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关于“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你了解多少呢?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生理病害,多在盐碱地、低洼冷凉地、土质粘重地水稻种植区域发生 。该病严重危害了水稻生长,导致其品质和产量的下降,农户们必须提前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 。以下内容为大家总结了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供大家参考 。
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及表现
1.缺锌型赤枯
一般在秧苗移栽后15-20天开始出现症状 。先从新叶向外表现褪绿,逐渐变黄白 。叶片中部出现小而密集的褐色斑点,严重时可扩展到叶鞘和茎 。下部老叶下披,易折断 。重者叶片窄小,茎节缩短,叶鞘重叠,不分蘖,生长缓慢,根系老化,新根少 。
2.缺钾型赤枯
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 。发病期表现植株矮化,叶色暗绿呈青铜色,分蘖后中下部叶片尖端出现褐色斑点,组织坏死枯黄 。老叶软弱下披,心叶挺直,茎易折断倒伏 。重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呈褐色,有黑根甚至腐烂,叶片干枯 。
3.中毒型赤枯
移栽后返青迟缓,株型矮小,分蘖很少 。根系变黑或深褐色,新根极少,节上生迈出生根 。叶片中肋初黄白化,接着周边黄化,重者叶鞘也黄化,出现赤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 。
4.缺磷型赤枯
多发生于插秧后3-4周,能自行恢复,孕穗期又复发,初在下部叶片叶尖有褐色小斑,渐向内黄褐干枯,中肋黄化,根系黄褐,混有黑根、烂根 。
水稻赤枯病的发病原因
1.长期灌深水 由于每年栽稻时对水的需求量很大,有些农户唯恐栽后缺水,灌水很深,特别是植株矮小的机插秧苗,长时间淹没在水中,根系无法呼吸,生理机能减弱,不能正常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引起赤枯 。
2.地势不平,排水不畅 高处缺水,低处积水 。低洼处的秧苗长期处于深水之中,遇大雨,田间积水无法排出,引起发病 。
3.地里留存麦草太多 麦草在腐烂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毒害秧苗根系,造成土中氧气不足,根系呼吸困难,吸收N、P、K等都受影响,尤其对钾的吸收受阻最大,故表现赤枯症状 。有些地块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也表现如此 。
4.新开垦的稻田 由于田间工程的实施,在原来的地里又开挖了沟、渠、路,造成稻田部分熟土被挖走,留下生土,土壤缺磷严重,可溶性碘含量增加,造成赤枯 。
水稻赤枯病综合防治技术
1.合理整地
实施秋天翻地,利用土壤坷垃形成的空隙,增加土壤的容重,提高土壤的孔隙度,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 。在春季水耙地时,耙到为止,不要打浆,只要土壤表层有1~2厘米即可,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保持良好的通气性 。
2.科学进行水层管理
在花达水位浅插秧,插秧深度不超过2厘米,插秧后,返青前,灌苗高2/3的水护苗 。在有效分蘖期灌3厘米浅水增温促蘖 。采用浅水插秧、浅水灌溉、勤灌溉的管理方法 。浅水有利于提高地温、水温,加快土壤还原速度,提高磷、钾、锌等营养元素的溶解度和有效性,有利于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土壤供氧量,有利于根系快速吸收养分,促进生根,促进分蘖 。灌水在早晨为好,如有落干,第二天早晨再灌,白天尽量不灌水,不落干,以免带走热量 。
3.增施有机肥
盐碱地土壤盐碱含量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水透气能力差,土壤肥力低,理化性质差等特点 。有机肥中的腐殖质能与碳酸钠、碳酸氢钠形成腐植酸钠,腐殖酸钠能促进根系发育,腐殖质具有的活性功能团对土壤中有害的阴阳离子具有螯合和络合作用,减轻盐碱离子的危害,有利于发根促苗 。有机质能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土壤的容重,增强土壤的氧气供应能力,切断土壤返盐碱的毛细管,抑制返盐 。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状,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透水、透气能力 。
4.科学施用底肥和追肥
【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硅锌等养分合理搭配,底肥选用高浓度硫酸钾型复混肥(氮、磷、钾:12-18-15或13-17-15),不要施用氯基型复混肥,因其带入的氯离子会加重对水稻的盐害,基施锌肥和硅肥 。追施的氮肥选用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铵 。尽量不要在盐碱地上施用尿素,因为尿素在施到盐碱地之后,要在脲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碳酸氢铵,水稻才能吸收,在盐碱地里,脲酶的活性很差,尿素在盐碱地土壤中很难在短时间内水解成碳酸氢铵,而存在于土壤溶液中,致使土壤溶液中溶质浓度增高,使水稻吸收养分困难,影响了养分的吸收 。
以上就是种植信息网针对“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整理的一些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