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研究揭示乌兹别克斯坦史前人群遗传演化


近日 , 一项古基因组研究通过大规模核基因组的捕获、测序和分析 , 揭示出乌兹别克斯坦人群自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的遗传结构变化与遗传连续性 , 以及月氏人群与贵霜人群之间的遗传联系 。 该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团队与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主导 , 联合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 。 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分子生物与进化》 。
古代游牧民族月氏由中国西迁进入中亚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 在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互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 考古学研究发现 , 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铁器时代的拉巴特墓地被确认为月氏文化遗存 , 谢尔哈拉卡特墓地被确认为贵霜文化遗存 , 两者都属于铁器时代遗存 。 这些铁器时代墓地古人群迁徙和交流非常活跃 , 导致不同文化人群的迁徙与交流大幅增加 , 但一直未有确凿的证据 。
为深入探究这些遗址中古人群的迁移、交流等科学问题 , 从遗传学角度直接观察其人群遗传成分的融合情况 , 付巧妹团队从拉巴特墓地、谢尔哈拉卡特墓地和德尔康墓地的人骨样本中成功捕获测序27例铁器时代(距今约2100~1900年)的人类古核基因组 。
此前有研究表明 , 该地区青铜时代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人群的主要遗传成分由伊朗农业人群成分、安纳托利亚农业人群成分组成 , 部分人群还含有青铜时代欧亚草原牧民的遗传成分 。 而该研究显示 , 拉巴特古人群除含有上述遗传成分外 , 还含有少量欧洲西部、东亚、南亚狩猎采集相关人群的遗传成分 。
进一步研究发现 , 尽管与该区域青铜时代人群相比 , 铁器时代拉巴特古人群含有更多青铜时代晚期欧亚草原牧民的遗传成分 , 这些人群未出现与欧亚草原牧民遗传成分有关的人群更替 , 因而显示出该地区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相关人群的遗传连续性 。
此外 , 不同于该区域青铜时代人群含有较高比例伊朗农业人群遗传成分 , 铁器时代拉巴特古人群含有的伊朗农业人群遗传成分较少 , 而含有的安纳托利亚农业人群遗传成分较多 。 可见 , 尽管乌兹别克斯坦自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的人群呈现出遗传结构的连续性 , 但是自青铜向铁器时代的转变过程里 , 人群的遗传成分的融合仍然起到主要作用 。
研究还发现 , 尽管拉巴特墓地的墓葬形式、葬式葬俗等文化面貌与谢尔哈拉卡特墓地不同 , 但铁器时代谢尔哈拉卡特古人群与拉巴特古人群的遗传结构相似 , 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 , 在铁器时代的乌兹别克斯坦区域 , 伊朗农业人群与欧亚草原牧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加紧密 , 同时也表明欧亚草原牧民向南迁移至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地区 , 影响了以拉巴特人群为代表的月氏文化相关人群 , 以及以谢尔哈拉卡特人群为代表的贵霜文化相关人群的形成 。
【人群|研究揭示乌兹别克斯坦史前人群遗传演化】总体而言 , 该研究从遗传学角度证实位于天山沿线西部的乌兹别克斯坦区域是人群迁徙和交流的活跃区 , 且自青铜至铁器时代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和变化 。 系统揭示乌兹别克斯坦史前人群的遗传混合特点与动态变化 , 对于进一步理解天山东西部以至欧亚大陆东西部人群的迁徙与混合历史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