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APP总是能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个性化推荐是背后推手( 四 )


黑马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写过 , 移动支付的发达 , 降低了大家对于金钱的敏感度 , “剁手”所带来的痛苦大幅降低 , 加上平台铺天盖地的宣传 , 很容易让人冲动消费 。
为什么APP总是能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个性化推荐是背后推手
文章图片
就比如大家熟知的AJ , 你可能不一定会买 , 但身边一定会有打扮得很Fashion的人穿AJ 。
在品牌文化和平台的双重宣传之下 , 大家很自然的就会把AJ理解为“潮” ,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花掉更多的钱 。
为什么APP总是能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个性化推荐是背后推手
文章图片
不追潮牌的也别笑 。
想想自己 , 明明一开始只是想买GTX1080 , 可是随着平台的推广和相关博主的使用体验种草 , 黑马最后还是“一不小心”就买了GTX1080Ti 。 本来自己的手机好好的 , 不卡顿也够用 , 但就在每年手机厂商们各种发布会的轰炸下 , 我们总是花了大几千上万买一款新手机 。
冲动消费带来的 , 不仅仅是个人财务状况的恶化 , 由于人的收入是有限的 , 对某一领域的冲动消费必然会挤压其他方面的消费 , 例如必需品的消费 ,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宁愿每个月吃泡面也要买AJ、买神仙水 。
如果进一步地讨论 , 冲动消费会进一步的影响我们的三观 , 因为我们重视消费品对我们外表和人格的“装扮” , 也必然会导致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的社会现象 , 甚至导致掌握生产资料的少数人群与广大消费者群体的分化和对立 。
得 , 又有谁能逃得过冲动消费的“荼毒”呢?
·信息茧房
除了让你上瘾、让你冲动消费 , 个性化推荐还会造成一个比较严重的后果——信息茧房 。
“信息茧房”(InformationCocoons)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提出的概念 。 他认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 , 公众会偏向于选择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信息 , 并对其他内容无视甚至排斥 ,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信息茧房” 。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因为信息的单一化 , 所以陷入信息茧房的人颇有一种“找到知己”的感觉 。
这时候 , 他们就很难容忍与他们不一样的声音 。 任何外界理性的看法 , 都将被其视为异己 , 更有甚者会试图消灭这种不同的声音 。
如果感受不够明显的话 , 黑马推荐大家去看看微博的明星话题区 , 以及某些爆火电视剧中流量明星出现时的弹幕 。 倘若你敢随意指出某某明星的不足 , 那你的结局只有一个:因被该明星的粉丝群体疯狂攻击而炸号或狂怼 。
随着个性化推荐的深入 , 陷入信息茧房的人会逐渐变得视野被固化、不能接受外界的声音、极端化、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等 , 严重的甚至会激化不同群体和民族的对立 。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在1895年出版了这样一本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 书中详细的阐述了当个体融入群体之后 , 他的个体思想就会被群体思想所取代 , 从而产生情绪化、极端化、低智商等特征 。
国外最大的社交媒体网站之一Facebook曾曝出了这样一个“丑闻” 。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揭露显示:Facebook的算法利用了人脑对分裂的吸引力 , 如果任其发展 , Facebook将向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分裂内容 , 以努力获得用户的关注 , 并增加在平台上的停留时间 。
为什么APP总是能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个性化推荐是背后推手
文章图片
也就是说 , 为了让用户的留存率更高 , Facebook更倾向于向用户推荐极端内容 , 而随着用户的参与 , 算法更是会优化这种推送逻辑 , 从而让平台用户看见更多的极端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