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会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为什么鲁迅会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文章插图
【为什么鲁迅会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文化 , 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与命脉 , 是一个国家传承的精神支柱 。《诗经》曾言:"周虽旧邦 , 其命维新 。"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 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 才能永葆生机 , 延续其独特的魅力 。
有这样一个名字 , 如雷贯耳 , 妇孺皆知 , 叫出来是那么铿锵有力 , 却仿佛总有讲不完的沧桑故事 , 他就是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他为何会说出"汉字不灭 , 中华必亡"的话呢?
不畏浮云遮望眼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清楚 ,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清政府闭关锁国 , 终究还是被列强的炮火所攻破 ,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一代有识之士纷纷踏上救亡图存的道路 , 鲁迅就是其中一位 。
鲁迅原名周树人 , 曾留学日本学习医术 , 在他的著作《藤野先生》中提到"如今中国一片狼藉 , 学习医术可以挽救伤者弱者的生命 , 却治不好他们的精神顽疾" , 于是毅然弃医从文 , 渴望用文字唤醒中国人沉睡的灵魂 。
鲁迅在文学创作、思想研究、文学批评等领域都有着不朽的成就 , 对于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蜚声世界文坛 , 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
为什么鲁迅会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文章插图
鲁迅先生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 他用手中的笔杆点醒了无数的灵魂 , 用词深刻且犀利的风格 , 受到了众多的推崇 。然而在1936年 , 接受采访人员的采访时 , 鲁迅公然说道:"汉字不灭 , 中华必亡 。"
此话一出 , 必然引起轩然大波 , 不仅震动了整个文坛 , 许多百姓也认为此话十分荒谬 , 可想而知 , 鲁迅先生是承受着怎样的心理压力 , 有多么大的勇气才说出了这样的话 , 一时间社会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争论 。
取其精华 , 去其糟粕其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 这样的言论确实有些刺耳 , 但如果回顾从近代至现代的中国历史 , 那么鲁迅先生的言论就十分切合时宜了 , 因为鲁迅先生口中的汉字 , 其实指的是繁体字 。
可能我们现在无法理解 , 明明如今的白话文、简体字更方便书写与学习 , 为什么在当时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论呢?其实 , 这与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思维有极其重要的关联 。
通过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 , 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乃至清末 , 我国一直保留着封建残余 , 只有贵族和大家闺秀才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知识 , 认识汉字 , 而且由于繁体字并不易书写与传阅 , 所以古时候的人们文化水平并不突出 , 经济与科技发展自然也得不到显著的提高 。
鲁迅先生早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 在那次答采访人员问之前就已多次表达过对汉字的看法 , 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就曾提到:"汉字与大众化是势不两立的" , 而在他自己创作的《且介亭杂文》中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
鲁迅先生认为汉字(繁体字)就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病 , 病菌是由内而外的 , 无论人民的思想多么先进 , 汉字(繁体字)都是深入人体的病菌 , 如果不从根本上除掉它 , 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死亡的结局 。
为什么鲁迅会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文章插图
其实废除汉字的思想最初并不是由鲁迅先生提出的 。早就十九世纪末 , 封建社会后期 , 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 当时的许多有志之士就开始了反思之路 , 不过激进派的人们主张全盘西化 , 彻底地摒弃落后的传统文化 , 首先要摒弃汉字 ,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可贵的 , 但方法过于激进 , 必然受到了许多的反对声音 , 无疾而终 。
1917年 , 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胡适率先在当时影响力极大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 明确提出了废除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的主张 , 在当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 接着就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者倡导废弃汉字 , 使用其他的符号来代替汉字 , 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
在传承中创新其实早在1917年 ,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问世以来 , 就预示着繁体字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可以说《狂人日记》充分反映了对中国历史的深思与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 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宣言 , 也是鲁迅先生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
"汉字不灭 , 中华必亡"这一句自信的宣言 , 铿锵有力地砸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上 , 戳破了旧社会的丑陋皮囊 。
为什么鲁迅会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文章插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 是一个国学大师辈出的时代 , 但当时的绝大多数人依然只是文盲 , 繁体字的复杂令人望而却步 , 社会发展极度不平衡 , 文化的革新刻不容缓 。
直到1956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 国务院颁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 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才慢慢地进入主流视野 , 一直到《简化字总表》的广泛推行 , 我国的文盲率才逐渐下降 。
其实透过汉字演变发展的这一历程 , 我们似乎也能窥见文明前行的方向 。"在传承中创新 , 在创新中发展 , 在发展中得以进步" , 我们的每一步都要走得无比坚定且自信 , 泱泱华夏 , 其名维新 , 中华民族固然有着保守的本性 , 但绝不缺乏开拓的能力 。
传统文化已经熔铸于我们的一言一行 , 如同我们观字念游龙 , 赏舞思惊鸿 , 吟诗即李杜 , 饮酒忆杜康 。但作为新时代的人类 , 我们依旧可以推陈出新 , 古为今用 。诸如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创新文化样态 , 以幽默诙谐的现代化技术 , 迎合大众的审美喜好 , 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 则更加生动有力 。
为什么鲁迅会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文章插图
没有传统 , 就没有文明;但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 , 就不会有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 , 一切固化陈腐的传统注定无法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 被埋入历史的尘埃 , 而我们也将更轻快地前行 , 将狭窄崎岖的羊肠小道铺成壮丽的康庄大道 。
去其糟粕 , 革故鼎新 , 不是代表着放弃 , 我们不会忘记历史的影子 , 但我们可以保留着这份对历史的敬重 , 对文化的认同 , 去传承 , 去创新 , 去守住繁世间的那片心灵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