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花叶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关于“小麦黄花叶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你了解多少呢?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小麦黄花叶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文章插图
小麦黄花叶病是小麦土传花叶病的一种,近几年来成为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 。因此,农户们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措施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总结了小麦黄花叶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供大家参考 。
小麦黄花叶病症状
小麦感染小麦黄花叶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春季返青后才出现症状,受害植株新叶上产生褪绿条斑,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老病叶逐渐发黄,植株矮化严重 。发病较轻的麦田植株发黄,似缺肥状,严重者心叶皱缩、扭曲、黄化、叶尖干枯,展开叶黄化、干枯,面积大,进而分蘖枯死 。发病的田块成穗少,穗小,千粒重明显下降,病田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达30% 。
【小麦防治黄花叶病】 新发病的田块,有发病中心,为椭圆形,蔓延快,经2~3年后,全田便可发病 。在相邻田块不同农户的责任田之间,可以越过地墒沟侵染相邻麦田,但扩展缓慢 。
小麦黄花叶病病原和发病规律
1、病原
小麦黄花叶病由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引发,病毒粒体为线状 。
2、发生规律
小麦黄花叶病毒的自然传播介体为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 。另据报道,病株汁液摩擦也可传病,但是对发病影响不大 。禾谷多黏菌是禾谷类植物根部表皮细胞内的一种寄生菌,病毒在其休眠孢子囊内越夏,秋播后随孢子囊萌发传至游动孢子,当游动孢子侵入小麦根部表皮细胞时,病毒即进入小麦体内 。多黏菌在小麦根部细胞内可发育成变形体并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 。土壤中的休眠孢子囊可随耕作等方式扩大为害范围 。
生产实践证明:播种偏早,小麦播种出苗后到越冬期间雨日多、日照少,重茬连作等条件可导致病害大发生;春季阴雨多,低温时间长,可延长发病时间 。小麦拔节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感病植株恢复正常生长,不再显示病害症状 。
播种量对病害发生有一定影响 。秋季阴雨多,日照少,在适播期播种的小麦,播种量超过11.5千克/667平方米后,播种量越大,发病越重;在降雨正常或较少、日照充足的年份播种量对病害的发生影响较小 。
小麦玉米禾本科作物间轮作与小麦和芝麻、花生、大豆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地块,病害发生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 。
小麦黄花叶病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在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中,针对种植和耕作习惯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
1.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秋播前印发的小麦生产技术明白纸,将黄花叶病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让群众掌握防控技术要点 。做到一户一张明白纸,一家一张科学种田明白人 。
2.配方施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每667平方米底施腐熟不含病原菌的优质农家肥3方,氮肥(N)11~13千克,磷肥(P2O5)7.5~9千克,钾肥(K2O)7.5~9千克 。
3.选用较为抗病、耐病的品种
针对农业生产实际,选用矮抗58、众麦1号、周麦22、丰舞981、西农979等较为抗病、耐病的品种 。
4.药剂拌种
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病害,确保小麦壮苗越冬,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可有效降低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 。
5.推迟播期
发病田块,适当推迟播期,是控制病害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10月15日后播种的小麦,播种越晚控制病害的效果越好 。
6.做好返青期管理
当前对已发病的小麦,无有效的药物,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杜绝群众在返青期盲目用药的习惯;动员群众对感病的地块及早追施尿素8~10千克/667平方米,田间缺墒时,配合追肥进行浇水 。
7.清除病残体
麦收后应尽可能清除病残体,避免通过病残体和耕作措施传播蔓延 。
以上就是种植信息网针对“小麦黄花叶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整理的一些知识 。
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关于“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你了解多少呢?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文章插图
【分布为害】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陕西、江苏、浙江、湖北、河南等省 。近年来,该病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不断扩大蔓延,成为不少麦区的新问题 。
【症 状】该病在冬小麦上发生严重 。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 。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老病叶渐变黄、枯死 。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明显矮化 。
【病 原】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称小麦黄花叶病毒 。病毒粒体为线状 。
【发生规律】小麦黄花叶病毒的自然传播介体为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 。另据报道,病株汁液摩擦也可传病,但是对发病影响不大 。禾谷多黏菌是禾谷类植物根部表皮细胞内的一种寄生菌,病毒在其休眠孢子囊内越夏,秋播后随孢子囊萌发传至游动孢子,当游动孢子侵入小麦根部表皮细胞时,病毒即进入小麦体内 。多黏菌在小麦根部细胞内可发育成变形体并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 。土壤中的休眠孢子囊可随耕作、流水等方式扩大为害范围 。春季多雨低温,地势低洼,重茬连作,土质砂壤,播种偏早等条件均会使病情加重 。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 。轮作倒茬 。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适当迟播 。避开病毒侵染的最适时期,减轻病情 。发病初期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和磷肥,促进植株生长,减少为害和损失 。施用农家肥要充分腐熟,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麦收后应尽可能清除病残体,避免通过病残体和耕作措施传播蔓延 。土壤处理,在小面积发病时,可用溴甲烷、二溴乙烷处理土壤,用量为60~90ml/亩,重病地块小麦播种前采用焦木酸原液或1:4的稀释液处理土壤 。
以上就是种植信息网针对“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整理的一些知识 。
科学防治小麦黄花叶病关于“科学防治小麦黄花叶病”,你了解多少呢?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科学防治小麦黄花叶病”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文章插图
小麦黄花叶病是由禾谷多黏菌传播引起的病毒病,病菌在土壤中生存、积累、传播,并通过机械耕作向周边田块扩散,小麦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寄主 。麦苗3叶1心期前易受害,发病适宜温度为8~15℃,温度升高到 15℃以上时病株进入隐症状态 。一般在2月底3月初开始显症,3月底温度升高到15℃以上时隐症 。病株心叶先出现黄绿相间的条斑,以后叶片逐渐变黄坏死,严重时死苗 。轻病株叶片褪绿发黄,叶片上黄绿相间的条纹界限不明显,类似根系受渍导致叶片发黄的症状 。小麦发生黄花叶病,只要病株率不高,病株仅表现花叶症状,一般产量损失不大;黄化严重的麦田死苗率高,产量损失大 。
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目前盐都区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中,郑麦9023、扬辐麦2号、宁麦7号、宁麦9号等较抗病,调查中发病田块种植的品种都是扬麦系列感病品种 。对发生小麦黄花叶病的老病区,建议今年秋播时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或种植大麦、油菜,减轻发病 。目前已经发病的麦田,近期可施适量速效氮肥,促进病苗快速恢复生长 。为避免肥料一次性施用造成植株基部节间快速伸长而倒伏,可分2次施,第一次每亩施尿素4~5公斤,第二次每亩施尿素5~8公斤 。禾谷多黏菌侵染小麦根系需要有一定的水分,整治好内外沟系,降低田间湿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发生 。
以上就是种植信息网针对“科学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整理的一些知识 。
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有什么方法关于“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有什么方法”,你了解多少呢?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有什么方法”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文章插图
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一定要及时,小麦黄花叶病是由禾谷多黏菌传播引起的病毒病,病菌在土壤中生存、积累、传播,并通过机械耕作向周边田块扩散,小麦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寄主 。麦苗3叶1心期前易受害,发病适宜温度为8~15℃,温度升高到 15℃以上时病株进入隐症状态 。一般在2月底3月初开始显症,3月底温度升高到15℃以上时隐症 。病株心叶先出现黄绿相间的条斑,以后叶片逐渐变黄坏死,严重时死苗 。轻病株叶片褪绿发黄,叶片上黄绿相间的条纹界限不明显,类似根系受渍导致叶片发黄的症状 。小麦发生黄花叶病,只要病株率不高,病株仅表现花叶症状,一般产量损失不大;黄化严重的麦田死苗率高,产量损失大 。
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目前盐都区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中,郑麦9023、扬辐麦2号、宁麦7号、宁麦9号等较抗病,调查中发病田块种植的品种都是扬麦系列感病品种 。对发生小麦黄花叶病的老病区,建议今年秋播时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或种植大麦、油菜,减轻发病 。目前已经发病的麦田,近期可施适量速效氮肥,促进病苗快速恢复生长 。为避免肥料一次性施用造成植株基部节间快速伸长而倒伏,可分2次施,第一次每亩施尿素4~5公斤,第二次每亩施尿素5~8公斤 。禾谷多黏菌侵染小麦根系需要有一定的水分,整治好内外沟系,降低田间湿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发生 。
以上就是种植信息网针对“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有什么方法”整理的一些知识 。
- 水稻坐蔸的的科学防治措施
- 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播种时间
- 水稻苗期怎样防治病虫害
- 小麦返青巧用微生物菌肥
- 小麦使用氮肥的时机
- 野生黄花鱼价格 - 野生大黄鱼400万
- 盐碱地小麦施肥注意事项
- 水稻缺磷的原因及防治法
- 棉花焦条丽夜蛾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 玉米苗期粗缩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