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中端机“专属CMOS”:技术的无奈还是商业阴谋( 二 )


成本与技术的制约 , 让中端机CMOS方案出现异变
很显然 , 对比过往的这些情况 , 如今手机厂商在“下放旗舰机影像设计”这件事上其实是更“抠门”了的 。 那么问题就来了 ,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 , 与几年前相比 , 如今顶级旗舰机型所使用的CMOS无论在技术规划、还是物理尺寸上 , 都有着长足的进步 , 也就是现在的顶级手机CMOS比过去要先进得多、“底”也大得多 。

这也就意味着 , 一方面这些最新的超大底CMOS本身的成本 , 可能就比数年前那些1200万、4800万像素的早期高端CMOS贵得多 。 另一方面 , 超大的CMOS尺寸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看不见的“附加成本” , 比如它们必须要使用更多片、结构更复杂的镜头 , 必须要专门定制功率更大的防抖组件 。 同时因为这类相机模组实在是太大太厚 , 甚至往往意味着手机内部的整个结构 , 都必需采用更紧凑、更先进的制程封装 。
以结果来说 , 也就是顶级旗舰机型升级一次CMOS实际造成的成本上涨 , 是要远远超过新老CMOS之间差价的 。 如此之高的成本 , 要“下放”显然并不容易 。

【cmos|中端机“专属CMOS”:技术的无奈还是商业阴谋】

旗舰机的主摄发展方向是“大尺寸” , 副摄(对应中端机主摄)方向才是“高像素”
其次 , 或许是因为现在的顶级CMOS实在很难再“塞”进非旗舰机里了 , 但厂商又不能不给那些中端机、千元机进行影像升级 。 所以就会看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 那就是上游的CMOS供应商现在很明显地已经将产品划分为了两个方向 , 一条是“专供旗舰机” , 而另一条则是“专供中低端设备” 。
“专供旗舰”与“专供中端” , 背后其实是市场的鸿沟
“专供旗舰机”的CMOS有什么特征?简单来说 , 这类CMOS不光本身尺寸大、像素大 , 而且追溯它们间的代际关系就会发现 , 这类专为旗舰机设计的CMOS在换代、改进时 , 往往都不会缩小尺寸 , 有的甚至还越做越大、越做越厚 。 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比如三星HMX、HM1、HM3这三代1亿像素大底 , 又比如GN1与GN2这两款5000万像素双核对焦CMOS 。
除此之外 , 夏普R6和R7上所采用的型号不明的索尼CMOS , 其实也是相同的思路 。 前者是2000万像素的1英寸超大底 , 后者则将像素提升至4700万 , 增加全像素8核对焦机制 , 但超大的总体尺寸(1英寸)却保持不变 。

三星GW系列前两代还算正向改进 , 到了第三代就明显专注中低端市场了
相比之下 , “专供中端机”的CMOS则很明显地会有“缩减单像素/CMOS整体尺寸”的倾向 。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三星GM系列 , 首款产品GM1是0.8μm单像素、整体尺寸1/2英寸 , 而到了最新一代的GM5上就变成了0.7μm单像素、整体尺寸1/2.55英寸 。 同理 , 如今中端机型上非常普遍的6400万像素主摄方案也是如此 。 最早期的GW1还有着相对“大底”的1/1.7英寸规格 , 可到了最新的GW3上 , 就已经变成了与早期4800万像素一样的1/2英寸 。

1.08亿像素的HM6 , 全像素模式下的读出速度甚至不如初代HMX(8fps vs 10fps)
更不要说 , 现在还有“专供中端机”的最新型1亿像素方案HM6 , 其不仅采用了更小的单像素尺寸 , 把1亿像素做到了相当于原来6400万像素的CMOS体积 , 而且在图像读出速度等关键指标上相比前代“中端机专用”的HM2 , 甚至还“成功”实现了技术倒退 。



最新的中端机“专供”CMOS , RGBW结构的GWB
当然 , 也不是说这些中端机型“专供”CMOS方案就只会做阉割 。 毕竟为了解决像素尺寸、CMOS面积缩小所导致的感光能力劣化问题 , 这类产品往往反而会在诸如像素阱结构、RGBW四色像素技术、“16像素合1”等 , 能够辅助增强感光性能的设计上 , 显得比那些大底、超大底的旗舰CMOS更为“积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