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字的传统特色名菜 三个字的水产名菜

鱼的菜名有哪些?
《水煮鱼》 、《糖醋鱼》 、《红烧鱼》 、《酸菜鱼》 、《香辣河鲫鱼》 、《剁椒鱼头》 、《白萝卜鱼头汤》 、《番茄鱼》 、《啤酒鱼》 、《鲫鱼豆腐汤》 、《可乐带鱼》 、《豆瓣全鱼》 、《冬菜煮那哥鱼》 、《清蒸鲫鱼》 、《潮汕鱼饺生菜汤》 、《开屏武昌鱼》。《彩椒三文鱼串》 、《糖醋鱼块》 、《白葡萄酒奶油三文鱼》 、《希腊烤鱼》 、《柠檬香烤鲑鱼》 、《香菇火腿蒸鳕鱼》 、《鱼火锅》 、《鱼头泡饼》 、《鱼香茄子》 、《鱼香鸡丝》 、《罾蹦鲤鱼》 《烟熏三文鱼》 《西湖醋鱼》 、《熘鱼片》 、《鱼头锅》 、《石锅鱼》 、《铁板鱿鱼》。鱼和鱼的功效:秋冬是体弱者进补的好时机,鱼是进补的好水产,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 。其蛋白质含量是猪肉的两倍,是一种高吸收率的优质蛋白质 。鱼类富含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D以及一定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 。虽然鱼中脂肪含量较低,但鱼中的脂肪酸已被证明具有降血糖、保护心脏和防癌的作用 。鱼类中的维生素D、钙、磷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鱼脂肪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有利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增强记忆力,保护视力,消除炎症 。然而,鱼吃得越多越好 。这是因为鱼类的脂肪酸中含有大量的二十碳五烯酸,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 。长期过量食用会降低血小板聚集,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如脑出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鱼 。

三个字的传统特色名菜 三个字的水产名菜

文章插图
四大菜系之首
四大菜系之首是鲁菜 。鲁菜,汉族传统四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它的孕育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秦汉时期进一步发展,南北朝时期趋于成熟,宋代成为一大菜系,明清时期大量菜肴进入宫廷 。鲁菜选料考究,刀工细腻,技法全面,调料温和,菜式丰富 。对烹饪温度的要求特别严格,强调菜品的鲜、脆、嫩的效果 。中低档大众菜往往有突出的葱、酱风味,以炒、烧为主,配上面食更是妙不可言,在我国以面食为主食的地区广受欢迎 。高档菜肴一般都是上汤,如海参、鲜鲍鱼、鱼翅、泰山赤鳞鱼等 。经常是烤着蒸着吃 。他们有着帝王将相菜肴的韵味,“堂堂正正” 。成品菜肴大方简洁,味道鲜美纯正,符合儒家的审美要求 。酒席隆重华丽,讲究礼仪 。鲁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饮食追求美味,五味调和的饮食哲学发源于山东;在四大菜系中,鲁菜具有自成一派的特色,地方菜系的基本烹饪技法大多源于鲁菜 。受朝廷官员的影响,鲁菜中有大量极其考验烹饪技艺的菜肴,鲁菜承担着保留传统饮食文化精髓的重任 。鲁菜,因起源于山东而得名,山东古称齐鲁之地,是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肴,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 。鲁菜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山东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决定的 。山东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孔子的“百吃不厌,百吃不厌”对鲁菜的发展影响深远 。丰富的资源和古老的文化传统为鲁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客观条件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被誉为“世界三大菜园之一” 。章丘的大葱,苍山的大蒜,莱芜的生姜,胶州的白菜,潍坊的萝卜,都是闻名中外的优质蔬菜 。水果产量全国第一,品质优良,如烟台苹果、莱阳梨、乐陵大枣、德州西瓜、肥城桃等 。在全国都很有名 。水产品产量居中国第三位 。鱼翅、海参、对虾、凤尾鱼、比目鱼、鲍鱼、西施舌、扇贝、红螺等海产品 。在国内外都很有名 。山东酿酒业历史悠久,如泺口的醋,济南的酱油,即墨的老酒等 。都是知名产品 。丰富的物产为鲁菜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齐鲁姚传》 。它主要由牛、羊和猪制成,擅长制作家禽、野味和海鲜 。当时的烹饪要求和时尚爱好有很多文字记载 。西周秦汉时期,鲁的都城曲阜和齐国的都城临淄都是相当繁荣的城市,餐饮业也是鼎盛时期,名厨辈出 。齐桓公的宠臣怡雅在成功之前是一名出色的厨师 。《礼记》这本书专门记述了食、食、饮、炖、腊肉、汤、佳肴等 。从原料搭配、烹饪方法到调味要求 。《礼记内则》称为“对账方式,用于材料;五味之用,时易时难 。”对调料的要求是“春酸冬咸夏甜” 。《礼记》已经基本概述了煮、煮、烤、炖、炒等各种烹饪方法和要求 。它可以是s
《齐民要术》年关于烹饪的讨论对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隋唐宋金的改良和锤炼,鲁菜逐渐成为北方菜系的代表 。在元明清时期,鲁菜保持了其古朴的韵味,吸取了其他菜系的优点,又有了新的发展 。此时,鲁菜大量进入宫廷,成为御膳佳肴,在华北、东北地区广泛使用 。到了现代,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厨师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别出心裁,竞相表演艺术,不断烹制新的菜肴,改进和发展了许多菜肴 。
用多种原料配置、 运用 多种加工技 法、兼备多种口味特色、讲究多种艺术造型的新菜品, 使鲁菜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向着加工更精细、造型更美观以及科学配膳等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山东各地的地理差异较大, 各地的自然环境、物产和习俗不尽相同, 因而形成了鲁中及黄河下游、胶东沿海和鲁南及西南三大食风区, 其菜各有千秋, 并流传下来许多名吃名菜 。鲁中及黄河下游食风区包括以济南为中心的泰安、潍坊、淄博、德州、惠民、聊城、东营等地 。济南风味是鲁菜的主体, 在山东境内影响极大 。济南菜以汤菜最为著名, 俗话有“ 唱戏的腔, 厨师的汤” 其清汤、奶汤制 法在《 齐民 要术》 中 都有记 载, 济南 菜注重爆、炒、烧、炸、烤、氽等烹调方法 。济南菜讲究实惠,风格浓重、浑厚, 清香、鲜嫩 。自清代以来鲁菜分为“ 福山帮” 和“济南帮” 。济南菜又分为“历下派” 淄潍派” 和“ 泰素派” 等 。“济南历下派: 汤菜特别讲究清鲜爽口, 鸡鸭菜肴注重用甜面酱调味, 并以甜、咸、酱香浓郁见长, 其变化型有酱香、酱汁、葱酱、糖酱等, 代表菜肴较多, 如糖酱鸭块、酱焖鳜鱼” 等 。爆菜是山东代表菜式,胶东、济南均长于此法, 但又有 区别 。济南爆菜历史悠久 。清代文士袁牧曾描述到 “ 滚油爆炒, 加佐料起锅, 以极脆为佳, 此北人法也 。”油爆双脆、爆肚仁、爆鸡丁均是著名爆菜 。据传, 清末四川总督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时, 用济南名厨周进臣、刘桂祥为家厨, 所制 “ 爆炒鸡丁” 深合丁巡抚的口味, 经常用 以飨客,世称美味,名之为 “ 宫保鸡丁” ( 因丁曾被赐 “ 宫保 ”。后丁调任四川总督, 将此菜引入巴蜀 。济南的 “ 糖醋黄河鲤鱼” 被誉为齐鲁名馔 。九转 大肠 是 济南的代表菜肴 。相 传,清光绪年间有一杜姓巨商, 在济南开办 “ 九华楼 ” 酒店 。此人特别 喜欢 “ 九” 字, 干什么都要取 “ 九” 字, 九转本是道 家术语, 表示经过反复炼烧之意 。九华楼所制的 “ 烧大肠”极为讲究, 其功夫犹如道家炼丹之术, 故取名为 “ 九转大肠” 。淄潍菜虽源于济南, 但由于物产、地理位置不同, 形成了自己 的特色 。它 长于烧、 炸、拔丝等技法, 原料则多选肉、禽、蛋, 口味偏于鲜咸, 略甜, 多使用酱油、豆豉 。淄潍菜的代表菜肴有怀胎鲤鱼、拔 丝地瓜、麻花肘子等 。拔丝菜在鲁中地区十分流行, 淄博一带家家能制 。博山豆腐箱” 历 史悠久, 技法独特, 是博山名菜 。相传, 清 乾隆皇帝南巡时, 曾特意到博山瞻仰康熙 时大学士孙廷铨的故 居, 孙家用“ 博山豆腐 箱” 款待 。乾隆吃后赞不绝口,从此 “ 博山豆腐箱” 名扬天下 。泰素菜指以泰安为代表的素菜和寺庙菜肴流派 。泰山建有许多寺庙, 僧道络绎不绝 。泰山以豆腐、白菜、泉水闻名, 被誉为三美, 加上泰山盛产各种菌类、蔬菜, 故泰安地区的素菜制作尤为精巧, 其技法多受济南影响, 以烧、炸、煎、熘、炒见长, 色调淡雅, 口味清鲜滑嫩 。泰素菜的代表菜有锅豆腐、软烧豆腐、炸豆腐丸 子、炸薄 荷、烧二冬、三美豆腐等 。当年爱国将领冯玉祥隐居泰山时, 平日 以豆腐、大白菜、泉水为食, 并为之赋诗作画,倍加称赞 。胶东半岛素有 “ 山东明珠” 之称, 海产品极为丰富 。胶东菜早在春秋时已有相当成就,后经历代发展成为鲁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胶东菜讲究用料,刀工精细,口味清爽脆嫩,保持菜肴的原汁原味, 长于海鲜制作, 尤以烹制小海鲜见长 。清末以来,胶东菜又形成了以 京、津为代表的 “ 京津胶东菜” 以烟台福山为代表 的“ 本帮胶东菜 ” 以 青岛为 代表 的 “ 改良胶东菜” 。其中本帮菜的主要名菜有: “ 糟熘鱼片” 熘虾” 炸蛎黄” 清蒸加吉鱼” 葱烧海参” 浮油鸡片” 油爆乌鱼花” 红烧大蛤” 油爆海螺 ” 芙 蓉干贝 ” 等 。相 传, 明代兵部尚书郭忠皋回福山探亲, 并将一名福山 名厨带进京城, 名厨名震京城, 成为皇帝的御厨 。御厨告老还乡后数年, 皇帝思念福山的 “ 糟熘鱼片” 派半副銮驾往福山传召老名厨进宫 。后来名厨的家乡被人称为 “ 銮驾庄” 。改良派广泛吸收西餐技艺, 采用果酱、面包等原料制作菜肴 。代表 菜 有: “ 烤加吉 鱼”“ 茄汁菊花鱼” 炸虾 托”“ 咖喱鸡块”“ 氽西施 舌”“ 油爆双花 ”“ 龙凤双腿 ” 等, 其中“ 氽西施舌” 淡爽清新、脆嫩 。相传, 清末文人王绪曾赴青岛聚福楼开业庆典, 宴席将结束时, 上了一道用大蛤腹足肌烹制而成的汤肴, 色泽洁白细腻, 鲜嫩脆爽 。王绪询问菜名, 店主回答尚无菜名, 求王 秀才赐 名 。王绪乘兴写下 “ 西施舌” 三个字 。从此, 此菜得名 “ 西施舌” 。鲁南及鲁西南地区包括临沂、济宁、枣庄、菏泽等 。该地区多为古代鲁国之地, 居民讲究礼仪, 也精于饮食膳事 。如临沂八宝豆豉、临沂羹糁、单县羊肉汤、济宁的甏肉, 均为当地名吃 。其代表菜有 “ 清蒸鳜鱼” 红烧甲鱼” 奶汤鲫鱼” 油淋白鲢” 等 。另外, 孔府菜肴也是鲁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制作讲究精美, 重于调味, 工于火候; 口味以鲜咸为主, 火候偏重于软烂柔滑; 烹调技法以蒸、烤、扒、烧、炸、炒见长 。著名的菜肴有 “ 当朝一品锅” 御笔猴头” 御带虾仁 ” 带 子上朝” 怀抱鲤” 神仙鸭 子” 油泼豆莛” 等 。传孔子后裔孔繁坡在清朝任山西同州知州时, 特别喜欢吃鸭子, 他的家厨就千方百计变换烹调技法 。有一次这位厨师将鸭子收拾干净后, 精心调味, 入笼蒸制 。因当时没有钟表, 用燃香计时, 香燃尽后取出鸭子, 味香醇美, 软烂滑腴 。孔知州吃后大加赞赏, 于是赐名 “ 神仙鸭子” 。有一次乾隆来曲阜祭祀孔子, 事毕用膳, 由于不饿而吃 的很少 。衍圣公很着急, 传话让厨师想办法 。厨师正急得团团转, 此时有人送来一筐鲜豆芽, 一个厨师顺手抓了一把豆芽, 放上几粒花椒爆锅, 做好以后送了上去 。乾隆从未吃过这道菜, 出于好奇, 尝了一口, 由于此菜清、香、脆、嫩、爽, 竟大吃了起 来 。从此, “ 炒豆芽” 就 成了孔府的传统名菜 。近年来, 鲁菜大师在继承、发扬、开拓、创新鲁菜方面做出了巨大的 努力, 新派鲁菜、创新鲁菜不断涌现, 使山东的餐饮市场 红红火火, 鲁菜正在竞争 中不 断巩固、发展、壮大 。鲁菜大师王兴兰带团到台湾举办 “ 鲁菜美食 节” 引起了空前轰动, 由 此吸引台湾客商不远万里来济 南 投 资 。时代发展了, 人们的观念变化了, 鲁菜也跟着发展 了 。贾富源大师的“ 迷宗菜”、纪骁峰大师的 “齐鲁胶东菜”、潍坊东方饭店的 “ 板桥宴 ” 等, 都 是在鲁菜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 。在第十三届中国厨师节上, 青岛汇泉王朝大酒店的 “ 海珍宴”、济南龙泉大酒店的 “ 名泉宴 ” 均 荣 获“ 中华名宴 ” 称号 及 金厨 奖 。在第四 届中国 美食节上,济南桃源大酒店的 “ 桃花源宴” 荣获 了 “ 中华名宴 ” 称号, 天外村 酒楼 的 “ 蟹黄大裙翅”“ 肉末海参”“胶东酱焖鲍” 等菜被评为中国名菜 。苏州美食介绍1、太湖梅鲚,鲚鱼,体侧扁,腹稍润、尾细长,银白色;体形略扁薄,头尖小而口大,两眼着生于头的前上端,腹部稍阔,尾则细狭,鳞细色白,整体呈窄长的毛竹叶状 。2、太湖白虾,亦称脊尾白虾 。素有“太湖白虾甲天下”之说 。太湖白虾形状与其它淡水虾别无二致,白虾色白壳薄,通体透明 。3、苏式糖果,有明货、炒货、软糖、特味4大类150多个品种,如松子糖、粽子糖、花生糖、三色松子软糖、脆松糖、松子南枣糖等 。4、松鼠鱼,此鱼色泽酱红,外脆内嫩,甜酸适口,乾隆食后大为赞赏,松鼠鱼便传扬出名 。松鼠鱼以桂鱼作原料 。桂鱼肉质细嫩,骨疏刺少,经剞花、油炸后、头大口张,尾部翘起,内似翻毛,形似松鼠,浇上虾仁、笋干、番茄酱卤时还会发出嗤嗤如松鼠的叫声 。5、阳澄湖大闸蟹,又名金爪蟹 。产于阳澄湖 。蟹身不沾泥,俗称清水大蟹,体大膘肥,青壳白肚,金爪黄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
三个字的传统特色名菜 三个字的水产名菜

文章插图
傣族园的特色饮食
三个字的传统特色名菜 三个字的水产名菜

文章插图
本人五一假期要去武汉,知道武汉的人来说一下,先谢过了武汉人的性格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性格 。而城市的性格是由它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雕塑而成 。武汉是座古老的商业都市,交通发达,往来便利,诸多年前便已是南人北客与本地土著混杂而居,真正的武汉本地人已难以成为大多数了 。武汉有一本关于汉口旧事的书,名为《汉口竹枝词》,其中写道:“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 。在武汉,我们能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汇入武汉居民的外乡人,初来乍到时,多也对武汉人的性格大有牢骚 。然则不多时日,这些发牢骚者自己的性格也都迅速为武汉人所同化,一改他们原先自认为有别于武汉人的地方 。原因何在呢?盖实为武汉根深蒂固底蕴厚重的市井文化也 。这种市井文化有着极强的溶解力,轻易就将外来的东西消化掉了,并将外来者塑造成自己所需要的角色 。武汉人不像上海广州人那么排外,仿佛跟外来人比跟本地人更能友好相处,大约相当的程度也是因为自己多半来自外地 。与此同时,武汉又是个地处于南北夹缝中的城市 。这种地位令武汉生出诸多尴尬 。对于北方,武汉的冬天有着它的寒冷,气温可达零下好几度,而在夏天却绝无它的凉爽,当北方人夏夜盖着薄被睡觉时,武汉人却只能把床搬到露天以便能熬过一个闷热得几近残酷的夜晚 。对于南方,武汉的夏天有着它的湿热,温度高可达40度甚至更高,而冬天却又绝无它的温暖,当南方人穿着毛衣过春节时,武汉人却不得不在家里燃着炉火以便取暖 。于是乎,武汉这地方便兼有了南北方各自的短处:夏天的高温湿热和冬天的天寒地冻 。要命的是武汉偏偏地处南北之间,南方认为你是北方,北方认为你是南方 。在南方的办公室里装冷气时,武汉被认作是北方了;在北方的家中设暖气时,武汉又被当作了南方 。万般无奈的武汉人,只好冷时比北方冷,热时比南方热 。为此,武汉人的性格便也呈南北兼容之状:既有北方人之豪爽,亦有南方人之聪慧;换一种词汇,也可谓既有北人之蛮,亦有南人之狡 。大热大冷的生存环境,自是让人的性格亦大起大落 。所以武汉人易暴易怒,但也易解积怨,不计前嫌 。正所谓来得快去得快 。来此长居的外地人,亦同样摆脱不了这气候的压迫,于是身不由己地武汉化了 。而仅到此一游的外地人,则只撞得见武汉人的易暴易怒这一个环节,却见不到武汉人于一笑中尽释前嫌的环节,由此而容易对武汉人怀有偏见 。所以我说,与武汉人相处时间短的人,多半会对武汉人持贬意评价;但同武汉人相处时间长的人却一定会体会到武汉人性格的可爱 。武汉是一个有争议的城市 。人们谈到武汉,挂在嘴上的总是三个字,“大”,“乱”,“热” 。说到大,武汉肯定不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论城市人口,它比不上北京,上海,也比不上天津;论面积,虽然它也算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但一个巨大的东湖之外,它的建成区与天津的建成区不相上下,并不能同京沪两市相匹敌 。但奇怪的是,在中国,只有两个城市的前面曾被冠以“大”名,其一是上海,其二就是武汉 。武汉之“大”,或许是因为它的地域特征给人以“大气”的感觉,或许也是因为三镇隔江相望的城市结构造就了一种雄伟的印象 。武汉雄踞江汉平原,在这座城市里,既有大江大河,也有大湖和山陵 。茫茫长江纵贯市区,串联起武汉三镇,滔滔汉水分割汉口汉阳,这里可能也算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大城市之一,沙湖、南湖,东湖等大湖分布于城区,周围还有不计其数的小型湖泊,其中的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整个城市具有一种左拥两汉(汉口汉阳),右抱武昌,城中有湖,湖畔绕城的格局,显得一望无际,浩浩荡荡 。武汉三镇中,如果把武昌和汉口两镇分别搁在其它地方就已经可以算是两座大城市了,何况它们还连成一体,于是就简直是城市中的庞然大物了 。南京与武汉,都是长江边的大城市,但与武汉相比,南京就显得很小了 。记得曾经骑自行车去看南京长江大桥,桥东市声繁华,一派都市景象,但往桥西一望,则是一片莽原,就有一种繁华将尽的凄凉感 。而你在武汉就不会产生这种印象,无论站在武汉长江大桥或者长江二桥的桥头上,两头都是一望无尽的繁华城市景色 。夜晚经过长江大桥,但见车灯流如梭,两岸灯火辉煌,那边是汉口林立的高楼,这边桥下是司门口商业区的闪耀的霓虹灯 。假如你从汉口火车站下车,乘上去往武昌俞家山下华中理工大学的公共汽车,需要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无怪第一次来武汉的人,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就是大 。说到乱,似乎与武汉的性格有关 。与长江边上的所有城市一样,武汉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站在黄鹤楼上俯瞰武汉三镇,你会深深地被这座城市秀美的容颜所吸引,近处,长江如玉带飘然东去,虹桥飞架,车辆穿梭,龟蛇二山,遥遥对视,北岸的汉口高楼林立,商业繁盛,南岸的武昌秀丽沉静,文质彬彬,远处的东湖若隐若现 。其实,在大城市中,还没有哪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风光如画的 。武汉打出的口号是“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我觉得,与一些根本缺乏这类资源的城市相比,这种口号并不显得矫情和夸张 。但是,武汉人虽有“九头鸟”的精明,却在精明之外,自有一种放达不羁,豪爽冲动的气质 。因此就显得大大咧咧 。并不像某些自然环境不好的城市那样善于藏拙 。所以武汉不像北京那样宏伟整齐,也不像上海那样精致洋气 。当你走进武汉的街道,就会产生“乱”的感觉 。火车站是人对城市产生第一印象的地方 。但从武昌火车站出来,你看到的却是一片乱糟糟的景象:四处游走的人群,凌乱而拥挤的建筑,堵满车辆的道路,都给人以乱的感觉 。在武昌主干道之一的武珞路上,水泥路面因为年久失修而显得破落,坐在公共汽车上,颠簸得一塌糊涂 。两边的建筑纷乱,店铺杂然,即使有鳞次栉比的高楼,也掩饰不住这条大街的杂乱无章 。汉口的中山大道,解放大道高楼林立,洋溢着活力与繁华,但也同样显得纷乱拥挤 。不过,如果你以为武汉也就这样子,那么你就错了 。武汉就像武汉人的性格一样对比强烈,破旧的地方破旧依然,可它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都市风景,在武昌的中南大道、东湖路,汉口的中山大道(六渡桥以西)、江汉路等路段,你都能够看到一些精致漂亮的街景,不亚于中国任何的现代都市 。因此,这些地方也成为武汉城市形象的代表 。入夜时分,走在武汉街头,众多的娱乐场所和闪耀的霓虹灯,让武汉流光溢彩,繁华而充满了活力 。武汉的司机也大大咧咧,尊章意识不强,即使有警察,他们也不很在意 。开起车来又“猛”又“刁” 。“猛”是说他们性子急,喜欢开飞车,只要路况允许,他们就会把车开得让人提心吊胆 。“刁”是说他们在拥堵的车道上善于“钻空子”,只要有点空隙,他们就会设法让自己的车立刻补上 。因此,在武汉的街道上,经常可以见到汽车你追我赶 。就连公共汽车在路上遇到乘客招手,只要没有警察,也敢随便停车 。武汉的公共汽车班次很多,各个站点上常常被各种车辆挤得满满的 。为了争乘客,各个车的售票员都在那里拉开嗓门喊“司门口!”、“武珞路!”“武汉关!” 。由于武汉街头上供行人过街的天桥和隧道都不多(但比天津还是要强一些),因此,行人乱穿马路的现象也很普遍 。武汉的乱还与这个城市中各种铤而走险的人物有关 。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是个大码头,各色人等聚集的环境造就了武汉人的江湖气,更重要的是,它虽然在地理上位居中国中部,却远离政治中心,很少受到庄严典雅的庙堂束缚,因此,武汉人在保有一种楚人蛮气的同时,也保有了一份楚人的灵气 。“蛮气”使他们尚自由,爱冲动,无拘束,说话大声武气,做事豪放洒脱,性格火辣,冲动起来天王老子都不在话下,这种性格使武汉历来都是一个容易“着火”的城市,从武昌首义到二七罢工,从二十年代的大革命到六十年代的“百万雄师”,武汉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们身上那种火辣冲动的性格 。外地人到武汉,总是对武汉人那种粗大的嗓门印象深刻,让人觉得武汉人不好打交道 。就连一般在中国总是被人高看的外国人在武汉也领教过武汉人的厉害 。当年上英语口语课,一位外教曾经说起他在汉口的经历还耿耿于怀,他在中山大道上走路不小心,踩了一位年轻人的脚,连声对他说对不起,可那位年轻人横眉冷对半天,坚决不买帐,反过来踩了他一脚这才悻悻然地走了 。武汉的犯罪率高大约也与这种爱冒险、易偏激的性格有关 。说到武汉的热,尽人皆知 。武汉是全国著名的三大“火炉”城市之一,它从二三月份变暖,进入万紫千红的春天,到五月份开始转热,到七月八月九月开始大热,在此期间,武汉一直是象是被浸润在热水中 。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而从十二月份开始,武汉又转入了冷 。这里不像北方,冬天没有暖气,人们也没有烤火的习惯 。虽然气温不像北方城市那么低,但由于气候相对潮湿,所以显得阴冷,在这样的气候中,冻疮是经常发生的 。这种大起大落的气候,许多外地人是很难适应的 。但武汉人却依然过得优哉游哉 。武汉人那种大起大落的脾气,恐怕也与这种气候不无关系 。武汉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武汉市民性格也与它的气候一样多彩多姿,春天花繁叶茂,武汉人特别喜欢郊游,在东湖边上,珞珈山旁,到处都可以看到赏花、野餐的人群,在其他地方,像东湖这样的美丽风景区,早就被圈上围墙,变成公园收费赚钱的地方,但武汉却把东湖的大部分区域向市民免费开放,这也可以算做武汉人的一种福气了 。不过,最能体现武汉的城市性格的,还要算夏天,武汉的夏天,热浪滚滚,在这种气候中,一个外地人是不敢轻易出门的 。但夏天却给武汉人在长江戏水、在东湖游泳提供了机会,因此,武汉的水边上,总是热浪滚滚,各路游泳高手,都在这里尽显风姿 。显示着武汉人的豪情 。而等到夕阳西下之后,几乎所有的武汉人都会走出家门,要么找地方歇凉、聊天,要么搬一支竹床放在外面,要么邀朋请友寻个小摊尽情夜宵 。于是,白天是太阳的热,晚间是人潮的热 。使整个武汉的夏夜,都人声鼎沸,在这种夏夜的生活中,武汉人火爆性格后的另一面,也尽情展露 。他们显得机敏、聪慧,见多识广,头脑清楚 。而许多浪漫和不那么浪漫的爱情故事,也多在这样的时候发生 。武汉是一座热辣辣的城市,它充满一种平民城市的激情和活力 。它坦荡而不做作,懒散而富有情趣,它不排外,你在这里几乎没有外乡人的感觉;它有个性,你在这里可以听见尖锐而爽直的言谈,却很少听到肉麻的谀词,它见多识广,又经常沉溺于自我的冥想,很少有自吹自擂的愚蠢的虚荣心 。武汉饮食文化传统小吃“不需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汤圆宵夜好,毋鱼肥美菜茎香 。”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这首《汉口竹枝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武汉的食俗及其特有的风味小吃 。武汉的风味小吃品种很多,历史悠久,如源于战国时期伪清水棕、南北朝时的春饼边、隋唐时的绿豆皮、宋元时的油果、明清时的米酒、面窝和近代出现的三鲜豆皮、汤包、热干面,等等……老通城豆皮“老通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楼的名字,以经营著名小吃三鲜豆皮驰名,有“豆皮大王”之称 。这家酒楼创办于1931年,原位于古汉口城堡大智门外,为城乡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胜利后复业,改称老通城甜食店 。该店仿照湖北民间的传统小吃豆皮,锐意改进,配合甜食应市,颇受欢迎 。其制法是将绿豆、大米混合磨浆,在锅里摊成薄皮,内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馅料,用油煎好 。特级厨师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鲜肉、鲜蛋、鲜虾仁为主制作馅料,创制出三鲜豆皮,皮包金黄发亮,入口酥松嫩香,更加烩炙人口 。四季美汤包“四季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如春炸春卷、夏卖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饼等 。1927年开业,生意兴隆,后有特级厨师钟生楚等在该店制作江苏风味武汉化的小笼汤包应市,受到顾客的好评,被誉为“汤包大王”,使该店变为主要供应小笼汤包的汤包馆 。其制馅讲究,选料严格,先将鲜猪腿肉剁成肉泥,然后拌上肉冻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面皮里,上笼蒸熟,肉冻成汤,肉泥鲜嫩,七个一笼,佐以姜丝酱醋,异常鲜美 。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除鲜肉汤包外,他们还应时制作蟹黄汤包、虾仁汤包、香菇汤包、鸡茸汤包和什锦汤包等 。小桃园煨汤“小桃园”是坐落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该店创始于1946年,有陶、袁两个小贩在这里搭棚设摊,经营油条、豆浆之类的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店名“筱陶袁”,解放后谐音化为“小桃园”,是著名的“煨汤专家” 。该店经营的主要品种有瓦罐鸡汤、排骨汤、蹄膀汤、八封汤、脚鱼汤、牛肉汤、鸭汤等,以瓦罐鸡汤最驰名 。其原料为黄波孝感一带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鸡,剁成鸡块,先入油锯爆炒,再倒入内有沸水的瓦罐内,用旺火粮熟,小火煨透,汤鲜肉烂,原计原味,营养丰富,是老人、病人、产妇的滋补上品 。八封汤和其他粮汤也都各具特色,鲜香可口,深受食客喜爱 。谈炎记水饺谈炎记水饺馆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384号,距利济路口不远,1920年由黄陂人谈志祥创办,专门经营水饺近八十年,有独到的制作水饺技艺 。从选肉、配料、点味、制馅、制皮到包制、熬汤、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如以鲜猪腿、黄牛腿肉制馅,猪蹄熬汤,配上虾米、香菇、香菜、葱花等佐料,使水饺的馅嫩、汤鲜、形美、皮薄,吃起来爽口润腹,余香满口,吃后留有余味,使人吃了还想吃 。除了传统的鲜肉水饺,名师谈银山近几年还陆续研制出冬菇水饺、厂米水饺、三鲜水饺、鸡茸水饺、虾仁水饺等新的品种,适应不同食客的口味 。蔡林记热干面蔡林记热干面馆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854号,面对水塔,生意兴隆,日销量约15000碗,接待品食者万人以上 。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制作的方法是先把面条基本煮熟,然后携起来排油摊凉,吃时再在开水内滚烫几下,沥水,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和醋等作料拌匀,上口时香气扑鼻,耐嚼有味 。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干面馆和摊点,热干面已成为武汉人早晨爱吃的早点小吃之一 。老谦记牛肉豆丝老谦记是坐落在武昌司门口的一家风味小吃店,主要经营牛肉豆丝,兼管牛肉汤菜,随意小酌 。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武汉人很爱吃,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 。老谦记经营的是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 。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 。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别有风味 。面 窝面窝和热干面一样,也是武汉人爱吃的早点之一,制作简单,遍及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多为摊点经营或由饮食店兼管 。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创始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9年) 。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干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 。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 。特色菜肴与小吃相对的武汉大菜是荣列全国十大菜系的鄂菜之精华和代表,它源于古代楚国的佳肴,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味和一批名菜,如清蒸武昌鱼、腊肉炒菜薹等…… 清蒸武昌鱼武昌鱼是驰名中外的水产,盛产于武昌县和鄂州市共管的梁子湖中,封建时代是贡品,现在是席上珍馐 。其烹制方法多种多样,十分讲究,最负盛名的是清蒸武昌鱼,制作最佳的菜馆是武昌大中华酒楼 。这家酒楼由安徽人集资,创办于1933年,以擅长烹制武昌鱼著称 。由于清蒸的方法最具代表性,通常以武昌鱼作为清蒸武昌鱼的品名 。他们一般用一公斤左右的鲜活樊口鲸鱼作主料,辅以火腿、香菇、冬笋、鸡汤等十多种配料调料,上笼清蒸,严格控制火候,使之恰到好处 。蒸好后再在鱼上缀上红、绿、黄各色菜丝,使之色彩艳丽,香味扑鼻,鱼肉细嫩,汤质鲜美 。除清蒸外,他们还运用油焖、红烧、花酿等法创制三十多种鱼馔 。黄焖甲鱼湖北人吃甲鱼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黄焖甲鱼是楚乡名菜 。甲鱼也叫团鱼、元鱼、雷、鳖,俗称王八,营养丰富,有滋阴补肾的功能,其甲其肉均可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视之为药物 。武汉大中华、老大兴园和云鹤等酒楼将甲鱼黄焖,配上香菇、鸡汤等调料,鲜美香糯 。皮条鳝鱼皮条鳝是从荆州、沙市传入武汉市的传统名菜,荆州地区己经食用数百年了 。鳝鱼味美,且有药用价值,《名医别录》说它有补五脏、疗虚损的功效 。皮条鳝鱼以老骨后切成长条,制熟后犹如皮条而得名,又因形如竹节,也叫竹节鳝鱼 。汉口云鹤酒楼、老大兴园酒楼和老会宾酒楼烹制的皮条鳝鱼都很考究,制法是用二道不同温度的油余炸至皮酥,再挂上糖醋黄汁,色泽金黄,外酥内嫩 。老大兴鲤鱼“老大兴”是坐落在汉口利济北路靠近解放大道航空路口的老大兴园酒楼的简称,这家己有一百四十多年历史的酒楼以烹制蛔鱼著称,享有“蛔鱼大王”之誉,与“豆皮大王”、“汤包大王”、“喂汤专家”并称为武汉风味的“三王一专” 。蛔鱼即长吻鲑鱼,又名江团、白吉,鱼体圆长,口在头下,呈新月形,全身无鳞,多产于长江中游 。这家酒楼的著名厨师刘开榜在抗日战争前后烹制出红烧蛔鱼,使他本人和酒楼获得“鳞鱼大王”的荣誉 。这一称号经过第二代曹雨庭传到第三代江显山,使传统技艺有了新的发展,创制了清烛蛔鱼、网油蛔鱼、粉蒸蛔鱼和氽蛔鱼等新的品种,色、香、味、形俱佳 。洪山菜苔炒腊肉洪山菜薹即产于武昌洪山一带的红菜薹,颜色紫红,脆嫩清香,营养丰富,常食不厌,是武汉人冬春两季的家常菜之一,同武昌鱼一起被誉为楚天两大名菜 。洪山菜薹炒腊肉,做法很讲究 。菜薹要选洪山宝通寺周围种植的,要既鲜且嫩,主要吃薹,薹用手折,长约寸许,洗净沥干备用 。腊肉也要切成一寸长的薄片,先放进锅里煸妙,然后捞起,再炒菜薹,最后把腊肉掺入,起锅装盘 。吃时菜薹鲜嫩脆香,腊肉醇美柔润,别有风味 。东坡肉位于汉口解放大道中段的云鹤酒楼有一种用冬笋、菠菜、五花猪肉烹制而成的名菜,以“冬”谐“东”、“菠”谐“坡”而称为东坡肉,味道鲜美,香气扑鼻,颇受食客的欢迎 。此菜源于湖北黄州,与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谪居黄州有关 。1080年苏轼被贬到黄州,躬耕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当时黄州肉贱,但烹调不好,味道不鲜 。苏东坡经过试验,摸索出一套炖制五花内的方法,炖出来的肉色泽红艳,味醇可口,后人就把这种炖肉叫做东坡肉,在黄州地区流传九百多年 。后来传到武汉时,烹饪技术上有改进,味道更加鲜美 。无独有偶,在苏轼生活过的四川、浙江也都有风味不同的东坡肉 。更有趣的是云南大理的少数民族在结婚时,还有新郎新娘合吃东坡肉的习俗 。黄陂三合黄陂三合是武汉市郊县黄陂民间的传统佳肴,已经流传数百年 。三合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肴合而为一的统称,当地群众又称之为三鲜,他们把三鲜作为品评筵席的起码标准,有“没有三鲜不称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 。三鲜各有其制作传统技艺,鱼丸选用鳃鱼剁茸,配上蛋清、葱白、姜汁、猪油等余制而成;肉丸选用猪腿夹肉剁碎,配上鱼茸和各种调料,酥炸而成;肉糕的原料和肉丸相同,但作成糕状,蒸制而成 。三菜合烧,鱼有肉味,肉有鱼香,别有风味 。由于三菜中有鱼、丸、糕三字,鱼与余谐音,龙的方音为圆,糕与高同音,人们便赋三合以年年有余、家家团圆、步步高升的寓意,为图吉庆,年节必备 。1941年黄陂人在汉口打铜街开设黄陂合记餐馆,把黄陂三合传到武汉,把乡土菜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使得鱼丸滑嫩、肉丸松泡、肉糕软柔,颇受欢迎 。后来随着武钢的建设,合记餐馆迁到青山建设七路,改名解放酒楼,继续精制此菜 。沔阳三蒸沔阳是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大县,历史上包括今洪湖市,近年改制为仙桃市 。这一带水面较多,物产丰富,为鱼米之乡,人民爱吃蒸菜,有“无菜不蒸”的食俗,被称为蒸菜之乡 。三蒸即三样蒸菜,有的说指蒸鱼、蒸肉、蒸鸡,有的说指蒸鱼、蒸肉.蒸丸子,有的说指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 。所谓蒸珍珠丸子,是将鱼、肉剁茸加料,挤成丸子,放大筛内滚粘糯米,然后上笼蒸熟,熟后的糯米晶莹透明,犹如珍珠 。如不滚粘糯米蒸制,就叫蒸白丸 。1931年汉口民生路开办了一家沔阳饭店,以善制三蒸驰名,五十年代随武钢建设迁至青山工人村60号营业 。沔阳三蒸至少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揭竿起义,一举攻下沔阳县城 。陈的妻子潘氏(一说罗氏)夫人亲自掌厨,将鱼、肉、藕等拌上米粉,配上其他佐料,装碗蒸制,犒赏起义农民 。大家吃了,啧啧称赞,此后即世代相传,喜食蒸菜成习 。蟠龙卷切蟠龙卷切又名蟠龙菜,是汉口云鹤酒楼、老会宾酒楼经营的楚乡名菜之一,源于湖北钟祥县,见于钟祥县志,有百多年的历史 。当地有多种传说,均与明代嘉靖皇帝有关 。1521年,正德皇帝朱厚照病逝,既无子嗣,又无嫡亲兄弟,便由封于承天府(钟祥)的兴献王之子朱厚璁继位 。传说朱厚璁怕其他藩封在外的叔伯兄弟先期到达北京,抢占皇位,便装扮成解京囚犯,日夜兼程进京,饿了就吃套在颈上的一种环状食品:外为鸡蛋皮,内包鱼、肉馅,蒸熟成形,吃时方便,味道鲜美,爽口不腻 。一说朱厚璁赴京前向他的老师辞行,老师与厨师商量做一道别出心裁的佳肴款待这位即将登基的皇帝,便以鸡蛋作皮、鱼肉作馅,卷成长条,蒸熟后再切成薄片,码于盘内,使成龙形,称为吃肉不见肉的蟠龙卷切 。也有人说是朱厚璁继位后回钟祥为父亲造陵时顺便看望老师,老师为他设计此菜的 。后来流传开来,持久不衰 。武汉的餐馆、酒楼在民间制法的基础加以改进,使之成为色、香、味、形俱佳的著名鄂菜 。老会宾葵花豆腐“老会宾”是老会宾酒楼的简称,1929年开业,以烹制鄂菜著称,并能兼采京苏大菜之长 。坐落于汉口三民路,在六渡桥闹市区 。葵花豆腐是这家酒楼独创的名菜,创于特级厨师宗良植、高级厨师宗良松兄弟之手 。他们在四十年代即师承胡承藩师傅的技艺,制作出别具风味的一品豆腐 。制作方法是把鲜嫩豆腐去皮擦碎,掺入鱼茸、虾仁、火腿等配料,精心烹制而成,名曰豆腐,实乃上等佳肴 。应市后轰动武汉三镇,许多美食家专到这家酒楼点食此菜 。厨师们精益求精,又设计改进一品豆腐的造型,在作好的一品豆腐上饰鸡蛋皮丝,周围镶上绿色菜叶,使之状如葵花,改名葵花豆腐 。这一名菜引起心向祖国的一对天沔籍华侨夫妇的极大兴趣,他们在品尝以后即兴题诗说“葵花豆腐奶菜心,令人怀念老会宾,楚乡佳看风味浓,品过倍感家乡亲 。”【三个字的传统特色名菜 三个字的水产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