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全球已上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基本情况 。
来自:Deeptech《2022年全球肿瘤免疫疗法技术与行业研究报告》
其中,PD-1/PD-L1是目前市场主流,占据了90%左右的市场 。全球卖得最好的PD-1——默沙东的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2021年销售额接近172亿美元,是除了新冠疫苗以外,卖得最好的药品 。
在中国主要的创新型药企几乎都有相关布局,恒瑞医药的管线中可以找到所有免疫检查点常见靶点的踪迹 。
从战略上讲,这一疗法是兵家必争之地 。
从临床使用上看,近年来医保谈判之下,越来越的肿瘤患者用上了这种疗法并从中获益 。
全国最大的肿瘤患者线上社区与癌共舞论坛版主、辽油宝石花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申龙海告诉虎嗅,针对特定人群,这种疗法确实提高了部分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 。由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复杂,目前单独使用总的有效率20%左右,多手段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增加疗效 。极少数患者也会出现严重免疫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近日在Nature子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也表明,超过30%的肿瘤患者找不到致癌基因突变,更不用说对症下药了 。
已有研究中,也有联合治疗方案在提高有效率、解决耐药性等问题上有所突破 。
从这个意义上讲,PD-1/PD-L1及其联合疗法的进一步研究确有需求,也有其必要性 。与生命的价值相比,投入再多的金钱都不为过 。
不过,在商言商 。对具体企业,这是否为正确的选择?
对于君实生物来说,PD-1是其在创新药棋盘上落下的第一子,肿瘤免疫疗法是从一开始就锚定的赛道 。到了今天,尽管销售额不仅如此人意,这一领域仍然是其最擅长,也最值得开发的“王牌” 。
可以看到,截至目前,该公司商业化的产品有3个,除了PD-1抑制剂特瑞普利,还有新冠中和抗体埃特司韦单抗,以及阿达木单抗 。
其中,阿达木单抗刚刚获批;去年营收中占据相当比例的中和抗体,以及此前被给予厚望的新冠小分子药,都是所有人心照不宣的、不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
在研管线中,除了新冠小分子口服药VV116以外,几乎都是肿瘤药,炙手可热的ADC、mRNA、siRNA,以及细胞治疗和疫苗等都有涉及,但从进度上看,普遍仍然是长线布局 。
因此,无论是从研发进度还是商业化的程度来看,PD-1和围绕PD-1搭建起来的肿瘤免疫治疗体系,都是最成熟的 。
至于是否正确,同写意美国医药特约评论员孟八一向虎嗅指出,战略选择“谈不上对错” 。创新药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行业,本质上是一场“烧钱”的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巨头也可能濒临破产,濒临破产的小公司也可能因为一个项目的成功举世瞩目 。
这样的不确定性也正是创新药的一大魅力 。
根据君实生物公开披露,2022年一季度,特瑞普利的销售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已经增长了211%,与去年同期比也有超过34%的增幅,“销售活动逐步走出低谷” 。
也许对免疫疗法能否在中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这一问题,只能靠包括君实生物在内的创新药企,拿更多临床试验结果和持续更新的销售业绩来作答了 。
为啥这么拼?
最近两年,中国医药企业对创新药的投入,甚至达到了令业界和旁观者心惊的地步 。
在中国,国内医药企业历来不重视研发 。2015年,中国生物拿出10亿元做研发已经令行业奔走相告 。5年前,恒瑞医药拿出12.7%的营收做研发,就被奉为“一哥”了 。
到了2021年,传统药企中,华海药业、丽珠制药、健康元等,在新药研发上的投入增幅都超过了营收的50% 。石药集团、先声药业、海思科、信立泰等,都纷纷拿出了当年营收的20%以上用来做研发 。
- 日本|日本匠人又要“鞠躬”!巨头企业三菱电机承认造假十年
- 在医疗资源紧张的背景下|莲藕医生全天候在线营业,确保有效应对健康管理问题
- 删库跑路、“投毒”、改协议,开源有哪几大红线千万不能踩?
- 虚拟货币7个月蒸发2万亿美元,“马斯克们”终结15万人暴富梦
- 本文转自:中国蓝新闻6月24日上午|温州大写第二代蓝藻水华物理喷射处理装备“温大碧晟号II”上水
- 厕所|男子动物园如厕 遇老虎趴窗全程“偷窥”!画面搞笑
- 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科创中国”智能科技助力“双碳”论坛举办
- 京东方|抚松万良举办电商培训,为“人参”拓渠
- 亚略特|技术为根,深扎场景,亚略特获得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认证
- 大数据|爱立信:全球5G移动用户将在今年超1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