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机器人|90后博士创业移动机器人,优艾智合如何领跑细分行业第一梯队?( 二 )


以上文中描述的公交场站为例: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开阔,车流复杂,场地中也没有能够指示机器人方向的标识。“这其中的关键,是移动机器人的高精度定位和巡航。”张朝辉向创业邦介绍。
在寻找工业场景刚需的过程中,优艾智合确定了两个业务方向:一个是继续“老本行”巡检,公司之后又拿到了海关的订单,用于检测货物中是否存在违禁品;另一个则是工业物流——在芯片、电子制造等行业的产线中担任物料运输的角色。
在团队决定转型的同时,为了降低人为失误概率,泛电子行业拉开了装备移动机器人的序幕。从2018年到2019年,不断有张朝辉曾在研究所时帮助过的企业找上门来,询问能否研发产品满足相关需求。在研究了泛电子制造行业的工业物流之后,新的方向就此确认。
不过,团队并不只是在现有基础上研发机器人硬件。回想当时,张朝辉认为还有一件事非常重要:软件。
“我们当时观察到的工业物流刚需,一是机器换人,二是数字化转型升级。”张朝辉介绍,智能工厂的概念实际上分成三层:自动化流水线构成的物质流、信息化软件构成的信息流、人工智能技术构成的决策流。
移动机器人|90后博士创业移动机器人,优艾智合如何领跑细分行业第一梯队?
文章插图

他表示,公司的机遇在物质流与信息流之间:“一提到智能工厂,很多人都在做机械臂,这个阶段已经进入平台期了。接下来的需求是将机械臂对应的工作站做连接,这是移动机器人发挥价值的领域。”
在这个基础上,移动机器人具有与企业的制造执行系统(MES)和设备器材双向沟通的能力就成了关键。当时公司尚未完成A轮融资,资金紧张,但团队还是投入重金和精力打造了一套场内物流管控系统。
这套系统成为了优艾智合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转型智能制造,第一批订单就来自某家苹果供应链厂商。通过了产业最严苛的要求后,数家芯片行业龙头也陆续和公司签下了订单。
2019年的另一个机会,则为张朝辉与同伴们打开了能源行业机器人巡检的大门。
当时,国内某大型能源集团下属的两家电厂希望用机器人完成巡检工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该集团和国内五六家机器人厂商有过合作尝试,但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得到这个消息后,公司主动推进,送去了自家的产品测试。
一个月后,对方发来反馈,认可了产品的稳定性,并签下了订单。很快,优艾智合通过这次合作,有了能源行业中最初的两个项目案例,并借助口碑将国内五大能源集团拓展成为客户。
和电子行业不同,能源行业巡检的场景更加碎片化。在一次典型的巡检当中,机器人需要识别2000多个仪表,还要探查到设备是否有漏水、漏气隐患和温度、声音上的异常。除此之外,在配电房中工作的机器人,还需要增加操作模块执行操作电闸、开关柜门等检修动作,避免人类在危险环境中发生意外。
“很多新技术在产业中落地缓慢,并不是因为基础不行,而是因为需求特别零碎,非常分散。”张朝辉介绍,团队重新设计了很多功能模块的结构,碰到一些新的需求出来的时候,可以很快面对场景需求定制。“作为产业落地方,不能嫌弃客户的需求零碎,而要尽可能通过我们的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
90后怎么做好To B生意在被创业邦问到“学术和创业哪个更难”的时候,张朝辉选择了后者。他坦言,创业是一个承压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
“创业太综合了,需要你有技术的判断,有产品的坚持,有针对市场的策略。需要你把每一块都做好。”
面向To B端的创业更是如此。在张朝辉的记忆里,在公司成立最初的两年,由于公司规模小,团队常常会面对客户的质疑:一群初次创业的年轻人,公司是否具有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