , 外界(主要集中在外网)的质疑声就已经此起彼伏 。 只不过 , 经过数次的评测标准迭代 , 在专业相机、镜头领域DxOMark
围绕锐度、色散、景深弥散等几个维度已经具备较高的可参考性 , 凭此DxOMark也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数个专业影像评测机构之一 。
但在手机领域 , 哪怕是DxOMark频频亮相于手机发布会那一阵 , 他们似乎也没有定下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评测标准 。 举个例子 , 当时双摄手机刚开始流行 , 同时“单摄”、“双摄”之争刚刚拉开帷幕 , 在DxOMark的评分标准中却简单粗暴地将“双摄”作为加分项 , 全然不顾成像效果、成像质量 , 作为“专业”的影像评测机构 , 看硬件不看成像质量 , 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
除此之外 , 在评测环节中DxOMark也闹出了不少的乌龙 , 包括未擦干净相机镜片就给出结论“鬼影严重”等等 , 也在客观上打击了所谓“专业评测机构”的公信力 。
至于“送测固件”疑云 , 这一质疑将矛头直接指向了DxOMark的测试机制 。 简单概括 , 就是手机厂商在产品送测的时候会“应试”般针对DxOMark的评分标准调试一个“送测固件” , 谋求在测试中取得高分 。 这样做显然是有弊端的 , 最直接的矛盾来自于“DxOMark认为的好 , 不一定和消费者不同” 。
举个例子 , 如果说DxOMark认为一台手机拍照的“好”是绝对的色准 , 而厂商又往这个方向调校的话 , 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成像发色相对寡淡 , 对比度和饱和度都不高 。 但是 , 根据多年的经验 , 大多数消费者普遍喜欢稍高饱和、色彩饱满的发色 , 这和DxOMark认为的“好”就出现了矛盾 。
为此 , 当时有手机厂商的解决方法是 , 送测时用的是“特制”固件 , 而市售机型用的又是另一版本固件 。 如此一来 , DxOMark给出的评分对大众消费者来说就没有太多意义 , 单纯地只有参考价值 。
不过 , 后来DxOMark不断修改评分准则 , 使测试项目、评分标准更贴合真实使用场景 , 小米、荣耀等厂商也将“DxOMark送测固件”作为产品的卖点之一 , 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DxO评分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