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怎么养
【真正的野生娃娃鱼图片大全 养殖大鲵】其实娃娃鱼的真名是娃娃鱼,但是因为娃娃鱼的名字比较亲昵,所以现在比娃娃鱼更广为人知 。娃娃鱼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人们过去认为婴儿听到巨型蝾螈的叫声时会哭 。以下是娃娃鱼养殖方法的全面介绍:1 。养殖条件可以是室内也可以是室外 。室外养殖池专为室外建造,室内养殖池由各种闲置设施改造而成 。养殖池塘只需要安全牢固,保持流水或配备曝气机即可 。室内养殖池塘的面积从1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 。放养前,养殖池需要在水中浸泡一个月,保持pH值在6.4以下 。一般不需要强光,只能保持弱光或无光 。户外文化2 。日常管理大鲵的日常管理很简单,但是很重要 。投饵时,保持三套:定时、定点、定量 。了解大鲵的生态习性非常重要 。娃娃鱼喜欢安静怕噪音,喜欢清水浑水,喜欢黑暗怕强光 。我们应该在育种中尽力照顾这些习惯 。此外,火蜥蜴和养殖池塘应定期消毒防病,注意水温变化,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26,防止“夏天睡觉”,冬季防止水温低于冰点 。3.水质调节:大鲵池塘的水质应始终保持新鲜无污染,透明度高,溶解氧含量高,PH值在6.8-7.8之间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残留饵料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保持池水长时间流动 。4.温度和光照大鲵对水体的温度有严格的要求 。超过它的耐受量会导致大鲵在夏天冬眠或睡觉 。夏热冬冷时,必须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保证大鲵有适宜的水温生长环境 。此外,大鲵怕光,养殖场应采取措施避免强烈的阳光照射 。夜间巡逻时,娃娃鱼不能面对强光 。5.放养密度大鲵养殖池的放养密度取决于大鲵养殖规格、水源、水体、饵料等因素 。一般认为,在苗期,大鲵活动范围小,摄食能力弱,放养密度可适当高些,便于集中管理和饲养 。在大鲵成长期,考虑到大鲵活动范围大、摄食能力强、相互攻击,其放养密度应较小 。我们多年的养殖实践表明,育苗期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0 ~ 100只幼虫,成长期为每平方米5 ~ 20只幼虫 。放养时,规格应尽量保持整齐,个体间的差异不应超过0.5倍 。室内饲养 。投喂技巧养殖池设有饵料台,略高于水面 。最好用天然饵料喂养,主要是浮游生物、昆虫、肉类、鱼类、贝类等 。每天早晚喂一次,最好是早上7: 30前,晚上10: 30前 。扔饵的时候,要把最后一个饵清理干净 。喂食量为体重的5-10% 。水温16-23时,应增加投喂量,频率和时间可保持不变 。7.防盗防逃娃娃鱼的逃生能力非常强 。它能在陆地或水中快速移动,并能爬上重物 。如果不小心,它会逃跑 。一定要时刻注意防逃,特别是下大雨的时候 。养殖池和整个养殖场的所有进出水口和陆地通道都应安装防逃逸设施 。大鲵的经济价值较高,在养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防止不法分子盗窃 。8.大鲵的病害防治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和密度的影响,人工养殖大鲵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人工养殖大鲵高几十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第十七条:“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 。”因此,在养殖大鲵之前,必须先向相关部门申请领取养殖许可证 。具体做法是,养殖户可向县市(行署)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后报省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许可证后方可养殖,否则将视为违法 。
娃娃鱼的养殖为什么不让养殖娃娃鱼
大鲵有野生和养殖两种,种类不同,食用后果也不同:目前法律没有禁止食用养殖大鲵的规定,根据法律没有禁止的自由原则,养殖大鲵可以食用;或者那些食用或捕捉野生大鲵的人应该承担相关的刑事责任 。原因是娃娃鱼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也是我国珍视的濒危物种 。_根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禁止任何人和组织以任何名义猎捕、繁殖、出售、食用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
人工养殖的娃娃鱼可以吃吗?
娃娃鱼有很强的抗饥饿能力,即使两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 。同时会暴饮暴食,一顿饱饭可以增加你五分之一的体重 。当缺少食物时,同类之间就会出现相残的现象,甚至用鸡蛋充饥 。我喜欢水生动物,如鱼、蟹、虾、青蛙和蛇 。每年7-8月产卵,每尾300多枚 。雌性蝾螈产卵后,“任务”就结束了 。雄性蝾螈将卵带包裹在背上,2 ~ 3周后孵化 。从现在开始,雄性大鲵将承担起孵蛋的所有任务,直到15-40天后,小“大鲵”分散生活 。1.大鲵养殖池的设计与建造自然界中,大鲵生活在海拔300 ~ 800 m的山溪中,具有喜荫、怕风、安静、怕怕怕、爱干净、怕脏的特点 。最好模仿自然界大鲵养殖池的生活条件 。1.1养殖场选址要求1.1.1水资源要求根据我院多年采集水样的分析结果,大鲵养殖对水的一般要求是: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具体来说,在水源方面,最好使用清澈、凉爽、有生命的水,如山涧水、水库水、地下水等,这样排水灌溉都可以自由进行;水温应严格控制在0 ~ 28,以10 ~ 22为最佳温度 。水质方面,要求溶解氧丰富,3.5 mg/L以上,PH值6.5 ~ 7.5 。总硬度、碱度、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 。在水量上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1.1.2环境要求养殖池周围的环境应安静、凉爽、清新,四面环山,树木繁茂,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 。此外,还需要流量 。
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1.2养殖场的设计建造大鲵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有变态过程,人工养殖大鲵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 。其养殖池面积应视大鲵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1平方米,幼鲵池(幼鲵阶段1~2龄)1~2平方米,成鲵池(成鲵阶段2~4龄)2~4平方米,亲鲵池(4龄以上)5平方米左右 。大鲵各阶段养殖池,其形状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佳,长宽比为3:2,其高度要求在所养殖大鲵其全长的二至三倍,养殖场池四周及底部应光滑,顶部建防逃设施或加盖防逃网,在池内可设计多个洞穴,便于大鲵隐蔽躲藏,各养殖池应建造独立的排灌设施,做到水位能有效调节,水进出自如,排污方便 。整个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大鲵防逃、防偷、防害设施 。2、大鲵苗种放养及种苗鉴定2.1养殖池的消毒新建的养殖池,特别是水泥池,必须浸泡二个月以上,待其碱性消失后方可放养苗种 。对于原有养殖池要进行消毒,消毒药物一般用1PPM的漂白粉或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杀灭细菌或寄生虫等敌害生物,然后用清水冲洗后注入新水方可放养苗种 。2.2鲵种消毒为防止鲵种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池内,应将所有放养的鲵种用呋喃类药物每立方米水体0.2g或亚甲基0.5g兑水浸泡5分钟,然后将药水和鲵种一同轻轻放入养殖池内 。2.3种苗鉴定2.3.1大鲵苗种与其他苗种的区别在两栖类中 。有尾目中的小鲵科、蝾螈科、洞源科等种类与大鲵极为相似,区别它们最主要的是比较其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隐鳃鲵科(大鲵)、小鲵科、蝾螈科形态特征比较2.3.2大鲵苗体质优劣的鉴定 大鲵苗种体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饲养的成功与否 。优质的大鲵苗种应该是机体健壮、肌肉肥厚、体表无伤痕和寄生虫,未变态前外鳃完整无病变 。反之,则为劣质鲵苗 。2.4放养密度大鲵养殖池其放养密度视养殖大鲵规格和养殖场水源、水体、饵料等因素而定 。一般情况下,苗种阶段考虑大鲵其活动范围较小,摄食能力较弱,放养密度可适当偏大,便于集中管理饲养 。在成鲵阶段考虑大鲵活动范围大,摄食能力强,加之有互相攻击性,其放养密度应小 。我们多年的养殖实践认为,苗种阶段其放养密度为60~100尾/平方米,成鲵阶段5~20尾/平方米 。放养时,要求规格尽量保证整齐,个体之间不宜相差0.5倍以上 。3、养殖管理3.1饵料投喂大鲵饵料以鲜活的鱼虾蟹蛙及动物内脏为好,其饵料投喂与鱼类养殖饵料投喂一样,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定时,根据大鲵活动状况,投喂多在傍晚进行;定位,饵料投放位置应在大鲵洞穴附近,便于懒惰的大鲵取食;定质,大鲵对饵料质量要求较严,要求鲜活,并且对饵料的品种不能变化太大,避免大鲵拒食;定量,大鲵贪食,喂食量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一般按体重的10~15%进行投喂,具体投喂时还应根据水温、天气状况、大鲵个体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另外,在大鲵饵料投喂吃食时,应尽量保持大鲵不受惊吓,避免其吐食 。3.2调节水质养殖大鲵应经常保持大鲵池内水质清爽无污染,水体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8~7.8间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长期保持池水流动 。3.3调节水温和光照大鲵对水体温度要求较严,超出其忍受力会造成大鲵冬眠或夏眠,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须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确保大鲵有一个适宜的水温生长环境 。另外,大鲵畏光,养殖场应采取措施避免日光强射,夜晚巡查时,不能用强光对射 。3.4防逃防偷大鲵逃跑能力特强,其陆上或水中运动较为敏捷,并能爬高顶重,稍有不慎便会逃逸,必须时刻注意防逃,尤其在下暴雨时要注意 。养殖池和整个养殖场所有进出水口和陆上通道口都要装防逃设施 。大鲵其经济价值较高,在养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防止不法分子的偷盗 。4、病害防治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人工养殖大鲵比野外大鲵发病率、死亡率高出几十倍以上,要提高养殖大鲵成活率必须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注重预防为主,方能保证大鲵养殖成功出成效 。4.养殖条件:室内外均可养殖 。室外为露天专门修建的养殖池,室内为各种闲置设施改造成的养殖池 。养殖池只需保证安全牢固不渗漏水,保持流水或配备增氧机 。室内养殖池的大小可从1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 。养殖池在放养前需用水浸池1个月,使pH值在6.4以下,一般不要强光照,只保持微光或无光均可 。5.种苗放养:大鲵养殖一般引进10厘米以上的幼鲵,每平方米水面可放鲵20条左右 。种苗放养前养殖地用硫酸铜2毫克/升浸泡5小时消毒,鲵体用氯化钠5%药浴10分钟 。事先在池内用麻石搭建洞穴,放置水草以供大鲵躲藏 。6.饲喂:养殖池设饵料台,台面高出水面少许 。投喂饲料,以天然饵料为好,主要有浮游生物类、虫类、肉类及鱼类、贝类等 。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时间为早晨7:30前及晚上10:30前为好 。在投饵料时应先清理掉上次的残饵 。投喂量为体重的5-10% 。当水温在16-23℃时应加大投饵量,次数及时间可保持不变 。7.日常管理 。大鲵的日常管理简单,但很重要 。投饵时保持三定:定时、定点、定量 。了解大鲵的生态习性很重要,大鲵喜静怕吵,喜清水怕浑水,喜阴暗怕强光,养殖中要尽量照顾它的这些习性 。另外,定时对鲵体及养殖池消毒防病,注意水温变化,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26℃,以防“夏眠”,冬季防止水温低于结冰温度 。[编辑本段]烂尾病防治一、大鲵烂尾病发生的原因(一)水质的影响大鲵常生长在有流水的深山溪流之中,水质新爽快活,无污染 。而人工养殖大鲵的水质容易被污染,被污染的水体中常繁衍着大量病原微生物,当大鲵机体受到创伤时,这些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引发病变 。(二)环境条件的影响由于人工建造的养鲵场,难以达到野生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新建的养鲵池池壁(底)较为粗糙,易使大鲵肌肤擦伤,当大鲵爬行活动时,因尾部不停地摆动,更易受损 。(三)放养规格大小悬殊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工放养大鲵的密度比较大,如规格大小相差悬殊,饵料缺乏时,常为争食而发生格斗,个体小的争食能力较弱,常遭受大个体的攻击和撕咬,其尾部又常是受攻击的对象 。(四)饵料营养不良的影响大鲵属肉食性两栖动物,常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食,当所投喂的饵料适口性较差,又缺乏必需的营养成份,尤其是动物蛋白质及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铁、钙、微生素等,会诱发大鲵相互之间的残杀 。二、大鲵烂尾病症状大鲵患此病初期,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斑点状,周围组织充血发炎,表皮略呈灰白色,当病期过长,形成疮样病灶,病灶处常粘附大量病原菌及杂物,严重时病灶部位出现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病鲵食欲减退或停止进食,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尾部摆动无力,不久便会死亡 。三、预防方法(一)营造舒适的环境条件在修建养鲵场时应考虑到光照,排灌水管、饵料台、栖息陆地等设施 。由于大鲵具有喜独居怕光照的特性,池内可用砖头砌成多个人工洞道,洞口直径12~20cm,洞内较宽敞,洞壁尽可能做得光滑,养鲵池建成后不能立即放养鲵种,因为新水泥池有较强的碱性,而大鲵适宜的pH值为6~7 。可将新建成的水泥池注满水,连续浸泡2~3天,再放干,并重复数次,使池水pH值接近中性及池壁、洞壁粘上一层光滑的附着物时,再投放鲵种 。(二)消毒处理鲵种放养前应用1%浓度的龙胆紫药水作消毒处理,其方法是药与水的比为1∶100兑好后,将鲵种浸洗20分钟,龙胆紫药水对大鲵皮肤刺激小,可有效地防止真菌和细菌的体表感染 。(三)控制水质与水温养鲵池水质要保持清爽,无污染,尽可能地应用溪水或清泉水 。并做到定期更换池水,条件允许时,养鲵池可保持有常年流水 。大鲵适宜生长水温为14℃~28℃,炎热夏季,更换池水显得更为重要 。(四)放养个体规格整齐现阶段的鲵种来源,均由人工繁殖,个体规格基本一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个体大小差别越来越明显 。这时应进行筛选,分级分池饲养,可避免以大欺少,以强欺弱的现象发生 。(五)投喂优质饵料大鲵饵料应富含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份,如鲜活水鱼虾、动物内脏、动物血液、下脚料等是大鲵的好饵料 。投喂饵料时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科学投喂方法,切忌将动物内脏、血块、下脚料等直接投入水中,否则,易造成对水体的污染,既要防止饵料浪费,又要防止部分个体吃不到或吃不好 。四、治疗方法(一)当发现大鲵患烂尾病时,应及时将病鲵隔离饲养,如不分开饲养而后患无穷,有可能殃及整个养鲵场 。一是病原体在池水中不断扩散,感染其他个体;二是健康个体随时都可吸吮病鲵患处的血液,致使病鲵病情愈加严重,并将病原体传染给健康个体 。(二)用强氯精0.3~0.4ppm浓度或二氧化氯0.2~0.3ppm浓度全池泼洒(包括栖息陆地、饵料台等)每天一次,连用3~4天为一疗程 。(三)对病情较重的大鲵,先用15~25ppm浓度高锰酸钾或0.3~0.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鲵15~20分钟,并彻底清洗创伤表面的附着物,随后用消治龙软膏或硫磺软膏等消炎药物涂敷患处,每天一次,4~7天可治愈 。(四)用氯霉素2~3g十卡那原粉2g+Vc2g+Ve2g+Vb2g(每公斤体重用药量),将上述药物均匀拌入饵料中投喂,连用3~4天 。三斤以上的每斤七八百元,三斤以下的每斤要一千元左右,幼鱼两三百元一条中国大鲵的人工养殖1、场址选择根据大鲵的生活习性,并结合考虑生产上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场地,进行合理的设计,建造适合大鲵生态要求的养殖池,才能有效地进行人工养殖,达到预期的目的 。大鲵有喜阴怕风、喜洁怕脏、喜静怕惊的特点,所以大鲵场地应选择阴暗、避风、冬暖夏凉、水温较稳定(最好是10℃一25℃)、水质清洁、无毒无害、水源方便的地方 。场址的选择还应考虑饲料来源方便,如肉类加工厂附近,可利用禽畜屠宰的下脚料养殖大鲵 。这样既可减少饲料采购运输费用,又能较好保证饲料采购的质量;或建在水生动物如蟹、虾、鱼、蛙、资源丰富的地区,另外,还应考虑交通方便 。2、养殖场的设计大鲵生长慢,且在不同饲养阶段其生长速度不同,个体之间生长差异大,加之大鲵又是肉食动物,在高密度人工饲养条件下,当饵料缺乏时相互残食现象更加严重,所以养殖中必须按规格大小分池养殖,养殖池要按稚鲵池、幼鲵池、成鲵池、亲鲵池的一定比例和大小修建 。稚鲵池一般1-2㎡,幼鲵池5-10㎡,亲鲵池10㎡左右,成鲵池10-20㎡左右 。根据具体条件,可以按室内型、室外型设计,前者投入较大,但便于人为控制,如水温等;后者相对投入较小,称为生产型 。两者各有利弊 。从养殖形式看:室内型的有水族箱养殖、水泥池养殖、架式塑盆养殖、平面浅水养殖、平面喷雾式干养、人防地下室养殖、涵洞式养殖等 。室外型有自然保护措施型、人工梯塘型和人工平池型 。不论采取哪种设计方式,但都要搞好进排水设施、排污设施和洞穴隐体设施 。3、养殖池的建造(1)稚鲵池的建造:稚鲵体小、幼嫩,对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要求甚严,若无适宜的饲养池和一定的管理措施,将严重影响其成活率 。稚鲵池最好是建在室内,面积不宜太大,一般1-2㎡就可 。池最好用水泥建造,池内四周要求光滑 。池壁高60㎝ 。水深20-30㎝,池底要装排污孔,进排水系统要搞好 。(2)幼鲵池的建造:一般采用水泥结构建造 。面积5-10㎡为宜,池深60-80㎝,水深30㎝左右 。池内最好用石块或砖堆成洞穴,石块和砖可随时拆除,便于检查或清扫 。洞穴深度比幼鲵全长稍长,宽度可使其自由活动 。(3)成鲵、亲鲵池的修建:成鲵与亲鲵池的建造一般大小、深浅都相似 。池大多采用水泥结构,池的面积10-20㎝,池深120㎝,蓄水深度35㎝左右,池四壁和池底要光滑,每个池要设有排水和溢水孔,溢水孔高35㎝,进水可以从池的上面用钢管加入 。池的底部应设有活动的石板孔穴,供大鲵栖息 。总之,饲养池要求光线暗弱,以适合大鲵畏光的特性,池水保持阴凉,水温一般不超过25℃,排灌水易控制,清污洗池方便,有利于池水清新,栖息孔洞要灵活,观察检查鲵体容易,便于饲养管理 。中国大鲵的人工繁殖,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78-1980年已获得成功,这为大鲵的人工养殖苗种提供很好的基础 。这几年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河南及陕西等地的大鲵产区先后建立了养殖场,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可喜的是,大鲵非产区对大鲵的养殖与研究要比产区好 。他们打破了大鲵只适应在溪流、清泉和石灰岩地质养殖的认识,如经济特区的珠海、厦门等地,为进一步开发、推广和利用这一珍稀动物资源拓宽了新路 。1、水源以清、凉、流水为好,水源上游水要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如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 。2、水温温度对大鲵的摄食、生长、发育及成熟起着决定性作用 。摄食活动的强弱视水温而定 。一般认为大鲵适宜水温是10℃-25℃,最佳水温是18℃-22℃ 。经养殖实践,大鲵在珠海改变了冬眠习性,全年可均匀生长 。水温2℃亦摄取食物,水温低于0℃才停止摄食 。3、水质:有人认为,大鲵是用肺呼吸,水质好坏对它的生长关系不大 。其实不然,虽然大鲵是用肺呼吸,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如水中的pH、溶氧、氯化物、氨等对它影响是很重要的 。大鲵较适宜的pH值一般是6.5-7.5 。新建的水泥池一般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并换水数次后方可使用 。用生石灰消毒时也应特别注意 。溶氧有机物耗氧一般不会给大鲵构成很大危害,但溶氧高对它生长有利,以溶氧大于3.5毫克/升为宜 。另外,还注意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氯化物、硫酸盐和硅酸盐、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及余氯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4、环境:大鲵具有喜阴怕风、喜洁怕脏、喜静怕惊的特点 。养殖池要避免强光照射,池内要设隐体洞穴等 。1、放养池和苗种消毒:新建的水泥池必须用水浸泡15-20天待池水pH值稳定在8.2以下,才能放养大鲵苗 。在放养之前池要用漂白粉或敌百虫或其它药物消毒,杀灭敌害生物 。苗种下池前用呋喃类药物0.2克或亚甲蓝0.5克兑水浸泡5分钟 。2、养殖池面积及放养密度:幼鲵室外养殖池一般5-10平方米,室内池一般2-5平方米,每平方米一般养幼鲵10-30尾 。3、幼鲵饵料:幼鲵摄饵能力较好,故要勤投适口饵料 。幼苗刚入池后投红虫、水生小昆虫、小鱼虾或鱼浆、肉浆 。饵料质量要好 。4、水质管理:幼苗池面积小、水位浅、放养密度较高,水质难以自然平衡 。因此,幼苗池内要每天换一次新水 。换水前要将池内残渣剩饵清除于净 。使池水透明度一眼见底,pH值6.5-8.5左右 。5、日常管理:幼苗入池后,每天要作好气温、水温、投料品种、投喂量、吃食情况及观察幼苗活动记录 。幼苗入池后,可能由于运输或受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10天左右时间不摄食,即使不摄食也不会死亡 。幼苗池水一般保持10-15厘米深即可,池内可放些卵石、石块,以供幼苗隐身 。幼苗每天要投喂饲料两次(上午8点、下午5点投料) 。养殖中发现有个别弱苗时,要分开单独饲养 。1、养殖池与鲵种放养:大鲵养殖分室外与室内养殖 。室外养殖池可大些,一般20-50平米,池深1.2-1.5米;室内养殖池可建小些,一般5-10平米,池深0.8-1.0米 。池水的进排水系统及排污、洞穴都要配套 。鲵种放养前池子要泡水消毒,鲵种也要消毒 。同池放养的鲵种规格要一致,以避免大小不齐发生相互残杀 。2、放养密度:室外大池养殖密度应稀,一般每平方米1-3尾,室内养殖每平方米3-7尾 。大鲵的生长除环境、饵料以外,与放养密度也有一定的关系:(1)密度低的组平均体重净增长及体重的增长率都高于密度高的组 。即平均体重增长11尾/池>28尾/池>40尾/池 。(2)养殖密度越高,其饲料系数也越大 。3、饲料:大鲵属肉食性动物 。在野生环境中,主要摄食对象是蟹、蛙类、水生昆虫、鱼类、蛇及动物残块 。其中蟹占44%,蛙类占8%,鱼类占13%,水生昆虫占有9%,其余占26% 。人工养殖条件下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内陆省养殖大鲵要投淡水鱼、蟹、蛙、螺肉、蚌肉、猪肉、牛肉、羊肉及动物下脚料等;沿海省还可以投喂海水鱼类 。4、管理:大鲵的日常管理是整个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饲养的优劣与大鲵的生长速度、疾病发生率及经济效益极为密切 。其日常管理即:一是勤观察,大鲵多在夜间觅食,且活动迟缓,对过于活跃的动物性饵料,捕食有一定困难,在人工条件下,要对活饵料作适当处理,且投饵以少量多次为佳 。同时要勤巡池,并观察、记录生活情况 。二是看水质,大鲵对水源要求较冷、清新不污染,平时需水量虽不甚大,但要有一定流动水为好 。水色浑浊和透明度不够,就要换入新水 。看天气和气候变化情况,便于采取有效措施 。三是投喂饲料 。投饵品种不宜单一,且要质好又新鲜,以免影响生长 。四是大小分开、按级放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大鲵个体差异一般很大,体质也不一样,如不按时分池,就会出现因争食互相咬斗,造成伤亡或是弱者被食 。五是要注意防逃 。成鲵养殖池池壁要求1米以上,池壁上方要做—T型防逃板 。大鲵逃逸力最强的时间是瀑雨、雷电之时 。另外,大鲵对酸碱特别敏感,养殖中应引起重视 。大鲵人工养殖的饲料主要有三大类,即水产动物类、畜禽肉类及人工配合饲料 。1、水产动物类饲料 。包括海水和淡水中的许多鱼类及其它动物如蟹类、鱼类、蛙类、蛇、鼠、水鸟、水生昆虫等 。大鲵食性虽然广,但对食物仍有选择性,喜欢吞食新鲜的饵料,不吃腐败的鱼虾 。在自然条件下,大鲵胃含物中溪蟹出现率最高,在养殖中投喂中华绒螯蟹和海产蟹类,大鲵较少摄食 。这可能是由于溪河中鱼类较少难于捕捉,而溪蟹较多,且行动缓慢易于捕捉的缘故 。淡水鱼类中,大鲵最喜欢吃的是日本鳗鲡 。26种海产鱼虾中,其中14种摄食率低于60%,是它不喜欢摄食的种类 。在自然条件下,大鲵主要摄食活饵料,而人工饲养下,更喜欢摄食新鲜的死饵料 。在饲养过程中,如供饵充足,活的泥鳅和鲫鱼可与大鲵长期共处 。大鲵喜吃的海水鱼超过淡水鱼,几个养殖池的119尾大鲵共投海产鱼和淡水鱼为97511克,摄食65046克,大鲵增重27953克,平均饵料系数为2.33 。2、畜禽肉类饲料 。畜禽肉类饲料主要是指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及屠宰场下脚料 。对于鱼类资源少的偏远山区,用畜禽肉类养殖大鲵是较理想的人工配合饲料 。人工配合饲料养殖大鲵 。试验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动物饵料进行对比 。饲养管理按常规方法 。经过三年反复试验,其人工配合饲料与动物饵料养殖大鲵有较大差异:人工配合饲料与动物饵料养殖大鲵,其生长速度明显不同,配合饲料养殖大鲵生长速度比动物饵料快33.3%和37.5% 。饲料系数: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幼体为3.2,成体为2.8;动物饵料饲养幼体为5.3,成体为4.8 。试验中还发现,当饲料蛋白含量高于50%或低于40%时,则影响大鲵的生长发育 。另外,在饲料中添加1%的花粉,大鲵的生长速度要比没有添加花粉的要快5%-8% 。1、亲鲵的选择与培育 。选择亲鲵的标准,一是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残 。二是要求达到性成熟年龄 。因大鲵早期生长较慢,一般要5龄才达性成熟,此时体重400-500克,故亲鲵最好选择6龄以上、体重600克以上的个体 。三是雌雄配比一般要1:1的比例,也可以雄略多余雌 。亲鲵的培育是人工繁殖中的很重要一环,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选择好水源 。根据大鲵生活的天然水域环境,它喜流、清、凉的水质,水温11℃-25℃;二是亲鲵培育池不宜太大,一般5平方米左右,池内要避光,阴暗;三是大小要分开培育,一般性成熟个体大小悬殊,如不进行分养,在培育中因争食发生争斗时,小的易伤或被吞食;四是稀养,投足食料 。5平方米培育池一般放养5组(即10尾,5雌5雄) 。培育池要投足饲料,一般以蟹、蛙、鱼或动物内脏或人工配合料等都可 。2、催产亲鲵的选择 。作为催产的亲鲵必须健壮无伤,雌鲵腹部膨大而柔软,用手轻摸其腹部,有饱满松软感觉,即可作人工催产用,如用手轻摸腹部有梗手感觉则不宜催产 。另外由于大鲵皮肤光滑,肌肉肥厚,膀胱贮尿量多,或胃内包有未消化的食物,选择时须将鲵体托起,仔细检查,轻压后腹,挤除尿液,这样才不致于被假象所迷惑而错断 。成熟的雄性大鲵,其泄殖孔周边不但有突起的乳白色小点,而且泄殖孔周围桔瓣状肌肉凸起,内周边红肿明显可见,尤其在繁殖季节这一特征更易辨认 。另外,在催产前后,雄鲵能挤取精液时,必须进行显微观察检查,成熟精子,数量多,呈单个,稍加滴水,精子头尾能微微摆动或向前游动 。这种精子,有良好的受精能力 。一旦发现此种雄性大鲵,要重点保护,以免造成精液浪费 。3、人工催产池 。催产池内要求光线暗弱,池面积2-4平方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水泥池,水深为30-40厘米 。池内在催产前必须清洗干净,池底铺设洗净的小卵石,池水最好微流,水流清澈透底,这样有利于观察大鲵是否产卵或产出的卵不致于粘附泥尘等污物 。催产池中放大鲵组数宜少,以利于观察 。4、催产激素与注射方法 。大鲵人工催产的激素采用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简称LRH-A),注射时多为两种激素合用,也可单独使用LRH-A 。其剂量范围是:LRH-A为26-192微克/公斤,HCG为20-40毫克或157-21731U/公斤 。注射方法:从后背侧肋沟间进针,进针深度以穿过肌肉层为宜 。注射激素量是根据大鲵个体大小而有不同 。一般0.5-1毫升/公斤 。5、催产水温与产卵的效应时问 。一般在20℃以下成熟大鲵药物注射后一天产卵排精 。6、人工授精 。大鲵人工授精一般采用干湿法 。其具体作法是:待雌鲵在池中产出卵带后,随即从水中捉起轻轻放入布担架内,并用布蒙住眼睛,然后一人用手将尾部向上稍稍提起,另一人一手端着无水的搪瓷脸盆,左手轻托卵带让卵带徐徐自然托入盆中,如遇卵带在泄殖孔内受阻只能用手捏着卵带,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力大则使卵球变形,产出也无用 。当卵带托入盆中有一定数量后,挤取精液盖于卵带上,略加3-5毫升水,再用两手缓缓进行摇动,使其精卵充分结合 。待5-10分钟后,加入少量清水,过30分钟将盆中的水换两次,即可分盆进入孵化阶段 。在大鲵人工授精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如下几点:先要认真检查雄鲵的精液质量 。将精液挤取1-2滴于玻片上,加清水一滴,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精子数量多,呈一个一个地单独存在,其头和尾作轻微摆动或向前方游动,这种精液才有活力,具有授精能力 。如果精子头尾并列成束,或呈单个分散,但无任何活动,则这种精液授精能力极差甚至全无 。所以,一旦发现雌鲵产出卵带首先要选好具有活力精液的雄鲵,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人工托卵时,如卵带不能顺产,不可强行用力相托,动作要轻慢,有时只能轻轻向下托力,辅助卵带产出 。人工采卵,不能挤压腹部,以防卵球破裂 。人工授精取卵时,盆中不能有水,因为卵遇水,接触时间长,则失去受精能力 。人工授精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只宜在室内进行 。再者,成熟好的雄鲵精液,如果保护好,可供多次人工授精之用 。7、人工孵化方法与管理:中国首次大鲵人工催产获得人工授精卵的是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与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 。1978年首批获得的人工授精卵,曾采用微流水于盆中孵化,孵化中发现大鲵胚的卵黄膜十分脆弱,流水孵化易使卵黄膜破裂,使胚胎发育中途夭折,所以孵化率极低 。1980年的受精卵采用搪瓷脸盆定时换水的静水孵化 。换水加水时,动作要轻细,同时注意新加水与盆中水温差不能超过2℃,3-4小时换水一次,每盆装卵50-100颗,不宜过密 。孵化管理中一般采取以下措施:①孵化用水经过沉淀,使水清洁见底,无泥杂物,这样可避免孵化卵粘附泥污,便于观察卵的发育变化 。②分阶段采用15-30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卵胚3-5分钟,防止水霉病的发生 。③确定专人加强孵化卵的管理,特别是神经胚阶段,卵胚易发生“贴壳”现象 。这时期,每次换水时要轻微触动胶体球,使卵胚翻动,不至于长期静止在一个方向而“贴壳” 。④据大鲵畏光的特性,盛卵盆应始终置于光线暗弱的环境中孵化 。1978年大鲵受精卵的孵化,在水温14℃-25.5℃范围内,经历33-40天之久才孵化出大鲵苗 。1980年大鲵的卵胚期为38-40天(水温14℃-21℃),孵化率56.5% 。8、大鲵的胚后发育与培育大鲵人工繁殖一般是夏末秋初 。其卵产出后经一段较长时间孵化,胚胎的胚后发育已进入冬季了,从湖南开始向北走,冬季水温较低 。因此,为了提高胚后的发育成活率,水温要保持在11℃-24℃范围(最好保持18℃-20℃),其自然水温达不到上述条件的,要采取一定的增温措施,如温泉、工厂余热水、室内保温、电热恒温等加温方法 。大鲵孵化出膜后的胚体,其腹面还有一个较大的卵黄囊供胚后一段时间发育的营养 。大鲵胚后发育可划分为如下三个时期 。(1)卵黄囊营养期:这一时期的划分是从出膜到卵黄吸收完为止,历时一般30多天 。初出膜形似蝌蚪,全长2.8-3.0厘米,体重0.28-0.3克 。胚后发育30天,全长3.5-4.6厘米,体重0.3-0.8克,头向下低弯,体两侧肋沟13-14条,背深棕色,腹浅黄,前肢已有四指,后肢开始分四叉,鳃红色 。体内胸腹腔已形成,食道与肛门连通,囊状胃内尚存有少量未吸收完卵黄小颗粒 。胃长1.7厘米,肝脏分两叶,肾脏已出现,呈线状,色肉白,心脏每分钟跳动33-35次 。(2)开口摄食期:出膜30天后,由母体带来的营养物质已经吸收完毕,开始转入摄取外界的饵料为营养 。这时胚体全长4.5-5厘米,体重0.8-1.3克,消化器官肠胃已形成,胃长1.2厘米,小肠3.2厘米,直肠1.3厘米,肝脏比前增大,约占腹腔1/3左右,胆囊在两叶肝之间的下端,胆汁清淡,不具颜色,呈水泡状 。因此,稚鲵吞食的食物还不能充分消化,排泄的粪便残渣中,还有所吃食物的残体存在,这说明稚貌刚开口吃食由于内部器官生长发育还不完善,表现出消化力还不强,进食后两星期内,因为吞食过多,消化困难,发现有的稚鲵浮于水面,时而上下游动,感到难受不安,排泄在水中,粪便象小老鼠屎 。稚鲵头已平伸,背棕黑色,腹面肉白色,鳃红棕色 。此时鲵体的分化基本上完成,只是后肢仍是四趾 。体已能保持平衡,四肢在水底可作短时缓慢爬行 。(3)稚鲵定形期:出膜70天左右,全长5-8厘米,体重2-5克 。这一时期,除稚鲵还有外鳃外,其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基本完成 。此时活跃有力,触觉敏锐,但视力差 。这时投喂红虫、蚊蝇、水生小昆虫、小虾等 。吃食活动多在夜间,白天也吃,但有忌光的特性,常栖息于饲养池的小石孔穴中 。稚鲵生活在水中虽有外鳃,但每隔1-2小时将头伸出水面进行气体交换 。人工养殖娃娃鱼多少钱一斤?不知道就不要乱回答,12年左右人工驯养的可以卖到2000多元一斤,现在的价格,以3斤为界,3斤以下的一百二左右一斤,3斤以上的一百到一百一左右,量大的话还要低 。
- 野生大鲵 大鲵养殖申请
- 牛养殖技术精编 野生牛养殖
- 菜牛养殖的成本与利润 牛养殖成本
- Java|OPPO K9s正式开放ColorOS 12正式版升级,这些新增的功能要了解
- arduino|arduino和8051单片机的区别
- 消费降级|也谈谈华人到美国以后的消费降级
- 芯片|印度工程师的项目,在塑料上造芯片,成本还不足1毛钱
- imei|才发现:手机拨号键有三个强大的功能,不知道真的太可惜
- 生命周期|被“开盒”的大学生,和摇摇欲坠的信息安全
- 孟晚舟|孟晚舟成华为的一把手,任正非果然反悔了,这其中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