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互联网造车热潮下 安全防护冷思考不可少

陈小兵 汽车行业资深媒体人
6月中旬 , 小米公司官网开始陆续推出关于自动驾驶的各类职位 , 寂静了一阵子的互联网造车话题再起 。
从5月11日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宣布领投哪吒汽车D轮融资 , 热闹非凡的智能驾驶赛道度过一段平静的日子 , 没有新的入场者讲述“造车故事” 。
虽然发展路径和各自优势不同 , 产品体验和商业逻辑也各有差异 , 但传统车企、跨界巨头和以互联网科技公司领衔的造车新势力前赴后继抬起的中国智能驾驶汽车产业链正日渐成熟 。
但是 , 已进场的未必能笑到最后 , 获得市场话语权要有所创新 , 智能驾驶安全上路还要付出诸多努力 。
不要被造车泡沫吓退
随着蔚来、小鹏、理想“造车三兄弟”相继站稳脚跟 , 人们对互联网造车的质疑越来越多地转向了鼓励 , 却未减轻对造车泡沫的担忧 。
造车热潮中 , 游侠、拜腾、赛麟等行业探路者折戟沉沙 , 留下的荒废园区与半成品厂房虽然刺眼 , 却让智能汽车理念在公众心中得以普及 。
“我们大家都应该相信市场的力量 , 一窝蜂冲进来没关系 , 最后老百姓会用事实来投票 , 投出最终的胜出者 。 ”在周鸿祎看来 , 泡沫显然是存在的 , 但没有泡沫就没有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资本 , 更没有人才的涌入 。
2000年前后 , 那场互联网泡沫后的科技产业涅槃为周鸿祎这套理论提供了支撑 。
和现今上市就意味着造富神话不同 , 当新浪、搜狐、网易等中国互联网企业相继登陆纳斯达克时 , 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让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遭遇严重的生存危机 。
挤碎泡沫后 , 全球互联网产业迎来了一次深度行业洗牌 , 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互联网科技巨头公司崛起 , 国内也建立了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生态 , 全行业进入蓬勃向上的创新周期 。
除了新的购车消费群体对互联网营销与服务模式并不排斥 , 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不断崛起的根本原因 , 是智能驾驶汽车需要强大的数字化技术支撑 。
汽车行业资深媒体人陈小兵说:“智能驾驶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是云计算、物联网、5G、大数据、AI等一系列科技与汽车驾驶的有效结合 , 这是智能汽车技术竞争力的关键 , 直接影响消费体验 。 ”
在周鸿祎看来 ,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帮助 , 造车行业只是按照传统造车的思路 , 把发动机换成了电动机 , 把油箱换成了电池 , 只是在传统基础上改良 , 不可能成为一个颠覆式的创新 。
周鸿祎认为 , IT产业在过去十几年的所有准备都可能在智能驾驶汽车产业链中爆发 。
虽然造车赛道已经略显拥挤 , 周鸿祎认为参与造车的公司还是太少 , 智能驾驶汽车领域需要足够的竞争与创新 , 才能让普通用户也享受到高端车才有的驾驶体验 。
全世界到底能够容得下多少家车厂还需要市场检验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一旦入局 , 就意味着浴血激战 。
企业跨界造车殊途同归
如果把互联网造车简单分类 , 有百度、小米这样的独立造车派 , 也有华为、腾讯、阿里等以向传统车企技术输出为主要特征的联手派 。
周鸿祎的选择可以归纳为后者 , 他选择了一直活在互联网造车光环下被网民忽视的哪吒汽车 , 周鸿祎将其称为“基因互补” 。
无论是亲自躬身下场还是组队合作 , 技术创新上的进步依然是网上最热的“梗” 。
6月17日 , 百度Apollo携手ARCFOX极狐发布新一代量产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 , 双方预计 , 未来3年将落地1000台共享无人车 。
值得注意的是 , 作为一款可规模化运营的无人车 , Apollo Moon成本为48万元 , 仅为行业L4级自动驾驶车型平均成本的三分之一 , 为共享无人车真正走向大规模商业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