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破解换电模式发展僵局 统一标准的共享换电站能做到吗( 二 )


为了统一标准 , 推进共享 , 此次发布的《规范》共包含13部分 , 小到换电站标识标语、大到换电站整体选址建设 , 均进行了细致规范 。
如针对停车平台的兼容性 , 《规范》提出要适应不同车型定位的需求 。 而在仝宗旗提到的车端换电机构方面 , 《规范》则针对两种方式均给出了标准 , 卡扣式锁止机构车辆换电耐久寿命应至少满足8000次换电要求 , 螺栓式锁止机构车辆换电耐久寿命应至少满足3000次换电要求 。
《规范》涉及包括换电站建设方、运营方、汽车厂商、电池厂商等多个市场主体 。 仝宗旗认为 , 共享换电站作为共享换电模式的终端应用 , 其标准的确定不仅有助于规范换电站建设运营 , 同时也需要上游汽车、电池厂商在前期生产过程中主动遵守 , 多方配合 , 共享换电才能从概念走向应用 。
另一方面 , 仝宗旗也指出 , 《规范》的发布并非要将所有车型变得千篇一律 , 而是希望各家厂商在此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主动试错 , 努力增强不同车型的兼容性 , 最终通过市场选出最优方案 。 要实现所有车型的完全统一也不现实 , 如果最终能够集约为两三种主要模式 , 那也是一种资源的节约 。 仝宗旗说 。
多管齐下 , 提升市场竞争力
仝宗旗认为 , 此次《规范》的发布 , 解决了共享换电标准从无到有的问题 , 以前没有相关标准可供参考 , 现在有了 , 各方就可以参考着去做 。 但仝宗旗也指出 , 此《规范》仅是迈出了标准制定的第一步 。 团体标准起到的是参考、试验的作用 , 不具有强制性 , 目的在于号召全行业以此为参考 , 在市场中不断验证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为未来进一步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打好基础 。
如果说共享换电站解决的是基础设施能不能的硬件问题 , 关乎好不好的软件建设对换电模式的推广普及而言则更加关键 。
电池也是我花钱买的 , 一换电 , 新的变旧的算怎么回事?谈及当下换电模式 , 车主们讨论最激烈的是电池所有权争议 。 而为了从源头化解这一矛盾 , 车电分离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 。 据仝宗旗介绍 , 电池成本通常约占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的40% , 车电分离即是销售过程中将动力电池与车身分开销售 , 车身由车主一次性购买 , 所有权归车主所有 , 电池则采取租赁模式 , 按月付费 。 根据电池容量不同 , 租赁价格自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 与此同时 , 整车的购车价格也相应下降20%左右 , 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 。 虽然车电分离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电池所有权争议 , 但这种背叛汽车行业传统 , 按月付费的租赁模式 , 仍是对消费者接受度的一大考验 。
换电模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 要做的还有很多 。 单就换电站电池包配置数量来说 , 配置多少最合适?配置多了用不了 , 白白增加运营成本;配置少了不够用 , 用户体验不好 。 仝宗旗认为 , 除了做好换电的基础性建设外 , 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的运营方式也将有助于换电模式在市场竞争中真正生存下来 。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规划 , 接下来将主要按照三个步骤逐步向市场推广共享换电技术 。 第一阶段将首先实现对换电站的基础设施建设、车辆识别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方面的共享 , 包括利用云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智能识别等;第二阶段则将进一步在通讯协议、电连接器等方面实现共享 , 通过鼓励更多换电企业的参与 , 实现车型平台的共享;第三阶段则是完全实现电池包平台、电池模块的共享 , 达到共享换电模式的最理想状态 。
但《规范》在最后的编制说明中也特别指出 , 共享换电不应为了共享而共享 , 要在保证车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共享换电 。 同时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希望通过共享换电站的建设 , 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换电商业模式 , 让市场来检验共享换电模式的可行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 努力使换电模式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能量补充的主动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