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历史渊源有哪些

【霜降历史渊源有哪些】霜降,24节气中的第18节气,每年10月22日至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10度为霜降 。那么网友知道霜降的历史渊源吗?让我们看看 。

霜降历史渊源有哪些

文章插图
1、《逸周书·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
2、《国语·周语中:火见清风戒寒 。三国吴韦昭注:霜降后,清风先到,所以戒人为寒 。
3、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云,雨,夏露,冬霜,温则雨,寒则雪 。雨露冻结的人都是从地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天而降 。无论是露还是霜,都是从地发出来的,不是从天而降,霜降这个名字只是一个比喻 。
4、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在节气方面,还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 。
5、在北方的霜冻季节,夜间散热迅速,温度降至0摄氏度以下,因此圆形露水凝结成六角形霜花,形成冬季前的初霜场景 。古人认为霜冻是从天而降的,所以他们把初霜的太阳术语命名为霜冻 。事实上,霜冻和露水一样,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特别是当夜间没有云时,地面散热更快,更容易形成霜冻 。民间谚语说,霜冻再次看到阳光明媚的日子,瑞雪兆丰年 。
6、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露结为霜是指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一种坚硬的小冰滴,霜冻是指温度急剧下降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 。其致命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而异 。霜冻的形成必须降低到地面或地面的温度0℃以下,地层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应达到一定程度 。因此,霜冻不一定是霜冻,霜冻不一定是霜冻 。然而,由于霜冻的温度相对较低,如果继续冷却,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
以上是霜降的历史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