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挑战人眼的「哈苏色」,到底什么来头?( 二 )


在影像行业中 , 对「记忆色」的还原算是一个大难题 。 为了尽可能地匹配「记忆色」 , 不少厂商选择在相机内引入多种「预设」 。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不同环境里提供不同的颜色偏移尺度 , 比如在面对风光题材时 , 就换成景色模式;针对人像 , 也有专门的人像模式 。

左:哈苏相机 , 中:其他相机风光模式 , 右:其他相机人像模式
但解决问题的同时 , 也带来了两个新问题 。
一是 , 不同拍摄题材的适配问题 。 记录的题材包罗万象 , 难以简单地划分到风光、人像以及静物中 , 往往是风景中有人 , 而人也可能是静物的背景 , 面对这些场景 , 单一的预设难以满足需求 。
二是 , 场景预设中的色彩取舍准确度的把握 。 每个人对色彩的敏感度不同 , 喜好程度可能难以被界定 , 简单的套用预设也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
可以看出 , 单纯根据不同场景研发不同的预设 , 试图去涵盖所有的场景 , 这并不现实 。
哈苏色 , 怎么挑战人眼?无限接近人眼所见 , 并非只有不断增加场景预设这一种解题思路 。
2004 年 , 在影像领域沉淀数十年的瑞典相机品牌哈苏和几十位顶尖的摄影艺术家 , 研发了一套足以满足复杂场景需求的色彩方案 , 来解决「接近人眼所见」的难题 。
这个方案就是哈苏自然色彩解决方案 HNCS , 也就是很多摄影师熟知的哈苏色 。
简单点说 , 「哈苏色」不为某个单独的场景做色彩优化 , 而是在面对任何场景的时候 , 都力求呈现出真实准确的色彩 , 这也是哈苏带来的最独特魅力:它拍出的画面 , 和你肉眼看到的几乎一样 。



摄影师 Hans Strand 拍摄
「哈苏色」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 它更像是一个「认证标准」 , 包括底层的硬件基础、软件算法优化、后期处理等等 , 这样的复杂性 , 也使得「哈苏色」只存在于哈苏的中画幅系统之中 。 可以说 , 只有哈苏中画幅相机 , 才能拍出 100% 的哈苏色 。

这样一套复杂的色彩方案是怎么做到的 , 「哈苏色」又是如何还原人眼的记忆色?我们以哈苏 9 月 7 号发布的中画幅无反相机 X2D 100C 为例 , X2D 100C 配备了一块 43.8 x 32.9mm 背照式中画幅传感器 , 具备哈苏色加持下的 1 亿像素 , 相对于前作 X1D II 50C 像素数翻倍 。

如果你听过底大一级压死人 , 就会知道这样一块同时具备更多的像素数量和更大的单个像素尺寸的传感器 , 是一切画质表现的硬件基础 , 也让 X2D 有更精准和细致的图片细节 , 同时也在图片中极大地保留了色彩的丰富度 。

摄影师 Hans Strand 拍摄

画面 100% 放大
即便再进行二次放大裁切 , 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 , 岩石上层层叠叠的苔藓呈现出不同的绿色层次 , 而且所有的绿色细节丰富、边缘过渡平滑 。
这样的效果 , 不是只要具备了中画幅 4433 传感器就能做到 , 更关键在于哈苏对传感器的调校 。

每一台 X2D 在出厂之前 , 都会经过一个由哈苏的瑞典工程师对传感器进行像素级标定的过程 , 每一个标定过程都需要 3~4 个小时 , 确保每个像素点的成像效果都一致 , 也为了避免不同相机之间拍的照片出现个体差异 , 也就是说 , 不同的 X2D 相机也都会有着同样出色的色彩表现 。
这一切的硬件配置和标定 , 实则都是为了后续严苛的软件算法而准备 。

X2D 100C 卡口的右侧靠近手柄处便是色温传感器
首先 , 需要先精准记录环境的色温 , 获得精准的白平衡 , 为此哈苏也在 X2D 的机身上加入了一个色温传感器 , 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也能测出准确的白平衡 , 例如日出日落这种色温快速变化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