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行程卡“摘星”到底意味着什么?( 三 )


这些新变化都令疫情防控工作压力增大,也是去年冬天以来,疫情呈现出“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增长快速,疫情多点散发,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等特点的重要原因 。
根据雷正龙介绍,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4到5月之间,在大连、苏州、宁波、厦门、青岛、广州和成都等7个城市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工作 。这也是修订防控方案的主要原因 。
从发布会透露出来的细节看,敌人虽然更“狡猾”了,但并非“无敌”,只要抓住它的“七寸”,也一样是可以“制服”的 。
比如:在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说,奥密克戎的潜伏期多为2至4天,绝大多数可以在7天内检出 。
参考这一特点,新的防控方案,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7”调整到了“7+3” 。
是不是还可以做更多调整?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向虎嗅表示,目前的行程卡、健康码背后,都是假定已经被感染了、或者是密接者,必须给个“红码”、“黄码” 。这样造成了很多的误伤事件 。也并不难避免 。
有相关专家告诉虎嗅,流行病调查中对密接有严格限定,对于呼吸系统传染病,至少要在密闭空间内接触2个小时以上才能判定是密接 。
另有专家也指出,在城市里,密接的判定虽然没有暴露事件的考量,但是还是有距离上的要求,比如要在1米或者2米的范围内 。实际操作中,如果与感染者共处一个房间内,如:办公室,也可能会被认是密接 。
即便是密接也并不都会确诊或核酸检测阳性 。需要面对的现实是,奥密克戎虽然传播力强,R0值却不是无穷大 。
“住在一起的一家人,有的被感染,有的没事儿的案例很多 。”常荣山向虎嗅指出,如果只是通过大数据精准定位最早发现的感染者,去筛选和他在过去的2或者3天在时空上有密接的所有的人,通过短信、电话通知他们去接受检测,这样,他们就可以“自证清白” 。这样就只有非常有限的人会被赋以“红码”或者“黄码”,不仅效率更高,而且更加有法可依 。
“而且健康宝上,是不是要全部列上核酸检测情况、体温情况等等信息?”他问 。
常荣山认为,健康宝中,最重要的信息应该是疫苗接种信息 。从取消机械式限制所有人的行程码,到公民主动接种疫苗,才是流行病防控痛点、难点,提高公民对传染病的认知是根本之道 。毕竟,现有的逃避行程码检查、故意不带手机等行为,有些还难以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处罚 。这种转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
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不久发布的一项多中心临床随访研究——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和马昕教授领衔,其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3万多名初始表现为非重症、无不稳定性伴随疾病的奥密克戎感染者中,只有22人进展为重症,总体重症率0.065% 。
且重症患者中,未接种疫苗的比例超过54%,非重症患者中未接种疫苗的比例仅为24.2%;全程或接种了加强疫苗的患者病毒脱落时间更短 。这些都指向了疫苗的有效性 。
更多新特点之下,行程卡“摘星”或许只是精准防控强化升级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