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紫纹羽病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

关于“党参紫纹羽病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你了解多少呢?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党参紫纹羽病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党参紫纹羽病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

文章插图
党参为桔梗科党参属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具有补气养血和胃生津的功能 。湖北省恩施市板桥镇种植党参已有300余年 。近年来,该镇板党紫纹羽病时有发生,常年发病率在1O%左右,个别地方高达4O%,给当地党参种植业带来极大的威胁 。下面是关于党参紫纹羽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的介绍:
1 症状
6月下旬至7月上旬田间开始出现病株,初期植株生长停滞,叶片从下而上逐渐枯黄,严重时植株死亡,部分可带大白菜产地病生长直至第2年才枯萎,植株易从土中拔出 。主要危害根部,须根先腐烂,后扩展到主根 。根表面有紫红色绒线状菌索,俗称“红帽病”,后期菌膜内的参根柔软组织逐渐腐烂,直至变成黑褐色的空壳 。受害的参根坚硬短细,灰褐色,无药用价值 。
2 病原
党参紫纹羽的病病原菌为紫纹羽卷担子菌日elicobasidiummompa TanakaIl,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木耳目木耳科卷担子菌属 。菌丝常形成紫红色的菌索、菌膜和菌核等菌丝体;子实体扁平,深褐色,毛绒状;担子无色,圆筒形或棍棒形,由
3个横隔分成4个细胞,每个细胞各侧生1个小梗,小梗无色,圆锥形,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卵圆形,顶端圆,基部尖,光滑,12 la,m~22x5~8 It,m;菌核半球形,紫红色,内层白色,直径为O.91~2.O3 mm 。
3 发生规律
3.1 循环侵染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在感病党参残体或土壤中越冬,该病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4~5年 。翌年6月下旬从菌核或根状菌索上长出菌丝,遇到党参根时即侵入危害 。通过病健株根部接触、雨水及耕作、灌水等农事活动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菌的种苗 。一般7月上旬开始发病,8月为发病盛期,病害发生期可持续到1O月份 。
3.2 与土壤有关 当土壤偏酸(pH值4.7~6.5),浅薄,保水保肥力差,耕作粗放时发病重;施用未经充分腐熟的林间积肥的地块发病严重;沙质土壤和土壤瘠薄的山岗地,植物缺肥生长不良发病重 。
3.3 与气候条件有关夏秋季多雨的年份发病重,且发病期提前 。
3.4 与前作物有关 由于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寄生多种植物和杂草,在调查中还发现了马铃薯、大豆、蔬菜、杜仲、茶等植物的感病植株 。且发现在新开垦的林木生荒地和树林边种植的党参发病重;重茬地发病重;前作物为马铃薯、大豆、蔬菜、杜仲、茶或禾本科植物,如玉米、高粱、麦类等发病较轻 。
3.5 与地形地势有关北坡发病重于南坡,坡地发病较重,边缘发病重 。
4 防治方法
4.1 结合栽培技术,以预防为主
(1)科学规划党参种植地 。不在土壤瘠薄的沙质土壤及山岗地种植党参;不在树林边缘种植;不在前作物为马铃薯、大豆地上种植;不重茬;不与杜仲等木本药材套种 。
(2)加强田间管理,清洁田园 。一方面,深翻整地,加深活土层,勤中耕,以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另一方面,若发现病株,要及时带土拔除,防止菌核、菌索落入土中,用生石灰撒施病穴及周围地面,将病株集中烧毁 。
(3)合理轮作 。发病率高的田块,应改种玉米、高粱、麦类等,5年后再种党参 。
(4)合理施肥 。以施用充分腐熟的厩肥或饼肥等有机肥为主,不用林间收集的土渣肥,可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施肥应早施、深施,以基肥为主,基肥要足,追肥要量少次多 。
(5)及时排灌 。夏秋多雨时要及时排水 。
4.2 化学防caroline什么意思治
(1)土壤消毒 。由于病原菌喜偏酸土壤,在病害高发区,播种或移栽前可施生石灰120~150 g/m2或2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300倍液5 kg/㎡处理土壤,或用5O%退菌特可湿性粉剂3 g/㎡加草木灰30 g/㎡撒施 。
(2)幼苗处理 。在病害高发区,党参幼苗移植前用40%多菌灵胶悬剂1:300倍液浸泡幼苗根部3O s,或用浓度为2%硫酸铜浸根5 s,晾干后再栽种,防治效果分别达94.7%和91.2% 。
(3)发病期药剂防治 。一个生长季节,喷药不能超过3次,且最后1次用药时间距采收期不得少于15 d 。发病较轻或零星发生时,在发病初期用8O%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浓度为0.5%的硫酸铜500倍液泼浇病区及周围,每隔5~7 d泼浅1次,连续2~3次,防治效果分别达91.8%和89.4% 。7~8月用7O%百菌清800倍液或5O%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0 ml/株淋灌,每隔5~7 d淋灌1次,连续2~3次,防治效果分别达82.5%和86.8% 。
【党参紫纹羽病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以上就是种植信息网针对“党参紫纹羽病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整理的一些知识 。