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营销价值凸显,喜马拉雅迎来新局点( 三 )


03
音频平台的新局点
厘清了在线音频的流量潜力和营销价值 , 一场波及在线音频的“注意力争夺战” , 似乎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
国外市场已经有了战况日趋激烈的迹象 。 Twitter在Clubhouse走红后推出了实时音频产品Spaces;亚马逊先后收购了独立播客平台Wondery和提供播客托管与“中插广告”服务的Art19;Netflix挖走了曾在ApplePodcasts任职的员工;HBOMax也已经在APP中发布播客内容……
国内市场似乎要平静许多 。 喜马拉雅领跑、蜻蜓FM和荔枝FM跟随的格局相当稳固 , 整体还处于投入换增长的扩张阶段 , 却也不乏涌动的暗流 。 字节跳动在2020年推出了“番茄畅听” , 腾讯在2021年将酷我畅听和懒人听书合并为“懒人畅听” , 网易云音乐悄悄加入了FM功能 , 短视频平台快手也上线了播客App“皮艇”……
需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在于 , 当音频营销的价值被越来越多品牌认可 , 耳朵经济的潜力在越来越多的案例中印证 , 属于音频平台的护城河在哪里?尼尔森的报告里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 却也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 。
一个关键赛点是场景 。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 , 音频在一些场景中有独占性 , 比如开车、通勤、睡前等场景里 , 既不会“打扰”用户的行为状态 , 又能够实现用户时间的“增值” , 进而充分利用音频多场景伴随的特质 , 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
这也是喜马拉雅推动耳朵经济的重要抓手 , 超过140分钟的用户日均收听时长 , 正是对用户碎片化时间的汇集 , 对开车、睡前、通勤、休闲、亲子等场景进行了深度覆盖 。 不仅培养了用户粘性和忠诚度 , 也为品牌伙伴提供了多触点、多场景沟通消费者的机会 , 潜移默化中加固了品牌资产 。
“听觉”营销价值凸显,喜马拉雅迎来新局点
文章图片
另一个关键赛点是内容 。
驱动海外平台深耕播客的诱因 , 离不开《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路透社、《大西洋月刊》等媒体上线音频内容的行为 。 国内的喜马拉雅等平台则构建起了PGC+PUGC+UGC的内容供给金字塔 。
可以找到的一组数据是:到了2021年 , 喜马拉雅活跃创作者的数量已经超过1351万 , 在内容生产层面遥遥领先同类平台 。 喜马拉雅在目前已与160余家头部出版社展开合作 , 并与数十家出版社打通纸质图书与有声产品的融合 , 目前亲子儿童类别下 , 已有超过20个反向出版专辑 。
喜马拉雅的内部布局也在近几年进入到了新赛段 , 剧场化运营模式上线了回响剧场、白夜剧场、赛搞岛、类星体剧场、书岛、天马座剧场等 , 推动中外经典文学、悬疑、二次元、科幻、游戏、有声动画等有声作品实现圈层受众有效触达 。
随着《三体》、《红楼梦》、《哈利波特》等精品广播剧和精品有声书的问世 , 让有声市场从野蛮生长走向精品制作 , 推动了动漫、游戏、文学等多种内容的有声化改变 。 出版社、影视平台也开始纷纷携带优质IP进行多元化开发 , 加速了有声书的改编浪潮 。
内容作为填充用户时间的“精神养料” , 作为和用户进行情感连接的纽带 , 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潮水的方向 , 影响着平台的吸引力 。
04
写在最后
随着注意力红利消失 , 在线音频在国内市场经过十年的打磨 , 正在逐渐打开属于“耳朵经济”的时代 。
毕竟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商业法则 , 苹果、吉利等硬件厂商的整合 , 自然会在市场卷起层层涟漪:在线音频的流量高地被重新认识 , 耳朵经济的营销价值被重新认可 , 而在汽车和智能终端上及锋而试的喜马拉雅 , 注定会在强大内容生态的加持下 , 成为耳朵经济再次爆发的弄潮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