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企业“撤离”中国?走的时候有多嚣张,如今就有多狼狈
曾几何时 , 来自日本韩国的企业在中国可是风光无限 , 家电领域的松下、三星 , 汽车里的丰田、现代……无数品牌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潜意识里 。 在电视广告铺天盖地的宣传下 , 日韩品牌质量过硬、技术水平高、价格相对合理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 因此 , 那时候的中国家庭仿佛都会以拥有一件日韩品牌的家电、开上一辆日韩品牌的汽车为荣耀 , 梦想着能过上“先进又优质”的生活 。
然而 ,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日渐繁荣 , 日韩品牌产品在中国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 曾经一骑绝尘的市场占有率也逐渐被中国本土企业超过 。 随着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逐渐消失 , 我们身边的日韩品牌也已经越来越少 , 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如今都已经不太常见 。 日韩企业也意识到中国市场已经“不再买账” , 纷纷选择撤出中国 , 将生产基地和设备转移到东南亚地区 。 这些日韩企业在离开时中国十分嚣张 , 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 , 现在已经不是中国离不开他们 , 是他们离不开中国了 。
文章图片
离开中国的洋品牌
日本东芝宣布将关闭建立在中国大连的东芝工业马达生产基地 。 大连是东芝在中国的“大本营” , 鼎盛时期曾经有数千名中国工人为东芝工作 。 此番东芝马达工厂关闭后 , 东芝在中国的业务仅仅还有电梯和铁路零件相关工厂在“苟延残喘” 。
其实东芝在中国的颓势已经持续了数年 , 早在2015年 , 日本东芝就因入不敷出 , 通过捏造半导体产业的营收以覆盖核电部门的巨额亏损 。 东芝的虚假报表很快“暴雷” , 由此深陷“造假门”之中 , 因此导致了大量亏损 。 受到财报造假事件的延烧 , 东芝一度陷入破产漩涡之中 , 因此选择“变卖家产”来保全其主干业务 。 所以 , 东芝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在中国的大部分产业 , 家电产业被美的集团收购 , 东芝引以为傲的电视业务则被海信收入囊中 , 电脑相关的板块则出售给了拥有富士康的台湾鸿海 , 与同样曾经是日本品牌的夏普合并 。 这样看来 , 这次东芝的“撤离”完全是因为自身出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 , 不是东芝不想在中国继续 , 而是它已经没有能力继续下去了 。 东芝不得不离开中国 , 转而向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地区寻找机会 。
文章图片
不仅日本 , 离开中国的同样还有韩国企业的身影 。 有新闻曝出 , 韩国三星也将目光对准了旗下的宁波三星重工 , 准备将相关资本撤出该公司 , 实现三星对中国业务的又一次剥离 。 据统计 , 短短几年时间内三星已经关闭了一家在华工厂和一家研发中心 , 此次剥离将是三年之内三星的第三次行动 。
除了三星以外 , 其他如LG等韩国巨鳄企业也在针对在华汽车业务做出动作 , 种种迹象表明这些企业将放弃在中国的汽车业务 。 从韩国企业的一系列动作来看 , 似乎意味着它们的对华战略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
文章图片
离不开的中国
对于日韩企业来说 , 撤离中国前往东南亚似乎是“不得已”的决定 。 在深耕中国多年后 , 突然放弃现有的厂房和设备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划算的 , 但是中国逐渐水涨船高的人力成本似乎成了压垮这些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 为了压低人力成本 , 日韩企业只能选择将生产基地迁往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地区 , 以谋求更多的利润 。 不过 , 这些日韩企业大摇大摆地离开中国 , 前往“发展前景巨大”的东南亚后才发现 , 现实完全没有那么美好 。 东南亚地区的工业产业链几乎可以说是七零八落 , 极度不完善 。 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也是一言难尽 , 工作效率低下 。 这就导致许多东南亚根本无法应付零件和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 , 到头来还要大量从中国进口半成品和相关设备 , 运到东南亚进行组装和包装 。
- 苹果|库克压力确实大,在众多国产厂家对标下,iPhone13迎来“真香价”!
- 京东正式上线“年礼无忧”服务
- 央视公开“支持”倪光南?柳传志该醒悟了
- 小米 11 Ultra 内测 NFC“读写勿扰”与“解锁后使用”功能
- 造车|苹果造车一波三折,缺了一家“富士康”
- 他是“中国氢弹之父”,他的名字曾绝密28年,他叫于敏
- iPhone|iphone14价格被曝!“胶囊”挖孔屏+三星4nm芯片,售价或5999起
- 36氪5G创新日报0112|福建省首个“5G+VR”英模会客厅正式上线;齐鲁医院健康管理中心“5G+ 5g
- 物联网|据说,物联网也可以称之为“一张想想的网络”,物联网世界是梦
- 智能制造|企业转型的新时代,夹缝中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