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蚂蚁金服有多值钱?


蚂蚁金服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蚂蚁金服有多值钱?

文章插图
市场传闻 , 蚂蚁集团两地上市的估值目标为2250亿美金 , 考虑到2018年 , 蚂蚁C轮融资时估值就高达1500亿美金 , 这一传闻并不算离谱 , 换算人民币则是1.55万亿 。
不妨类比一下 , 同期 , 中国工商银行的市值约为1.7万亿人民币 。
【蚂蚁金服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蚂蚁金服有多值钱?】招股书显示 , 2020年上半年 , 蚂蚁集团的净利润为219.23亿元 , 刚刚超过工商银行今年一季度净利润(844亿)的四分之一 , 以此粗略估算 , 市值与蚂蚁相当的工行 , 2020年的净利润大概是蚂蚁的七八倍 。
两者估值逻辑的根本分野 , 或许在于工商银行被归类为金融行业 , 蚂蚁集团被定义为科技公司 , 资本市场通常高看科技行业 , 低看金融行业——目前 , 工商银行的市盈率不到6倍 , 而阿里和腾讯则分别高达36和46左右 。
既事关未来的发展路径 , 也事关其IPO市值 , 一只脚跨入资本市场的蚂蚁集团 , 能否撇清金融浮沫 , 显露科技本色?
蚂蚁底色:科技VS金融?
2017年 , 阿里结束了与银行业剑拔弩张的两年时光 。
当年3月底 , 杭州春光灿烂之时 , 马云和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在红彤彤的背景板前 , 把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 建行、阿里、蚂蚁金服(后改名蚂蚁集团)正式联姻 。
阿里有机会在杭州主场 , 对谈远道而来的建行贵宾 , 与其放低姿态不无关系 。此前一周 , 蚂蚁金服公开宣布 , 未来只做Tech(技术) , 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
不久之后 , 我曾当面请教过一位蚂蚁金服副总裁 , “你们和银行的关系是赋能吗?现在赋能这个词儿太火了 。”
他沉思了一小会儿 , 然后笑着摇摇头 , “我觉得最好不要用这个词 , 我们是助力 , 有些银行的体量很大 , 用赋能这个词是不是有点缺乏对银行的敬意?我们是合作伙伴 。”
如此字斟句酌界定双方关系 , 显然 , 他试图传递出更多的谦逊 , 强调和银行是互补而非竞争 。
到了今年7月中旬 , 蚂蚁金服改名为蚂蚁集团 , 几天后 , 蚂蚁集团官宣启动上市 。
但蚂蚁集团到底是科技还是金融公司 ,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业务 。
招股书显示 , 蚂蚁集团的收入分为三大板块: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服务费、创新业务 。
2018年之前 , 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一直是大头 , 2017年、2018年占比分别为54.9%、51.8% , 但四年间 , 其占比一路下滑 , 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占比仅为43%、35.9% 。
与此同时 , 数字金融科技、创新及其他业务两个板块占比一路高涨 , 2017年、2018年、2019年 , 2020年上半年 , 两者合计贡献分别为45.1%、48.3%、57.0%、64.2% 。
营收结构的变化 , 也与2017年启动的转型相互印证——某种程度上 , 可以说 , 以Tech立身的蚂蚁集团并非徒有其名 , 毕竟 , 其大半壁江山来自科技创新板块 。
因此 , 蚂蚁金服在上市之前突击改名 , 更多是纠偏——防止其被资本市场误认为是金融行业 。
定义为科技公司 , 而非金融公司 , 是基于对利益的让渡 , 通过撬动更多金融机构的资金和资源 , 最终做大业务 。
如归属数字金融科技板块的微贷业务 , 到了今年上半年 , 其对营收的贡献占比接近40% , 登顶第一大营收来源 。
微贷的业务模式里 , 蚂蚁基于用户优势和场景优势 , 负责获取C端用户和小微商户的信贷需求 , 而后把需求对接给金融机构 , 由后者独立进行信贷决策和贷款发放 , 获客的金融机构再向蚂蚁支付技术服务费 。
截止2020年6月30日 , 蚂蚁集团已与100家银行合作 , 贷款余额高达2.1万亿元 , 规模大概是工商银行的八分之一 , 招商银行的二分之一 , 要知道 , 蚂蚁不像银行可以低成本吸纳公众存款 , 如果不是仰仗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 断断难以达成这一规模 。
显而易见 , 收回金融触角 , 擦亮科技本色 , 之于蚂蚁集团 , 短期来看是让渡了利益 , 但撬动更大力量的业务规模 , 符合其长期利益 , 也更受资本市场偏爱——以科技公司的估值模型 , 获取更高的市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