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中国南北极考察队24小时鲜牛乳实力诠释极“质”精神
伴随着北半球夏季进入尾声 , 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也即将收官 。 预计今年九月下旬 , 参与此次考察的队员们就将搭乘“雪龙2”号返回上海 , 并带回大量科研数据资料 。 这次远航不仅是中国30年探索南北极成果的缩影 , 也是我国作为“极地强国”的实力证明 。 作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指定的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 , 新希望乳业旗下的明星产品24小时鲜牛乳 , 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 , 为极地考察事业提供营养助力 , 共同推进敢为人“鲜”的极“质”精神 。
文章图片
挑战极限的“破冰者”
今年5月 , 24小时鲜牛乳正式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 , 并以极“质”品质为南北极考察中所蕴涵的极地精神写下注脚 。
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地球上少数还未被开发的地区 , 这里充满未知的秘密 , 却也有着恶劣的自然环境 。 南极地区的最低气温近-89.2℃ , 最大风速约75米/秒 , 最低降水量约30毫米 , 北极地区更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 , 复杂的洋流和多变的海冰环境 , 让每一步探索都充满危机 。 据首批南极考察队队员刘小汉教授回忆 , 南极考察最大的问题就是疲劳和艰苦 , 一天就睡三四个小时 , 还要长时间在狂风暴雪中坚持工作 。 但这一“人类极少踏足的秘境”也蕴含着无数的宝藏——“冷极”对全球气候影响的秘密、最原始的海洋和地理数据、丰富的生物和新能源资源……为了探索未知 , 中国南北极考察队员们突破了重重困境坚持向极地深处挺进 , 不断探索前沿科学研究项目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 让中国凭借扎实的考察成果成为四大国际极地组织的正式成员国 。 这种挑战极限的精神 , 也和24小时鲜牛乳不断探索新鲜极限的理念高度一致 。
文章图片
早在诞生之初 , 24小时鲜牛乳的定位就充满了不确定的挑战和危机 。 在行业传统中 , 低温巴氏鲜奶从生产到上市需要经过牧场、工厂、运输和终端等漫长的供应链过程 , “以时间定义新鲜”是对整个供应链的挑战 , 更不要说“当天下架”所带来的大量损耗 。 “只卖上市当天”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 , 让企业内外部都经受着巨大的质疑和反对之声 。 但是敢为人“鲜”的新乳业人并未放弃 , 他们通过改造自有供应链 , 打造城市型乳企的“鲜半径” , 并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了各个环节的精准匹配和数据共享 。 通过不懈的努力 , 24小时鲜牛乳在各个区域都实现了巴氏鲜奶从上架到下架不超过24小时的新鲜创新 , 为低温鲜奶行业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
突破自我的“里程碑”
在极地恶劣的自然条件下 , 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 是极地人不断前行的动力 。 他们深知 , 在全球都积极投身于极地探索的当下 , 如果仅仅满足于已经获得的成果 , 就意味着落后于他人 。 只有勇于突破 , 不断引领前沿 , 才是大国力量的展示 。
因此 , 在筹建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时 , 极地考察人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冰穹A 。 这里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 , 超过四千米的海拔和南极冷源中心区的特性让这里常年空气稀薄 , 环境恶劣 , 被称为“不可接近之地” 。 但是这里的地势和无干扰的环境 , 也让它成为了监测南极冰盖和大气环境最佳的地点 。 站上冰穹A , 成为许多国家在南极的科研目标 。 为了在科研竞赛中赢得先机 , 2004年底 , 二十八名内陆考察队员在高寒、缺氧、高原反应的环境下向冰穹A挺进 。 经过十九天的跋涉 , 在损失了四辆雪地车后 , 内陆冰盖队终于征服这片“不可接近之地” , 并成功在此搭建起了昆仑站 。 迄今为止 , 中国队仍然是唯一一支从地面成功抵达冰穹A的考察队伍 。
- 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 中国声谷冲刺5000亿产值
- 三星|试图挽回中国市场,国际大厂不断调价,从高端机皇跌到传统旗舰价
- 蓝思科技|苹果与34家中国供应商断绝合作,央视呼吁:尽快摆脱对苹果依赖
- 他是“中国氢弹之父”,他的名字曾绝密28年,他叫于敏
- 短信|关于5G消息,中国移动取得新进展,微信该做准备了
- 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移动:10086 App将于1月30日起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瞧不起中国芯?芯片女神出手,30岁斩获国际大奖,让美国哑口无言
- 智能手机|全球第17位!App Annie报告:2021年中国人均每天用手机3.3小时
- 本周华为小米相继报出的新闻,让我看到中国科技公司未来发展希望
- 中国电信|在Dolby Week,我见识了真正的杜比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