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有什么典故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有什么典故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来自《三国演义》,自古以来就有典故 。那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的典故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有什么典故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有什么典故

文章插图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有什么典故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有什么典故】1、典故的主要原因如下:当时曹操和刘备对抗汉中,两军无法相持 。曹操看到连日阵雨,粮草即将吃完,却无法取胜,非常担心 。这时,士兵们来问晚上的密码是什么 。曹操看着碗里鸡肋的进退之计,随便回答:鸡肋!当"鸡肋"这个密码传到了杨秀,他很聪明,鼓励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撤军 。士兵问为什么,杨秀说:鸡肋,鸡肋,没有肉,放弃了味道 。现在总理不能赢了,害怕嘲笑,明天会下令撤退 。所以每个人都相信了 。曹操知道了这件事,曹操以鼓励士气的名义砍掉了杨秀的头 。
2、这个典故出自于《三国演义》 。原话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人所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3、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的意思是吃起来没味道,扔掉有点可惜 。比喻事情没必要继续下去,所以放手又舍不得 。也描述了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无奈 。
这里介绍一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的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