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启航:当风起时》:起于90年代的互联网“光辉岁月”

传统文化|《启航:当风起时》:起于90年代的互联网“光辉岁月”

文章图片

传统文化|《启航:当风起时》:起于90年代的互联网“光辉岁月”


最近有一部青春励志年代剧 , 展现的90年代早期互联网创业者们拼搏奋斗的故事 , 让人神往 。
1991年 , 改革开放的浪潮逐渐席卷全国 ,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下的北京 , 充满着年轻人的不安分和对未知的向往 。 一个计算机研究所里 , 一群科研人员渴望把知识变为财富 , 赶上计算机普及的浪潮 , 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
这幅场景是《启航:当风起时》萧闯和裴庆华两人故事的开始 , 也是曾经那个年代一群敢想敢干的冒险者追逐梦想的缩影 。
《启航:当风起时》改编自王强的作品《我们的时代》 。 原著中的故事 , 从1991年至我们所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 时间跨度长达近30年 , 可以说是重现了我国互联网经济萌芽、腾飞和超越的艰难历程 , 而从品牌自主到创新自主再到技术自主 , 这同样是我国互联网产业逐步摆脱束缚、独立发展的进阶过程 。
而在当下 , 这种创新精神正在被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 新一代年轻人也正像90年代充满激情的创业者们那样 , 努力追逐着自己的理想 。
时代洪流中的品牌自主梦
放着“板寸”牌子的街头理发摊、北京亚运会吉祥物手持金牌的熊猫盼盼、80-90年代初风靡的大哥大以及随处可见的录像厅 , 《启航:当风起时》在服装、道具和场景上对上个世纪末的还原 , 其实很容易把观众带回那个风起云涌却又充满情怀的年代 。
【传统文化|《启航:当风起时》:起于90年代的互联网“光辉岁月”】90年代初 , 我国掀起第二次计算机普及的高潮 , 在那个时代人们更习惯叫它微机 , 而微机的流行和购买离不开一样东西——汉卡 。 汉卡这个东西 , 年轻一代或许都没听说过 , 计算机刚刚引入国内不久 , 并不能显示中文 , 也没法输入和处理中文 。 为了让计算机能够处理汉字 , 必须发明新的硬件去弥补电脑性能和配置上的不足 , 汉卡应运而生 。
剧情的开头 , 崇拜“小马哥”周润发、渴望闯出自己一片天的萧闯 , 私自拿了研究所师弟裴庆华做的汉卡去卖 , 因被举报而被所长发现 , 顺带连累没有参与的裴庆华也跟着一块被开除 。 为了挽回编制 , 两人走上销售电脑的路 。
那个时候 , 国内自主微型计算机研发相对滞后 , 瞅准时机的创业者多是代理国外计算机品牌 , 尤其是随着欧美向中国计算机出口的禁令失效 , 康柏、惠普和IBM等国际IT品牌纷纷涌入我国市场 。

最初在国内 , 一台电脑价格高达几万 , 能买得起一台电脑的家庭更是寥寥无几 。 在剧中 , 萧闯孤身一人到上海 , 一下子卖掉250台电脑 , 一台价格2.6万 , 这远比当初卖汉卡时更挣钱 , 也直接让华研获得了康朴品牌的代理合同 。 从卖汉卡升级到卖PC整机 , 中关村很多创业者的故事正是如此演变 , 而且还诞生了恒生、柏安、沐泽等名噪一时的本土品牌 。
只是机遇与风险同在 。 当年巨人的倒下 , 在民营企业纷纷崭露头角 , 民族经济蓬勃向上的时候 , 给无数创业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 而计算机市场上 , 本土品牌在国外品牌的碾压下 , 也失去了曾经的光彩 。
一位退出PC行业的IT老人感慨 , “在充分和完全的市场竞争中 ,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不可能长久维持 , 只有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品牌竞争力 , 才能长治久安” 。
这和剧里技术出身的裴庆华及华研创始人谭启章的理念如出一辙:中国需要自己的自主品牌 。 裴庆华的角色 , 相比头脑灵活的萧闯或许稍显固执和木讷 , 可他对于中国自主品牌的认知其实比任何人都要长远 。 从生产出第一台电脑开始 , 到打响一万七千八的价格战 , 华研自己的电脑横空出世 , 一鸣惊人 , 裴庆华的功劳首屈一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