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方法要点”,你了解多少呢?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方法要点”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文章插图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长中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 。现已成为小麦生产的大敌,可达30%~70%甚至绝产,小麦感病越早,产量损失越大 。
一、发病特症:它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的1~2节处 。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位黄叶多,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变成灰黑色,重病株的次生根也局部变黑,严重时造成全株连片枯死 。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 。抽穗灌浆期病株出现“白穗”,病根变黑,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易于拔起,但不易倒伏,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这是成株期所特有的症状 。
小麦全蚀病也可随水流传播,多雨,高温,地势低洼,麦田发病重 。早播、冬春低温、成熟期受干热风侵害以及土质疏松、瘠薄、碱性、有机质少,缺磷、缺氮的麦田发病均重
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特别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可见有病害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等明显的不同阶段,只要病害到达高峰后,继续实行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病害就会出现下降现象,一般再经1-2年后病害就自然得到控制,至于出现自然衰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土壤中拮抗微生物群逐年得到发展有关 。
【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方法要点】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 。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 。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 。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 。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方要初侵染源 。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 。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 。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株死亡 。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 。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 。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 。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 。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 。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
三、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措施
1.深耕深翻 。小麦全蚀病的寄居菌以菌丝遗留在土壤表层,深翻土层,把细菌深埋地下,会有效杀死细菌 。
2.减少菌源 。对于零星发病区,坚持就地封锁,就地消灭 。发病田要单收单打,所收小麦严禁留种,且麦秆、麦糠不能直接还田,最好高茬收割,然后把病茬连根拔掉焚烧,不能沤肥用,以尽量减少菌源 。
3.合理轮作 。对于严重发生小麦全蚀病的地块,可实行轮作换茬,推行麦菜、麦棉等轮作,以切断全蚀病菌源积累,控制病情的发展 。
4.合理施肥 。底肥增施有机肥、生物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化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 。
(二)药剂防治措施
1、土壤处理 。播种前可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3全面质量管理公斤拌细土20~30公斤,耕地时均匀撒施,如防治地下害虫,可与杀虫剂混用,要求随撒随耕 。
2、浸拌种 。可用12.5%全蚀净(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亩用量20克,拌8~10公斤种子,闷种6~12小时,晾干后播种 。
3、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浇麦田,防效可达60%左右,加入600-8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
4、药剂灌根 。小麦返青期,施用蚀敌或消蚀灵每亩100~150毫升、对水150千克灌根 。
用以上预防方法连续使用2~3年便可从根本上达到基本消除小麦全蚀病 。
以上就是种植信息网针对“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方法要点”整理的一些知识 。
- 为什么小麦田“禾本科”恶性抗性杂草呈上升趋势?
- 春玉米叶斑病怎样有效防治
- 防治马铃薯块茎蛾的可行有效方法
-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 大豆食心虫怎样防治
- 防治甘草常见病怎样用药
- 防治花生早期落叶须知
- 马铃薯病毒病的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 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
- 小麦药剂拌种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