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9到299元有什么区别?主流手机散热背夹( 二 )


其次是黑鲨冰封制冷背夹2磁吸版 , 降温速度快 , 在35秒时中心最低温度为1.6℃左右 , 65秒时降到0.9℃ , 但在80秒又回到1.3℃ , 3分钟后再度降回0.7℃ 。 出现了温度波动 , 但仍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 。 之所以空载温度低 , 很大程度和磁吸版本身较小的散热面积有关 。
一加和iQOO最后的空载温度相同 , 均为3.0℃ , 但是前者降温速度要比后者快得多 , 例如在25秒时 , 一加最低温度先降到10℃以下 。
白色黑鲨散热背夹温度最高 , 为6.4℃ , 但毕竟是早期产品 , 倒也情有可原 。
可见 , 虽然上述背夹同为半导体散热方案 , 但和手机一样 , 料堆得够狠 , 彼此之间的制冷效果依然可以形成差异 。

黑鲨冰封制冷背夹3 Pro空载中心和周边温度
黑鲨冰封制冷背夹3 Pro降温效果最好 , 一方面内置了1404mm2超大制冷晶片 , 其他散热背夹面积依然为标准的30 x 30 mm , 制冷面积大 。
另一方面在于功率 , 黑鲨这款功率最高能达20W左右 , 但前提是使用的是20W以上兼容PD和QC协议的充电头 , 这就对充电头的选用形成了一定的要求 , 如果你的充电头不支持上述协议 , 那么很难达到这样的功率 , 制冷速度可能也会受到一点影响 。
一加属于比较特别的那种 , 背夹内部一口气塞入了两个30 x 30 mm规格的制冷晶片 , 有两个最低温度点 , 相当舍得堆料 , 加上风扇转速高 , 降温速度自然也快 。
至于购买自某宝的散热背夹 , 由于采用的风扇方案 , 也没有半导体方案所谓的“制冷面积”一说 , 不参与本项测试 。
仅从最终温度出发 , 从低到高排列依次是黑鲨制冷背夹3 Pro、黑鲨制冷背夹2磁吸版、一加散热背夹(降温更快)、iQOO散热背夹、红魔涡轮、白色黑鲨散热背夹 。
对于游戏体验的影响
空载测试的结果只是一方面的 , 最终还是要看装备手机后的散热表现 。
手机我选用了小米12 Pro素皮版本 , 素皮材质本身散热性不及玻璃和陶瓷 , 反而更能考验散热背夹的散热效果 , 它还搭载了今年炙手可热的骁龙8 。 测试时仅开启性能模式 , 《原神》开启最高画质+60帧模式 , 单次测试时间为35分钟 , 场景依旧是负载较大的璃月城跑图、场景切换加载和战斗场景 , 散热背夹的风速均为最大档 。
【|从13.9到299元有什么区别?主流手机散热背夹】
在不使用散热背夹的前提下 , 手机平均帧数48.38帧 , 4分钟后出现降频锁帧 , 30分钟分手机背面最高温度为47.2℃ , 中框握持区域最高温49.6℃ , 有明显烫手的感觉 。

上图是装配黑鲨冰封制冷背夹3 Pro后的帧数图 , 平均帧数55.95帧 , 基本全程都在顶着60帧运行 , 没有降频锁帧 , 帧率曲线有一段范围较大的掉帧为场景切换 , 并非游戏时的帧数 。 30分钟后背面最高温度为38.9℃ , 中框握持区域最高温42.8℃ 。

上图是装配红魔涡轮散热背夹后的帧数图 , 平均帧数55.37帧 , 30分钟后背面最高温度为40.7℃ , 中框握持区域最高温43.1℃ 。

上图是一加散热背夹的帧数图 , 平均帧数55.14帧 , 30分钟后背面最高温度为40.3℃ , 中框握持区域最高温44.4℃ 。

上图是使用iQOO散热背夹的帧数图 , 平均帧数55.39帧 , 30分钟后背面最高温度为39.9℃ , 中框握持区域最高温44.8℃ 。

上图是白色黑鲨散热背夹的帧数图 , 平均帧数52.95帧 , 30分钟后背面最高温度为40.7℃ , 中框握持区域最高温44.1℃ 。 毕竟是2年前的散热背夹 , 其功率和制冷面积与今天的同类产品已经有所差距 。

上图是黑鲨制冷背夹2磁吸版的帧数图 , 平均帧数53.72帧 , 30分钟后背面最高温度为41.7℃ , 中框握持区域最高温46.6℃ 。 关于这个磁吸背夹 , 虽然空载制冷效果出色 , 但是散热面积相较于夹具式有点小 ,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实际制冷效果 , 导致温度稍高于其他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