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观新闻科技实力再创新高|体制机制改革篇:“硬核”科技政策 为上海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丨科创这五年( 二 )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科技实力再创新高|体制机制改革篇:“硬核”科技政策 为上海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丨科创这五年
文章图片
松绑减负
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 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 , 能激发人才活力 , 调动人才积极性 。
简化项目申报流程、优化科研人员出境审批 , 简化科研设备采购流程 , 科研项目经费实行包干制……科改25条的落地 , 让很多科研人员有了一种“松绑”的感觉 , 获得感切实增强 , 从而更加专注于创新 。 以单位首次申报项目为例 , 《关于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自主权的实施办法(试行)》出台后 , 可减少填写表格20% , 尤其是对于人才计划项目的申报 , 减轻填报工作量50%以上 , 甚至可“一次不跑”完成申报 。 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经费“包干制” , 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承担的自然基金项目和软科学研究计划中的“自选项目”和“青年项目”纳入包干制试点范围 , 全面优化科研仪器采购流程 , 其中无采购编号的仪器购买流程从之前的3个月缩短到最快3天 。
“名利双收”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科技成果转化多样性 , 离不开灵活的市场 。 市场决定创新报酬机制 , 以往 , 受制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规定 , 用于科研人员激励的收入总量存在一个无形的“天花板” , 即使科研活动创造了极大的价值 , 科研人员的工资也不能超出“额度” 。 《科改25条》提出 , 对竞争性科研项目中用于科研人员的劳务费用等都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 。 打破了科研人员收入“上限”有力激发了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
在不断完善修订的政策措施下 , 上海的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 , 也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成长发展 。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单位先后制定出台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方案 。 据国家相关机构发布的最新报告 , 2019年上海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成果的合同金额达36亿元 , 居全国第一 , 占全国总金额比23.6%;科技成果产出和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合同金额均全国排名第一 。
开放合作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交流
为了让科研人员“走出去”更便捷 , 上海将50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等科研事业单位纳入因公出国审批优化试点范围 , 其中22家科研事业单位新获得因公临时出国(境)人员审批权 , 出国人员政审和出国任务审批时间分别减少2/3 。 22家高校作为试点单位与市外办出国审批系统进行网络对接 , 办理出国手续实现“只跑一次” 。
另外 , 上海在全国率先创建外国人工作和居留许可“单一窗口” , 实现外国人工作相关证件“同一窗口、并联审批、同步拿证”;推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制度4.0版 , 下放外国人工作许可审批权至全市16个区和临港新片区;在全国率先出台创业类外国人才办理工作许可政策 , 允许孵化器、各类园区载体内尚在创业期的外国人才及研发团队成员办理工作许可 。
五年来 , 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创新列车正奋力前进 , 结合国家关于科技创新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要求 , 上海科技创新工作将持续推进 , 并在强化基础研究、培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 , 继续开展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 , 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 。
“上海科技”联合解放日报、上海科技报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