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你对西北园林行业的认识 对现代风景园林的认识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 ,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共存 。景观设计的领域非常广泛 , 从区域规划设计到庭院甚至室内绿地设计 。从纯粹的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到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设计 , 景观设计涵盖了很多领域 。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发展的影响
【浅谈你对西北园林行业的认识 对现代风景园林的认识】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 , 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是全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 , 目前风景园林界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是古典园林休息论 , 二是古典园林复兴论 。前者将古典园林视为无法融入现实社会的死物 , 否定其弘扬传统的积极意义 。后者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强调对古典园林的继承 , 但往往沿袭其表现形式 。在我看来 ,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 , 完全否定或复制传统或现代园林的形式都是不可取的!不利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 。虽然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日益成为国际风景园林师施展才华的舞台 , 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国际地位仍然很低 , 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和作品 。一个多世纪以来 ,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一直沿袭西方现代的形式和风格 , 并保持同步 。缺乏了解: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内涵的社会文化背景 , 未能将西方理论和实践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究其原因 , 一方面 ,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缺乏可以直接继承的传统;另一方面 , 缺乏对国际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 。事实证明 ,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海外风景园林师的作用 , 不能照搬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模式!只能靠一大批真正有良心有职业道德的设计师的崛起 。创作出既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 又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景园林作品 , 其对国际地位的深度认同度还很低 。
阐述中国当代园林发展怎样借鉴传统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泛指结束清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前的造园文化 。它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和发展的独特文化 ,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和世界贡献 , 中外学术界早已有了明确一致的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 ,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特别是随着西方园林文化影响的加深 , 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日益多元化 。总的来说 , 绝大多数学者在肯定其宝贵价值的同时 , 把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放在了探索创新与与时俱进、中西文化的结合和民族特色的保护上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 虽然当今中国的风景园林(有学者称之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科学等 。)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得多 , 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 它就像涅槃重生的凤凰 , 无论是在教育和研究规模的扩大 , 规划设计领域的拓展 , 还是服务和管理范围的创新 , 设计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培育和对外国际交流的建立 , 都已经从原始的古代造园艺术中脱颖而出 , 正在超越历史的羁绊 。在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 , 他们肩负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使命 ,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 。然而 , 一些学者对中国传统园林在近代的发展和贡献视而不见 , 声称中国传统园林面临穷途末路的局面 。一些学者出于自己学派的私利 , 极力贬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 将其视为封建主义的糟粕 , 称之为“伪艺术” , 将其比作“缠足艺术” , 把中外学者的共识说成是“弥天大谎” , 有杀之而后快的味道 。一些学者不仅在国内宣传这些“理念” , 还在国际上传播自己的观点 , 严重损害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声誉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偏执的观点和错误的主张进行分析和反驳 , 从而追根溯源 ,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混乱 , 并可能对中国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和消极影响 。1对传统园林文化的认知:误解与分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 认知是指个体以自己的主观心理特征对社会和外部环境进行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 , 是人类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 对人类行为具有直接的支配作用 。一些学者之所以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抱有很深的偏见 , 是因为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 这也与其方法论的片面性有直接关系 。他们对传统园林文化认知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过时论”、“伪艺论”、“亡国论” 。“过时论”认为传统园林只适合满足农业社会封建统治者及其附庸的要求 , 对于服务现代社会、适应快节奏的大众生活已经过时 。这个我不同意 。古代造园艺术虽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 并被其垄断和享用 , 但却是一种炫富或消极遁世、逃避官方生活方式的表现 。但本质上还是有很多热爱艺术 , 追求自然野趣的人 。虽然它带有封建主义的烙印 , 但它毕竟是广大劳动者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 。其艺术成就同时属于民族、社会和世界 , 不应归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功劳或其罪恶的罪证 。正因为如此 , 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将不遗余力地倡导保护所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这个意义上说 , 中国传统园林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曲径通幽”、“荷塘月色”等东方山水情调和意境 , 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 可以成为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宝贵源泉 。所以既能造福古人 , 也能造福现代人 ,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 缓解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 。“伪艺术论”认为传统园林奇花异木 , 猎奇石美 。园子里充满了矫情 , 这叫追求自然 , 其实不然 。
对自然的扭曲 。照此逻辑 , 以沙拟水 , 以石代岛的日本园林不也是一种伪艺术吗?显然 , 这种指责有失偏颇 。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异化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般性的常识 , 但如何将生活艺术化 , 或者说如何将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 , 则不是一般性常识所能够做到的 。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生活的环境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 , 也就衍生出众多的园林艺术流派与造园形式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其自身形成的基础与条件 。在造园追求上 , 它与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渊源;在造园灵感上 , 绘画与书法艺术是它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造园手法上 , 所遵循的有常法而无定式则是其神奇与独具匠心之所在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流传千年不衰 , 且美名四扬惠及近邻与异邦 , 本身就足以见其艺术魅力 , 同时也证明了“伪艺术论”观点之荒谬 。“亡国论”认为 ,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 热衷于为自己营造舒适的安乐窝 , 导致玩物丧志 , 江山易手 , 身败名裂 , 并以清王朝覆灭为例 。朝代兴衰与社会制度更替自有其历史的逻辑 , 其中也隐藏着各种偶然与必然的因素 。动用军费兴建颐和园或许是压倒大清王朝这匹病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但这与传统园林文化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必然联系呢?怎么就该为此背上罪名呢?当年法国在路易十四国王统治时 , 大修宫苑 , 不仅弄得民不聊生、鸡犬不宁 , 还祸及子孙 , 导致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 法王朝也随之灰飞烟灭 。按“亡国论”的观点 , 这应该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可时至今日 , 人们在评价路易十四历史功过时 , 指责其军事上的穷兵黩武、政治上的专权独裁和生活上的腐朽糜烂 , 但却唯独将这一期间的文化艺术发展视为黄金时期 , 对凡尔赛宫苑的艺术成就盛赞不绝 。迄今也未见有哪位法国学者在世界各地 , 兜售应该把本国传统园林加以鞭挞与抛弃的言论或主张 。相比较而言 , 西方各国以及我们东方的近邻日本 , 都将自己的传统园林文化视为民族瑰宝来加以保护、传承及发展 , 并没有因为其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就将其抛弃 。中国传统园林的形成和发展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他们的需求与参与是推动古代造园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这种情形在中国是如此 , 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如此 。传统园林文化虽曾因朝代的更替与时代的变迁 , 出现过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 但却一直在积淀和被传承着 。因此 , 我们不能因一个朝代的兴衰而全盘否定古代园林文化的价值 。令人遗憾的是 , 在笔者所见到的有关论文中没有看到这些学者得出结论的依据 , 不论是基于社会学和文化学、或是历史学和审美学的调查与研究 。按照他们文章和文字中的逻辑 , 笔者将其依据概况为两个方面:其一 , 中国传统园林是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 , 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 由于封建制度是落后的社会形态 , 因此为其服务的文化必然是落后的;其二 , 它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审美标准 。针对前者 , 按照他们的逻辑 , 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和建筑艺术哪个能脱离与封建主义的干系呢?它们岂不也难逃被扫入历史垃圾堆的厄运吗?如此一来 , 中国传统文化岂不只剩一个虚名而已?当他们“声讨”中国传统园林局限性时 , 却忘记了历史的延续性与文化的传承性 。故此出现了有的学者在将传统园林文化加以否定与鞭挞的同时 , 却又质疑当代中国人失去了自己文化身份的怪象 。针对后者 , 应该说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 , 特别是在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与美观上更是不遗余力 。有人追求“花园洋房” , 也有人钟情于传统宅园 , 怎么就偏说传统园林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呢?至于审美标准 , 它确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化而异 , 但人类在审美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价值则具有恒久性 , 是深深积淀于其文化之中的 。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而言 , 虽然在表达和展示真、善、美的形式与手法上因时空而变化 , 但在追求和营造真、善、美的价值与境界上则是超越时空的 。当然 , 承认人们在审美标准上存在差异性 , 不是支持某些学者主张否定传统园林的理由 。因为中国传统园林本身也存在着地域、时代、流派以及官民的差异性 , 对它的审美也就自然难以存在统一的标准 。学者与常人的区别在于 , 他对一个命题的解释与阐述是基于理性的态度、规范的逻辑、缜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 。因此 , 学者的结论 , 应该是从科学实验、调查研究或典籍考证 , 并符合逻辑思维的推理与判断而得出的 , 而非依据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偏好 。然而 , 有的学者在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认知的论述与判断中 , 则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 。这样不仅难以服人 , 而且还会因自己的偏激情绪和看法影响对事物的判断 。2 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固守与扬弃任何文化都要经受时间的洗礼 , 并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扬弃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也是在经受这种洗礼中不断演变而形成的 。在当时代 , 在所谓“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 这种洗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得多 。对此 , 既要有开放的心态 , 更要有清醒、理智的头脑 。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和宝贵价值的精华 , 应加以固守以不忘其根;对属于过时与糟粕的方面 , 则应大胆扬弃并以创新而代之 。纵览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 其所蕴含的普遍价值不仅适用于过去 , 也同样适用于现在和未来 。这些价值可以概括成以下6个方面:1)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原则 , 从而形成了独辟蹊径的自然山水式艺术风格 。虽然它所追求的自然之美有别于原始的自然美 , 但它是将对原始自然之美的感知与感悟 , 经过提炼、概括、临摹之后的再现 , 是寄情自然山水的“天人合一”观的体现 , 强调人的主体性与景观客体性的融合 。这使它与西方园林中的规则式和自然式都有本质上的区别 。尽管它在形式上是“虽由人作” , 但追求的境界却是“宛自天成”的自然山水之美 , 使它在价值观上与人们今天所倡导的尊重自然、“设计结合自然”有着内在的联系 。2)追求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和谐 。中国传统园林是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完美结合的一种文化 。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空间、环境及方式的向往 , 满足了人们生活、社交、休闲、游憩等方面的需求 。这与现代园林中(不论公共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所要满足的社会功能也是一致的 。回顾人类园林文化的发展历程 , 从古至今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各国民众 , 无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向往与追求 , 由此也就创造出了风格迥异与形式多样的园林艺术 。从这一点上说 , 生活与艺术的结合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在21世纪的今天 , 人们依然在孜孜以求地探寻着符合新时代精神的生活与艺术结合的形式 , 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所传递的信息 , 不失是一种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3)表现在追求置景与造园要素之间的和谐 。景物是造园的核心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 , 建筑、植物、地貌、水体等要素的统筹与运用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 创造出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 以有形景物创无形意境 , 以有效布局营无穷画卷的景观效果 , 因而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传统园林中所蕴含的具有东方特质的文化 , 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 维护和保持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主张 , 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认同 。因此 ,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许多艺术手法 , 依然对我们今天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4)追求场所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中国传统园林在造园过程中 , 非常注重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协调、园内景色与园外环境的协调 。各类建筑与景物的关系和尺度、样式和选址等都要经过仔细的斟酌与权衡 。同时 , 不仅把园内的景物作为规划与设计的核心 , 还十分强调将园外的景物引入园中 , 故有“园林巧于‘因’、‘借’ , 精在‘体’、‘宜’”之说 。其中“‘借’者:园虽别内外 , 得景则无拘远近 , ……俗则屏之 , 嘉则收之”[1] , 所谓“巧而得体” 。因此 , 借景既是造园的原则也是造园的艺术手法 , 并以追求“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境界来处理场所与环境的关系 。这种和谐观所体现出的价值 , 与现代园林的追求也同样是非常契合的 。5)追求有常法与无定式之间的和谐 。艺术的本质在于变化与创新 , 中国传统园林在这方面也是发展到了极致 。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 , 因地域空间和文化取向等的演变而衍生出的不同风格与形式 , 即便是同一时期和相同地域的园林 , 也因场所条件、物质材料以及创作者的审美追求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 可谓“构园无格”[1]、“园有异益 , 无成法”[1] , 变化万千 。总体而言 , 这种和谐 , 既融入了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内涵 , 也融入传统文化中哲学与宗教的思想、山水诗与风景画的影响;既融入了皇家贵族和士大夫们的追求与才学 , 也融入了能工巧匠们的智慧与技能 。传统园林艺术所体现的追求与探索精神 , 对现代风景园林也同样是适用的 。6)追求外在景物表象与内在文化内涵之间的和谐 。中国传统园林不仅追求外在形式的幽雅之美 , 更刻意追求内在韵味的文雅之美 。这种由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所构成的意境之美 , 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独有的特色 。尽管它体现出的是古代统治者、士大夫及文人墨客的情操境界、文化修养和人生感怀 , 且常有逍遥与退隐的色彩 , 但其在营造美感、体验美感、怀古思今等方面的价值却是传统园林文化中的精华之一 。反观现在的许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由于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的华丽 , 却因内涵的空洞而常常遭人摒诟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存在着以上这些具有生命力及普遍意义的价值 , 表达其内在价值的多种外在形式、构成要素、设计方法和创作理念等 , 也是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 。在肯定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宝贵价值的同时 , 我们也需承认它的历史局限性 。就其规划与设计而言 , 在私家园林中 , 存在着诸如空间环境的封闭性、布局设计的局促性、景物细节的造作性、服务对象的私有性等问题 。在皇家园林中 , 则与西方园林存在相同的权力的象征性、地位的等级性、装饰的奢华性等问题 。就其发展与生存的历史条件与环境而言 , 它则受制于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因素与影响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动荡程度、财富积累方式、审美价值取向等 , 也是直接影响传统园林盛衰与发展、守旧与出新的主要原因 。由于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 , 现代风景园林的社会属性也因其大众性、公益性、开放性而与传统园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这就很自然地能够使其超越传统园林文化的许多局限性 , 同时借助时代精神、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取向及艺术创新来弥补传统的不足 , 从而使传统园林文化与现代有机地融合起来并获得新生 。3 传统园林文化的前景:期待与辉煌认知是传承的前提与基础 , 传承是对认知结果的回应与行动 。对园林文化传承的固守与创新 , 是时代赋予当代风景园林工作者的重任 。在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问题上 , 我们应该首先使自己的意识升华到“文化自觉”的高度 。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倡导的一种主张 , 其基本含义是人们应对自己生活其间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 不仅要知道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及发展的趋向 , 而且还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对自己文化的来源、得失做出清醒地反思 。要真正做到文化上的自觉至少应该达到以下3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求对传统文化保持尊重的态度 , 有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其次要理解传统文化 , 解读、发掘传统文化 , 并使之面向现代做出必要的转换 。第三 , 推动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2]”尊重传统园林文化既不是民粹主义更不是复古守旧的表现 , 它恰恰是尊重自己民族“文化身份”与“文化基因”的表现 。我们必须认识到 , 有时盲目自卑所造成的危害并不亚于盲目自大的后果 。当代风景园林工作者应该成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积极继承者和弘扬者 , 而不应该成为其终结者和掘墓人 。否则 , 就愧对于我们的时代 , 愧对于我们的后人 。就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来说 , 虽然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 , 它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辉煌与荣耀 , 也曾经对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然而 , 伴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与崩溃 , 在社会动荡与经济萧条、文化衰败与外强侵入的情形下 , 中国传统园林已无力再超越自身开创新的辉煌 , 而是裹足不前甚至转向下坡与倒退 。新中国成立后至“十年文革”前 , 我国现代公共园林从无到有并且得到较快的发展 。在这期间 , 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 , 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也同许多行业和学科一样 , 从前苏联学习和借鉴了许多有益的理论与方法 。期间所建设的许多公共园林项目 , 都借鉴和采用了许多传统园林的设计原则与构景手法 , 使传统的造园艺术开始转向为大众服务 。如北京陶然亭公园和上海长风公园等 , 就是这一时期大批新式自然山水式公园的代表 , 受到了社会与公众的欢迎与好评 , 也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 , 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 , 这既受惠于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 也恩泽于传统园林文化的根基 。与此同时 , 它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 。这一方面源于我们自己某些学者对传统园林的讨伐 , 另一方面则受到了外来风景园林文化(或曰景观文化——笔者注)的冲击 。诚如童寯先生早就指出的那样 , 危及中国传统园林生机的根源之一 , “就是正在迅速成为当代中国时尚的西方风景建筑学[3]” 。这种内忧外患且又腹背受“敌”的境地 , 在现代世界园林史上是少见的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文化间的冲突也潜藏着机会 , 孕育着希望 。不可否认 , 西方风景园林无论是在科学与技术层面、设备与材料层面 , 还是在规划与设计层面、教育与管理层面 , 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应该说在过去的许多年间 , 中国风景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产业界、教育界)都从改革开放与对外交流中汲取了养分 , 也得到较快发展 。现在令人担忧的是 , 在如何实现“古为今用” , “洋为中用”问题上 , 我们并没有找到一条较为理想的道路 。相反 , 在一些政府官员“政绩观”的导向下 , 在城市开发巨大利益的驱使下 , 在房地产经济的刺激下 ,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领域崇洋媚外的“欧风美雨”愈演愈烈 , 使得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 , 处境也十分堪忧 。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和一朝一夕的事 , 它是一项长期的使命与任务 。在当代中国从传统型迈向现代型社会的进程中 , 在从经济大国(指GDP总量)走向文化大国的进程中 , 我们首先应该把保护传统园林文化提高到保护民族文化的战略高度 , 同时努力营造保护传统园林文化的环境 , 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探索与创新 。其次对中国传统园林重新进行清醒、理性和科学的审视 。其着眼点应该是如何尊重与弘扬而不是亵渎 , 如何继承与创新而不是轻视 , 如何学习与借鉴而不是照抄照搬 。再次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风景园林事业中 , 我们应多从传统园林所包含的深邃哲学思想中 , 从传统园林设计的理念与手法上 , 从传统园林景观要素关系的处理上汲取养分 , 使“古为今用 , 推陈出新”得以真正实现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言:“天下唯识为难” 。“有其才而无胆 , 则有所怯而不敢;有其胆而无其才 , 不过冥行妄作之人 。[4]”对当代风景园林工作者来说 , 不仅需要有摒弃传统园林文化中糟粕的勇气 , 更需要有弘扬与创新的学识 。这无疑是每一位有志于推动中国风景园林发展与进步人的共同责任 。4结语历史是一个连续而渐进的过程 , 文化的发展也是经历一代代人积淀而形成的 。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 , 我们应该善待而非苛求 , 应该努力吸取其有价值的内涵 , 并融入其反映时代要求与精神的内容 。否定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与文化 , 就等于割断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命脉 。“皮之不存 , 毛将焉附” 。没有了根基与命脉 ,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其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马克思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 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5]”应该说 , 在经历风风雨雨和曲曲折折之后的中国风景园林 , 已经在原有的传统园林基础上起步与腾飞 , 只要假以时日 , 多一些关心与呵护 , 在当今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 , 而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下 , 一定会以其独有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中国现今 园林发展的方向?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方向虽然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可以照搬 , 但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 , 既不能依赖于抄袭国际风景园林大师的作品 , 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 , ;应深入研究西方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本质特征 。可以说 , 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 , 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方向和捷径 。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 。其中蕴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 ,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 并融汇贯通于实践之中 。实际上 , 现代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大师无不从前人的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的设计理念与灵感 。就中国传统园林而言 , 有许多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值得现代风景园林师去继承和发扬 。1、天人合一的自然文化自然是风景园林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中国传统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 , 在于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自然文化是中国园林的核心与精华所在 。所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 就是强调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 , 要以自然景物为主体 , 更要强调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艺术再现 。这与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十分接近 , 表现出人类认知方式国际一体化的倾向 。2、因地制宜的景观特色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 , 再现地域的自然景观类型和地域文化特色 。与西方传统园林一样 , 中国传统园林也是再现本土自然景观典型特征的范例 。对地域性景观的深入研究 , 因地制宜地营造适宜大环境的景观类型 , 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提 , 也是体现其景观特色的所在 。但关键在于继承因地制宜的思想 , 而不是山水园林的形式本身 。3、巧于因借的园林整体中国传统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依托 , 通过借景、隐喻等手法将园林景物与周边景观相联系 , 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 , 并使各个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彼此呼应 , 形成整体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也要求将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 , 把地平线作为空间的参照 , 强调风景园林设计与地域性景观的融合 , 这与传统园林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整体不谋而合 。4、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中国传统园林在相对局促的空间中 , 借助对比、突出三维空间、加强空间的深远效果、采用环形游线形成散点视点视线、避免一览无余的逼迫式景点布置 , 以及借助山体和屋顶起翘将人的视线引向天空等手法 , 达到扩大空间感的目的 , 获得震撼人心的效果 。这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寻求的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广袤的地域性景观特征的手法不无启示 。5、舒适宜人的环境塑造园林是人类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环境的产物 , 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 , 是享受园林生活乐趣的前提 。园林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亭廊构建 , 乃至城市布局 , 都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如何利用自然气候条件 , 在园林中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 , 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 , 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依据 。6、循序渐进的空间格局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营造过渡空间 , 是中西方园林的通用手法 。中国传统园林多建造在人工性的城市环境之中 , 需要在人工与“自然”之间营造出一系列过渡性空间 , 并以庭园或园中园的方式来起到联系和过渡作用 。园林空间因此而划分成一系列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序列主题的庭园空间 , 但彼此之间又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 , 深入了解国际一体化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 , 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 , 营造具有深刻内涵和本土特色的风景园林作品 , 才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正确的发展方向古典园林社会意义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关于古典园林的研究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古典园林的理念与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二是古典园林中的不足与糟粕给现代人以警示 。就中国古典园林的警示作用而言 , 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1)中国古典园林是在长期封闭的社会状况下 , 主要在私家领域里沿着山水格局一脉相承、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图3苏州留园) , 而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使人们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之一;(2)近一个世纪以来 ,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 中国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 , 北方城市水资源十分贫乏 。因此 , 山水式园林更适合江南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 , 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宜建造大规模的山水园林 。像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大型山水园林都是在原有水面或沼泽地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图4颐和园的昆明湖和万寿山) 。然而现在对一些新建水面的维持消耗了大量珍贵的水资源 , 正在建造中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不惜在平地上挖湖堆山 , 其实是劳民伤财的反生态设计理念;3) 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 现代人融入真山真水之中已十分便利 , 无须再在城市之中尽享山林之乐 。而真山真水的气势及其丰富的景观环境却是山水难以比拟的 , 导 致以人工山水为主的古典园林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 紧紧抱着古典园林形式不放不利于中国园林的发展(图5自然山体、图6传统园林中的人工山水:苏州环秀山庄 的曲桥、问泉亭和回廊);(4)中国古典园林表现自然的写意手法与传统建筑的体量与形式十分融洽 , 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则显得格格不入 。随着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全盘西化 , 现代人也趋向于西方园林形式;(5)中国古典园林中惯用的山石、小品和木结构建筑等造园元素 , 或因材料难觅 , 或因功能丧失 , 或因维护成本较高而更换材料;且精湛的技艺大多失传 , 导致现代仿古园林作品设计制作水平低下 , 精工细作荡然无存;(6)中国古典园林大多营造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 , 对周围大环境的影响甚少 , 未能突破私家园林的局限性 。在追求急功近利、希望全盘照搬的现代社会中 , 也难免遭到摈弃;求:中国现代园林的特色和发展方向 论文浅谈中国现代园林的特色及其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 , 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也带向一元化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充满了参照的时代 , 中国现代园林如何形成既有本土自然文化特征 , 又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园林文化 , 是摆在每一个园林师面前的挑战 。1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园林是有生命的 , 其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 。中国传统园林的中国味 ,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细节精巧 。传统园林常是由局部来构成完整的整体 。局部求精 , 并能够集零为整 , 表现得更为精致 。1.2布局流畅 。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整个园林的内容、形式、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融为一体 , 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 , 使景观移步异景 , 也对场地的缺陷进行良好的弥补 。用地广阔者不显空乏(圆明园) , 狭小者不显拥促(残粒园) , 狭长者不显冗长(南京煦园) , 扁阔者不显短浅(北海静心斋) 。1.3空间划分含蓄 。中国传统园林常把性质各异的空间逐步展开 , 自由灵活的进行空间的分隔 。用空间对比、渗透的手法使景致显出层次 。1.4追求意境美 。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心理节奏偏重于平缓、含蓄、连贯 , 追求一种天然之趣 , 一种清新自然的宁静 , 追求一种把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协调起来的美的境意 。2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区别然而 , 由于自然文化受历史的局限性 , 古人对自然文化的理解拘泥于形式 , 更多停留在自然山水的艺术再现上 , 缺乏对山水成因及生态功能的认识 , 而忽视了自然景观的功能 。人们力求赋予景物以象征意义、历史典故或象形联想 , 这与现代人对自然文化的认识 , 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代园林的文化属性 , 更多地体现在水系、土壤、生物等自然元素 , 以及各种造园材料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上 。尽管中国传统园林对自然的认识显得表面化和程式化 , 但是传统园林朴实的自然观点和朴素的自然气氛 , 仍然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极大的启示 。朴实无华的自然元素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以建筑空间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 并以自然景观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以自然山石、水体、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空间 , 结合清风明月、树影扶摇、山涧林泉、烟雨迷蒙的自然景观 , 构成令人心旷神怡的园林气氛 。而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小品、雕塑等人工要素为重心 , 水土、地形、动植物等自然元素成了拾遗补缺的点缀 , 心理上的虚荣胜于物质上的满足 。现代设计师甚至对自然的认识更加肤浅和模糊 , 转而追求建筑小品、艺术雕塑蕴含的象征意义 , 用象形或隐寓的手法 , 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物牵强附会地联系在一起 。3中国现代园林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 ,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刻 , 现代园林应发扬尊重自然的园林传统 , 并改变只注重自然形态而忽视自然功能的形式主义手法 。现代园林设计以自然为主体 , 是依据自然规律对遭到破坏的自然进行人工整治 , 或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 , 形成具有自然活力的人类活动空间 。现代园林提出的自然化的设计概念 , 不同于传统的模仿自然的概念 , 是要在原始的自然与营建的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联系 , 使营建的自然真正具有自然的功能与属性 。因此 , 景观的再自然化也不应停留在对景观类型形式上的模拟 , 而是要建立符合自然规律的景观演变进程 。现代园林设计以保护和恢复场地的自然特性为宗旨 , 强调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为人服务 。园林设计过程就是对自然的认识过程 , 以保护、恢复并展示地域的领土景观为目标 。因此 , 现代园林设计应采取科学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 对场地的自然状况做出深入细致的评价 , 并运用成熟的经验、适宜的材料和技术去探寻并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演进的能力 。因此 , 在以生态理念为指导、以自然文化为主体的国际园林设计发展潮流下 , 中国园林惟有融入其中 , 阐释本土的自然景观属性和自然文化特征 , 才能真正发展成熟 , 并为国际园林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