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畅通基层就医“最后一公里”——人口大省四川“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调查( 二 )


专家与患者“面对面”医患“零距离”让救治高效便捷
“患者的身体状况有了改善 , 下一步可以进行手术了 。 ”最近 ,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该院肝脏外科陈哲宇教授正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进行一场远程会诊 , 为一名包虫病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
这是四川远程医疗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 , “互联网+”让医患沟通实现“零距离” 。
包虫病 , 被藏区群众称为“虫癌” , 是一种由犬只传播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 而四川甘孜州是包虫病发病最为严重的地区 。 近年来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了华西—藏区“一网双模”包虫病防控体系 , 即依托华西医院的远程医学网络 , 通过在线在位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 , 全面铺开包虫病防控工作 , 对甘孜州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进行同质化、规范化培训 , 帮扶其建设专业化医疗团队及关键性技术人才 。
“消灭包虫病需要防治结合 , 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 。 ”陈哲宇教授曾担任甘孜州人民医院副院长 , 帮助当地建立起包虫病防治的学科体系 。 “过去 , 患肝包虫病的复杂病人手术在甘孜州人民医院是不能进行的 , 在我们的帮扶下 , 现在当地医院已经能做相关手术了 , 基本做到了肝包虫病治疗不出州 。 ”他说 。
虽然已经结束藏区帮扶回到成都 , 目前 , 陈哲宇教授还经常给甘孜州人民医院包虫病病人进行远程会诊 , “面对面”进行疑难病例讨论 , 突破时空壁垒 , 持续不断帮助当地提升诊疗能力 。
5G技术叠加“互联网+” , 在远程会诊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 。 四川省人民医院就曾经通过5G城市灾难医学救援系统 , 在四川长宁地震中 , 与长宁县中医院的一例地震伤员进行实时远程视频会诊 。 这也是当时世界首个将5G技术运用于灾难医学救援的案例 。
与此同时 , 互利网医保支付也在不断创新中 。 去年3月 ,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成都市医保局因地制宜地推出“互联网+”医保创新措施 , 在成都率先打通线上医保个账支付通道 。
同时 , 四川省卫健委还会同四川省医保局将互联网复诊等4个项目纳入了医保支付政策 , 不断优化便民惠民服务水平 。 截至今年5月底 , 四川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31.29万人次 , 远程影像诊断750.25万人次 , 远程心电诊断394.41万人次 , 有效缓解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 。
“医联体大数据库”促“同质化诊疗”弥补基层服务“短板”
“以前娃娃发烧去大医院看病 , 经常是一大家子人一起出动 , 排4、5个小时的队 , 看几分钟 , 大人娃娃都非常折腾 。 现在 , 家门口就能看了 , 又快又放心 。 ”家住成都神仙树大院的李女士带着2岁的娃娃刚看完病 , 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华西妇儿联盟”带来的便利 。
走进成都市高新区芳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墙上“华西妇儿联盟医生”的牌子格外醒目 。 值班医生一边详细询问患儿病情 , 一边往电脑里快速输入各项指标 。
“这套互联网儿科决策支持系统 , 能帮助我们基层儿科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情 。 ”正在看病的值班医生说 , 去年 , 有位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 , 看起来 , 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 , 但输入各项指标后 , 系统立即提示“建议转诊” 。 最终发现 , 孩子患的是急性白血病 。 过去 , 他们一个月最多看10多名患儿;现在 , 每天要看80-90人 。
变化的背后 , 关键在于“同质化诊疗” 。 2015年起 ,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开展课题研究 , 形成了50种儿科常见疾病诊疗与转诊标准 。 依托这一成果 , 医院建设“华西妇儿联盟”时 , 在基层大力开展标准化诊疗业务培训 , 特别是转诊指征、重症识别的判断训练 。 基层医生只要通过专家组考核选拔 , 就能被挂牌认证 , 关键是 , 认证后的基层医生可以通过这套互联网“医联体大数据库”在基层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 , “就像及时能得到了大医院专家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